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钩 编辑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中文名:吴钩
属性: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
铸成:青铜
享誉:冷兵器里的典范
摘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阖闾命于国中做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 有人杀其二子,以血衅金,成二钩,献于阖闾。……
王曰:“何以异于众夫子之钩乎?”……
钩师向钩而呼二子名:“吴鸿,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着父之胸。
吴王大惊,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
钩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后出塞五首》杜甫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侠客行》李白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九江口作》王昌龄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九歌·国殇》屈原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万乘亲推双阕下,千官出饯五陵东。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报雠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斾黄尘没。叠鼓遥翻翰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麒麟锦带佩吴钩,飒踏青骊跃紫骝。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燕支行》王维
●“马啸月轮高,将军爱紫袍。吴钩悲衅子,埋首葬松涛。”——《咏史·其一》万宽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边思》李益
●“今吾抱何恨,恨无匡复姿。含笑看吴钩,回首蛟龙池。”——《第一百六十九》文天祥
●“楚兰不佩佩吴钩,带酒城头别旧游。年事已多筋力在,试将弓箭到并州。”——《长安亲故》卢殷
●“经过辨丰剑,意气逐吴钩。”——《重送刘十弟判官》杜甫
刀的制作材料,刀刃部分使用经过硬化处理的优质铜,刀背部分用韧性好的金属制成。
刀的长度和重量,虽然根据使用者而定,但是也有一个大致的标准。长度是在持刀的手自然下垂,手握手柄,刀尖朝上状态下,以刀尖不过耳、刀重0.7kg以上为标准。
刀的变化种类(即形态)有很多,这里很难一一介绍。但是变化较大的刀刃为锯齿状的锯齿刀和刀背栓铁环的环刀等。
在中国,曲刀的鼎盛时期是在唐代以后。当时一些唐朝的文人赋予曲刀一个雅称,称之为吴钩。这种吴钩是模仿宝物的吴钩制作而成,也是一种对名刀的文学表现。隋朝统一了南北朝,以及后来的唐朝,这种曲刀一直久盛不衰,为文人骚客广为歌咏,广为流传。
在唐代复兴起来的曲刀,到了宋朝就更加流行了。在宋代《武经总要》中,已经看不到直刀的图样,但是仍完整地保留着手刀这一曲刀的流派图形。虽然当时的军队也装备有直刀,但是,从《武经总要》的记述来看,曲刀的装备率仍占明显优势。由于宋朝的法律没有把这种曲刀列为民间禁用的兵器,所以,不仅军队,就是在民间也极为普遍。
从明末到清朝,虽然是日本刀的全盛时期,但是,传统的中国曲刀仍然被广泛使用着,特别是在民间和武术界,就更为盛行。即使在当今的武术界,说起刀,就是指这种中国传统的曲刀,或由曲刀所演变的各种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