口辩 编辑

汉语词语

口辩口辩

口辩,汉语词语,拼音是kǒu biàn,释义为能言善辩。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口辩

拼音:kǒu biàn

释义:能言善辩

简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词语信息

编辑
【示例】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辩。”

汉 王充 《论衡·定贤篇》:“实才不能高,口辩机利,人决能称之。”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臧孙辰曰:‘禽有从弟名喜,虽在下僚,颇有口辩。若令喜就获之家,请其指授,必有可听。’”

详细解释

编辑
1、能言善辩之才。

《后汉书·班超列传》:“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隋书·陆爽传》:“朝廷以其博学,有口辩,陈人至境,常令迎劳。”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辩,其语虽类俳优,然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

2、口才好;巧言善辩。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汉 王充 《论衡·自纪》:“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

《南史·谢弘微传》:“孝建元年,迁左将军。庄有口辩,孝武尝问颜延之曰:‘谢希逸《月赋》何如?’”

3、指争辩。

《史记·张释冯唐列传》:“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倩儿》:“春兰亲见!无耻婢尚口辩耶?”

下一篇 拔选

上一篇 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