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青山吊李翰林 编辑

唐朝杜荀鹤诗作

《经青山吊李翰林》是唐朝诗人杜荀鹤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是诗人经过李白墓前对李白一生文学创作进行高度评价,前四句盛赞李白的精神不死,道德文章永垂青史;后四句表示对李白的不幸深表哀悼。诗人以李杜自比兼借抒情,充分表现诗人对两位诗人的敬佩与深深的缅怀之情。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经青山吊李翰林

作者:杜荀鹤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

编辑
经青山1吊李翰林2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3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4,声名不傍5身。

谁移耒阳冢6,来此作吟邻?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1、青山:一名青林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林壑秀美。唐天宝中改名谢公山。

2、李翰林:指李白。李白于天宝元年(742)被召人京供奉翰林。

3、道:指道德文章。

4、销骨:消蚀骨体。极言伤害之深。

5、傍:近。

6、耒(lěi)阳冢:杜甫行船在耒阳县境遇大水,时任来阳县令未找到杜甫踪迹,以为他已被淹死,在耒阳县北为他建了一座空坟。

白话译文

先生为什么那样早就离开我们,你掌大旗的诗坛日新月异,正需要有你引导前行。

先生在青山明月夜里走去,又回到青山明月夜里来,你的诗篇如青山常在,似夜里明月,千古诲人者惟先生可当。

虽然天地不公,不给先生留下骨身,但骨身带不走英名,先生永远活在天地之间。

李杜!互为挚友、同领诗坛,请帮我去湖南耒阳将杜甫之墓移来青山吧,让两位伟人相邻相伴、彼此唱和,后辈们也就稍可心安了。

创作背景

编辑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不详,此诗收于杜荀鹤所著《唐风集》。杜荀鹤经过青山李白墓地,对诗人作出了高度评价,并深表哀悼,写下了这首悼诗,。杜荀鹤一生不得志,在黄巢起义后隐居,久经战乱看遍炎,多作悲凄之诗,这首诗便是此类之一。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此诗前四句盛赞李白的精神不死,道德文章永垂青史。 “何谓先生死,先生道日新",开篇就把读者拉到李白墓前进行铺叙,言先生虽死而犹生,后继有人。正如杜荀鹤《赠聂尊师》有句“诗道将仙分,求之不可求”。“青山明月在,千古一诗人”,诗人追思李白之死,综其一年,言其将像青山明月一样千古不朽,朗照后世。

后四句表示对李白的不幸深表哀悼。王稚登《李翰林分体全集序》云: “夫磷非逆,而从磷者乃为逆乎?......青莲故不幸而罗销骨之口,岂不冤哉!”这两句话可作为“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的注脚。由此看出诗人批判排挤、打击过李白的社会势力,以抒发悲愤、悼念之情。生前不幸,身后凄凉,使读者哀叹。随后诗人述愿、吟邻。盼诗仙、诗圣永以为邻。李白墓前思杜甫,所以诗人心情沉重地写道: “谁移末阳冢,来此作吟邻。”杜荀鹤是李杜并重的,在诗中多次提到这对诗友,如《江南逢李先辈》云: “李杜复李杜,彼时逢此时。”又《哭陈陶》云: “耒阳山下伤工部,采石江边吊翰林。”

这首诗盛赞李白高风亮节及不世出的艺术才华,偏巧妙地引入了杜甫,相得益彰,或以李杜自况,或以之抒情。深化了人们对于二诗人的形象,充分表露出诗人对李杜的真情挚爱。

名家点评

合肥师范学院教授黄季耕《安徽历代诗选评》:“这首诗既是赞叹他们光彩夺目的诗章,也是从他们政治不遇的身世中,寄托失意之感慨。”

作者简介

编辑
杜荀鹤(846年-904年),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石台县贡溪乡杜村)人。晚唐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曾多次应考,屡试不第。黄巢起义时,杜荀鹤从长安返家,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的生活。后来又到大梁(今河南开封)游历,向朱温献《时世行》十首,希望他能够省徭役、薄赋敛,却没有受到朱温的采纳和重视。大顺二年(891),杜荀鹤又参加科试,得中第八名进士。大顺三(892),政局动乱,杜荀鹤再次还乡,居于旧山。他在诗坛上享有盛名,诗风自成一家,擅长作宫词。他的诗歌语言通俗、风格清新、朴实明畅、清新秀逸,后人称“杜荀鹤体”。杜荀鹤的作品大多揭露了社会政治的昏暗、酷吏的残忍,导致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悲惨遭遇。今存杜荀鹤《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下一篇 读李白集

上一篇 杜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