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 编辑

汉语字词

1.“从子”作为亲属称谓词

用作亲属称谓的从子<书>,是上古、中古时期“叙称”中常用的词汇之一。在历史时期从子可划分为3种不同意涵:从子旧义,伯父/叔父之孙;从子裹义,比上述“从子旧义”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从子新义,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

2.“从子” 作为短语

从子的原义:❶跟从着你。❷跟随儿子,听从儿子。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从子

汉语拼音:旧读zòng zǐ、cóng zǐ

出处:《左传》

繁体:從子

同位称谓:从女

注 音:ㄗㄨㄥˋ ㄗㄧˇ

习用时期:春秋、汉末三国到清朝

亲属称谓

编辑

基本信息

对称称谓:1、唐宋之前的“旧义从子”对应从父;2、唐宋以后的“新义从子”则对应伯父/叔父。

关联称谓:群从子弟;兄子/弟子;犹子;族子;再从侄;再从子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卫人讨宁氏之党,故石恶出奔晋。卫人立其从子圃,以守石氏之祀,礼也。

释义

【从子旧义】宗法意义上,从父兄弟(分为从父兄、从父弟)之子称之为从子(区别于宗亲称谓的兄子/弟子),也即父之兄弟(伯父/叔父)之孙。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那么乙便是甲的从子。今注:从祖兄弟之子中古时期当称为族子。唐宋以后,从祖兄弟之子也可称作再从侄。

基于以上,为示区分,从子之意若为旧义,拟作为“旧义从子”。该意略同后世的从侄、堂侄。

【从子裹义】由于古时语言的地域习惯等因素,也有将比上述“从子旧义”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比如从祖兄弟之子的族子经常也被泛称为从子,但这种用法在史学、谱牒学界的例子不算多。见例3.2“於霸为从子”。

基于以上,为示区分,从子之意若为裹义,拟作为“裹义从子”。

【从子新义】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新义则是较晚才出现的意涵,意同叔侄的“侄”。后人尤其近人对从子的解释多着眼于从子新义,而未对从子旧义加以区别。唐宋时的“再从子”也是在“从子新义”的基础上再造的称谓词。

基于以上,为示区分,从子之意若为新义,拟作为“新义从子”。

“三义”演进

旧义、裹义、新义从子(不同时期)的用法

父辈

平辈

两汉·魏晋南北朝——子侄辈

唐宋以来——子侄辈

天祖及天祖以上

亲同姓

……

……

……

……

高祖

族父

族兄弟

<族子>

裹义从子

<族子>

裹义从子

曾祖

从父

从祖兄弟

从兄/从弟

(俗用)

从兄子/

从弟子

族子

裹义从子

族子、再从侄

裹义从子

伯父/叔父

从父兄弟

旧义从子

从侄、再从子

兄/弟

兄子/弟子

侄·侄子

新义从子

注:从兄子、从弟子下文俱有示例。从祖兄弟(分为从祖兄、从祖弟)之子也有称作“从祖兄子”或“从祖弟子”的。

对于旧义、裹义、新义从子家属的称谓

从子祖父

从子之父

从子本人

从子之子

从子之孙

1、旧义从子

伯父/叔父

从父兄弟·旧义从兄/从弟

O

族孙

〈族曾孙〉

2、裹义从子

不定

不定

O

〈族孙〉

〈族曾孙〉

3、新义从子

兄/弟

O

从孙·侄孙

族曾孙·从曾孙

古代家族

古人的宗族观念很重,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曾祖父再往上追溯的同族子侄辈,则称作族子。 古代大家族中,儿子、侄子(兄子、弟子)一般和自己生活在一起,距离不会隔得很远,如果是官宦士族家庭,自己在任上时,子侄往往带在身边,所以自己一旦逃难,连同侄子一起带上。至于说从子、族子则一般不会带在自己身边。

注解辨析

关于从子的解释,《朱子语录》:“汉人谓<女至>为从子,却得其正,盖伯叔皆从父也。”这里的<女至>在宋代,是男子、女子对兄弟的子女的称呼。

后人每每也会引用到《朱子语类》卷八五:“据礼,兄弟之子当称从子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自高祖四世而上称族子。”这句 ,是故有必要对此段话进行一番阐释、辨析。

《朱子语类》注表——朱熹观点

烈祖∕六世

族子

天祖∕五世

族子

高祖∕四世

族兄弟

族子③

曾祖(一代)

从祖

从祖兄弟

从子②

祖父(二代)

伯父/叔父

从父兄弟

从子

父(三代)

兄/弟

从子①

己身

注:《朱子语类》所云“自曾祖而下三代”,当指(曾祖之子)从祖之曾孙、(祖父之子)伯父/叔父之孙、(父之子)兄/弟之子。

辨析: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故他的说法代表了南宋时的观点,并不一定能全面的说清不同时期“从子”所具有的内涵,因为称谓词的涵义会随时间而发生变迁。朱说“兄弟之子当称从子”其实需要视情况而论,“兄弟”分“(亲)兄弟”、“从兄弟”,“从兄弟之子称从子”应该问题不大,但是“(亲)兄弟之子称从子”那可就有问题了。上古、中古时期,史籍里说到“(亲)兄弟之子”意思基本上叙称为“兄子”、“弟子”,《三国志》、《晋书》中可谓俯拾即是,因此朱说是存在偏颇,或仅适用于南宋以后。表中从子①,是唐代以后出现的新意涵,与唐代的“侄”同义,该义在中古作兄子/弟子;从子②,在中古有称作族子的;族子③,当属“裹义族子”。朱总结为“自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似可拟改为“自曾祖而下三代称兄子、弟子以及从子”。

引例分析

编辑

从子

说明:符号〖 〗用来标示参看的条目、词条;2个字符的符号︱︱为代字号标点,用来替代古籍引述中的“从子”二字,凸显其位,便于读者定位。

1)《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卫人讨宁氏之党,故石恶出奔晋。卫人立其︱︱圃〖石圃〗 ,以守石氏之祀,礼也。 〔现代〕杨伯峻注:︱︱,兄弟之子也。亦谓之犹子。

2.1)《后汉书》卷57《谢弼传》:中常侍曹节︱︱绍〖曹绍〗为东郡太守,忿疾于弼,遂以它罪收考掠按,〔谢弼〕死狱中,时人悼伤焉。

2.2)《后汉书》卷64《赵岐传》:延熹元年,玹【唐玹】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戬【赵戬】逃避之。

2.3)《后汉书》卷70《荀彧传》:及帝(指汉献帝)都许,以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操〖曹操〗每征伐在外,其军国之事,皆与彧筹焉。彧又进操计谋之士︱︱(科按,从祖兄弟之子,裹义)攸〖荀攸〗。

世系表1

兄弟

从父兄弟

从祖兄弟

族兄弟

亲同姓

荀遂

荀淑之兄

荀昙

荀彝

荀攸

荀缉

荀淑

荀绲(gǔn)

荀彧

荀恽

荀甝(hán)

注:表格上方亲属关系表示同一列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荀攸的父亲荀彝与荀彧是从祖兄弟(荀彝与荀彧两人共曾祖而不共祖父的平辈兄弟),荀攸是荀彧的从祖兄弟之子。《后汉书》将“从祖兄弟之子”这一关系称为“从子”。荀彧是荀攸曾祖父亲弟的孙子,据《尔雅》表述,那么荀彧当是荀攸的族父。到“荀攸和荀恽(荀彧之子)”就比“荀彝与荀彧”疏远了一代,荀恽与荀攸的高祖父是同一人,荀攸是荀恽的族兄。

2.4)《后汉书》卷71《皇甫嵩传》:明年,卓拜为并州牧,诏使以兵委嵩,卓不从。嵩︱︱郦〖皇甫郦〗时在军中,说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埶不俱存。

2.5)《后汉书》卷74下《刘表传》:“〔刘表〕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皆服从。”李贤等注引《献帝春秋》曰:“济引众入荆州,贾诩随之归刘表。襄阳城守不受,济因攻之,为流矢所中。济︱︱绣【张绣】收众而退。刘表自责,以为己无宾主礼,遣使招绣,绣遂屯襄阳,为表北藩。”

2.6)《后汉书》卷90《乌桓传》:献帝初平中,丘力居死,子楼班年少,︱︱蹋顿有武略,代立……

3.1)《三国志·魏书九·夏侯渊传》引《魏略》:时征西将军夏侯玄,〔夏侯玄〕於霸〖夏侯霸〗为︱︱(按,从子裹义),而玄於曹爽为外弟。

辨析:由“渊从子”,可知“夏侯霸之父”与“夏侯玄之祖”不是亲兄弟,故“於霸为从子”的从子不是“从子本义”,而是“从子裹义”。

3.2)《三国志·魏书九·夏侯尚传》:夏侯尚字伯仁,渊〖夏侯渊〗︱︱也。

沛国谯县夏侯氏(世系表2)

失讳

失讳(渊父)

夏侯渊

夏侯霸

失讳

失讳(尚祖父)

夏侯尚

夏侯玄

注:据“渊从子”,从子若为“本义从子”,则上溯到“夏侯渊之父”与“夏侯尚之祖”,此2人是亲兄弟;若为“裹义从子”,那么即便上溯到“夏侯渊之父”与“夏侯尚之祖”,此2人已非亲兄弟了。

3.3)《三国志·魏书十八·文聘传》:分聘户邑封聘子岱为列侯,又赐聘︱︱厚〖文厚〗爵关内侯。

3.4)《三国志·魏书二十五·辛毗传》裴注引《世语》曰:毗女宪英,適太常泰山羊耽,外孙夏侯湛为其传曰:“宪英聪明有才鉴。……事定之后,敞〖辛敞〗叹曰:‘吾不谋於姊,几不获於义。’逮锺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羊祜曰:‘锺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特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祜曰:‘季母勿多言。’……宪英年至七十有九,泰始五年卒。”

4)东晋《襄阳耆旧记》:庞统,德公〖庞德公〗︱︱也。(其他“德公从子统”)

5)《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按,从父兄弟之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

世系表3

王览

王裁

王导

王洽

王正

王旷

王羲之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庾子嵩作(意赋)成。︱︱文康(指庾亮)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5)《魏书·长孙道生传》:长孙道生,嵩〖长孙嵩〗︱︱(从父兄弟之子)也。

6)唐·李延寿《南史》卷19《谢灵运传》:谢灵运,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谢方明〗︱︱(按,从祖兄弟之子,裹义)也。

陈郡谢氏士族(世系表4.1)

谢裒

谢奕·字无奕

谢玄

谢瑍

谢公义·字灵运

谢铁

谢冲

谢方明

谢惠连

7.1)五代《旧唐书·列伟第八·刘弘基传》:〔刘弘基〕︱︱仁景【刘仁景】,神龙初。宫至司农卿。

7.2)《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一·房琯(子孺复 从子式)》:式〖房式〗,琯之侄,举进士。李泌观察陕州,辟为从事。

析:由“式,琯之侄”可知“房琯传(子孺复、从子式)”中的“从子”指的是兄子/弟子,是从子新义。

8)北宋《旧五代史·志十一·职官志》:〔朱温〕封从子(兄子,从子新义)友宁〖朱友宁〗为安(亲)王,友伦为密(亲)王。

宋州砀山县朱氏世系表5

朱诚

朱存

朱友宁

朱友伦

朱温

朱友贞

附:朱温,后改名朱全忠、朱晃。

8)《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八》:初,混〖谢混〗与刘毅款昵,混从兄(从父兄)澹常以为忧,渐与之疏;〔谢澹〕谓弟璞及︱︱(从祖兄弟之子,裹义)瞻曰:“益寿此性,终当破家。”澹,安之孙也。

陈郡谢氏士族(世系表4.2)

谢裒

谢据

谢朗·字长度

谢重·字景重

谢瞻·字宣远

谢安

关于从子(含从兄子、从弟子)作为亲属称谓时的翻译问题,需要分清属于“从祖子”还是“从父子”。

若属于“从父子”范畴一般可以译为“堂侄”;若属于“从祖子”范畴可以译为“再从侄”;若由于史料缺失而分不清楚人物亲疏关系或者无法抉择时,不妨直译为从子(如此可尊重原文)。如此可以避免丢失原来文言词汇“从子”所包含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将“从子”想当然地译为“侄子”这一做法是存在问题、误区的,一般中古文言词汇中的“兄子”“弟子”才会对应唐代以来“侄子”的含义。显然“从子”与唐代以来“侄子”在含义上是否对应,依然是值得后人去研究商榷的,也是基于这些疑问提出了以上的译法。

短语

编辑

解释

从子(cóng zǐ):❶跟从着你。❷听从、顺从儿子;跟随儿子。从,依顺;跟随。 子,对人的尊称;儿女,现指儿子。

典例

跟从着你。

《诗经·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仪礼·公食大夫礼》:摈者辞,拜也;公降一等。辞曰:「寡君︱︱,虽将拜,兴也!」宾粟阶升,不拜,命之成拜,阶上北面再拜稽首。

顺从儿子;随着儿子。

《礼记·丧服·子夏传》: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

《汉书》卷86《师丹传》:丹议独曰:“……今定陶共皇太后(傅氏)、共皇后(丁氏)以定陶共为号者,母︱︱、妻从夫之义也。……”

《汉书》卷97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之代(代国),为代太后。 此句语法结构均是“从子+动词”

下一篇 武乡县

上一篇 彭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