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石砚铭 编辑

宋代苏轼所作的铭文并序

《天石砚铭》是苏轼在年少时作铭文,元丰年间作序的一篇铭文。作品第一段(序)写发现天砚的经过以及作铭的缘由。第二段写铭文的内容。第三段自注误以为砚已丢失,但终复得,并传给儿子。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 天石砚铭(并序)

出处:苏轼文集

作者:苏轼

创作年代:宋朝

作品体裁:铭文

作品原文

编辑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词句注释

编辑
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

先君:这里指苏洵。

祥:祥:吉祥之兆。

宝:珍惜爱护

主:以……为主。

仰唇俯足:仰唇俯足:仰人鼻息,跪人脚下。

当涂:地名,今安徽省当涂县。

书笥:书箱。

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白话译文

编辑
逐句全译

播报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的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我)试着拿它当砚使用,(发现)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赏赐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一旦我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不应该使其易主。世间万物,有的以内在品德为高,有的以外在形貌为高。在这二者之间,我会选取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已经有很多了!”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元丰二年(1079)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1084)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按砚的形状雕刻的放砚台的地方,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作者简介

编辑
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下一篇 贾谊论

上一篇 超然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