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流击楫 编辑
中流击楫(拼音:zhōngliú jī jí)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晋书·祖逖传》。
“中流击楫”原是晋代祖逖在河流中央拍打船桨的起誓行为(中流:河流中央;击:敲打;楫:船桨),后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昂意气;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含褒义。
中文名: 中流击楫
拼音:zhōngliú jī jí
近义词:奋发图强等
反义词:委靡不振、自暴自弃等
出处:《晋书·祖逖传》
注音字母:ㄓㄨㄙㄌㄧㄨˊ ㄐㄧ ㄐㄧˊ
语法结构:偏正式
成文用法:作谓语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中流击楫”即出自于此。
中流击楫插图
西晋末年,王朝内部发生“八王之乱”,皇族之间为了争夺政权,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内乱期间,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贵族乘机称王称帝,攻掠中原。西晋的官吏百姓纷纷逃向江南躲避战乱。当时有个名叫祖逖的小吏,也带着几百户族人渡过黄河,南迁淮河流域。
南迁途中,祖逖与族人同甘共苦,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加上他有指挥才能,大家一致推他当首领。几经辗转,最后他率领大众来到京口。
当时,晋朝在北方已经失去势力,但驻守在建业的琅琊王司马睿,还保存着一些兵力,掌握着江南地区的军政大权。他任命祖逖为军咨祭酒。祖逖几次请兵北伐,司马睿都没有答复。
公元311年,匈奴贵族刘曜率军攻陷晋朝都城洛阳,怀帝仓皇西逃,准备前往长安。结果半路上被刘曜的骑兵抓住,当了俘虏。消息传到南方,引起了人们的严重不安。富有爱国热情的祖逖忍无可忍,特地来到建业,激动地对司马睿说:“中原的老百姓现在正在受煎熬,人们都有奋击戎狄的志向。大王应当发兵北伐,把饱受苦难的百姓解救出来!”
司马睿一心想保持自己的地盘和实力,无意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听了祖逖的话,低着头不响。祖逖慷慨请命道:“大王如果能下令出兵,并派我去收复中部,那里的百姓一定会闻风响应!”
祖逖的请求很具体,司马睿不能不作出反应。他思忖了一会,说:“既然你有这么大的决心,我就任命你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再拨给你一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其余的由你自己设法筹集。”祖逖听了,知道司马睿并不是真的要让自己去北伐。任命自己为将军,却不给一兵一卒,也不发一刀一枪,只给一些极有限的粮饷给养。豫州还被匈奴兵占领着,当那里的刺史,连一寸上地也没有。尽管如此,祖逖还是接受了任命。他明知司马睿是象征性地支持他北伐,但只要同意自己出兵,也就够了。于是他马上返回京口,率领自己一百多家部属,横渡长江到北岸去。
船行进到中流时,祖逖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和原野茫茫的江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猛地站起来,举起手中的船桨,叩着船舷,激昂地起誓道:“我祖逖这回要是不能收复中原,就像这大江之水,有去无回!”
祖逖中流击楫,对天发誓,这豪迈壮烈的气概,使部属们深受感动。大家决心跟着他出生入死,收复中原。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他的队伍越来越发展壮大,没有多久,黄河以南的地方差不多都被他的队伍收复。
古人有句名言:“与其苟且立身,枉然出世一场,不若发愤为雄,卓然自立,流芳百世之为愈也。”一个人的忠诚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理性,更需要意志和毅力。做人,应该像祖逖那样既立志,更力行,真正把个人同国家、同人民联系在一起,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尽心尽责,激发更多的干劲,用激情之火锤炼出梦想之钢,矢志不渝地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
成文用法
“中流击楫”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决心;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宋·文及翁《贺新郎‧西湖》词:“簇乐红妆摇画艇,问中流击楫,谁人是?”
宋·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
明·何大复《滹沱河上》诗:“未识临河意,中流击楫归。”
《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中流击楫,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