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柱鼓瑟 编辑

汉语成语

胶柱鼓瑟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拼音:jiāo zhù gǔ sè)是一则来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的原义是鼓瑟时胶住瑟上的弦柱,就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也作“胶柱调瑟”。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胶柱鼓瑟

拼音:jiāo zhù gǔ sè

近义词:食古不化、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胶柱调瑟

反义词:随机应变、通达权变、冬裘夏葛、通权达变

注音字母:ㄐㄧㄠ ㄓㄨˋ ㄍㄨˇ ㄙㄜˋ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法结构:偏正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宾语

同义词:胶柱调瑟

成语出处

编辑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胶柱鼓瑟”。

成语故事

编辑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

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作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拾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成语寓意

编辑
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根据客观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是成功之道;教条主义、拘泥成法、墨守成规是不行的。

成语运用

编辑

成文用法

“胶柱鼓瑟”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运用示例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大全》:“拘执不通,日胶柱鼓瑟。”

元·王祯《农书·授时篇》:“然按月授时,特取天地南北之中气作标准,以示中道,非胶柱鼓瑟之谓。”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其心虽忠于辅国,而胸中无机变之才,是古非今,胶柱鼓瑟,而强人君以难行之事,然观其本情忠鲠,亦可谓端人正士矣。”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胶柱鼓瑟,三峡相连,一般样水,何必定要中峡?”

清·曹雪芹《红楼梦》51回:“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120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成语辨析

编辑
胶柱鼓瑟—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的意思是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守株待兔"原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胶柱鼓瑟”“刻舟求剑”等词都有不知变通的意思,但有区别:“胶柱鼓瑟”重在指自我束缚;“刻舟求剑”重在形容不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守株待兔”重在指死守狭隘的经验。

下一篇 衔环结草

上一篇 赵京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