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献陵 编辑

明仁宗朱高炽和诚孝昭皇后的合葬陵寝

明献陵明献陵

明献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西峰之下,其朝向为南偏西20°,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和诚孝昭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明献陵是明十三陵当中第二个修建的帝陵,占地仅4.2万平方米。 明献陵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七月,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完工,历时18年。

明献陵由神道、陵宫和陵宫外的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区域建有神功圣德碑亭。陵宫区建有宝城、明楼、宝顶、祾恩殿、祾恩门、配殿等建筑。 陵寝附属建筑则建有宰牲亭、神厨、祠祭署、朝房、果园、榛厂、晾果厂、陵卫衙署、营房等。 因为明献陵的风水格局属内明堂式,其地面建筑被玉案山隔开分成前后两进院落,所以明献陵的前后院落并不像其他陵寝那样彼此相连。

1961年,包含明献陵在内的明十三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明献陵

所属年代:明代

类别:古墓葬

地理位置: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西峰之下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编辑

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明仁宗朱高炽逝于北京紫禁城钦安殿。 临终时留有遗诏:“朕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宣德皇帝(明宣宗)即位后,遵照仁宗遗诏营建献陵,并亲定陵园规制。成山侯王通、工部尚书黄福总理修陵事宜。 同年七月,明献陵始建。同年八月,献陵玄宫落成,陵宫建筑祾恩门、祾恩殿、左右配殿、神厨开始营建。同年九月六日,葬明仁宗朱高炽于献陵。

明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葬诚孝皇后张氏于献陵。同年十二月,建造献陵明楼。

明正统八年(1443年)三月,献陵陵寝建筑全部完工。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增建献陵神功圣德碑及碑亭。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五十二年(1787年),清政府对明献陵进行修缮、改建。献陵神功圣德碑亭的四壁被拆除,在石碑四周砌以齐胸高的宇墙。祾恩门缩小了间量,且顶部由歇山式改为硬山式。封塞了宝城的城台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礓路直达城台。将明楼内的木构梁架改为石条券顶结构。东西配殿及神厨等附属建筑大多被拆。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明献陵因年久失修,祾恩门、祾恩殿顶部坍塌,只存墙壁。日军侵华时期,为修炮楼,明献陵第一进院落的围墙和祾恩门、祾恩殿的山墙又被拆毁。

明献陵全景(二进院以内)明献陵全景(二进院以内)

建筑格局

编辑

布局

明献陵由神道、陵宫和陵宫外的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为陵寝的前导部分,自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向西北分出,长约1千米。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陵宫,是陵寝建筑的主体部分,由宝城、明楼、宝顶、祾恩殿、祾恩门、配殿、神帛炉、两柱牌楼门、石供案(上设石供器)等单座建筑组成,其平面呈前方后圆形状。 陵宫附属建筑则建有宰牲亭、神厨、祠祭署、朝房、果园、榛厂、晾果厂、陵卫衙署、营房等。

明献陵平面布局图 明献陵平面布局图

特点

明献陵的陵寝建筑基本沿用长陵制度所建,但又有所不同。在古代的宗法礼制关系中,墓主辈分高则地位尊崇,陵寝规制则宜大。反之,墓主辈分低,陵制自然宜小,至少不应超越先辈陵制,故献陵陵制应在长陵之下。首先,献陵前神道不仅没有石像生的设置,连神功圣德碑亭也没有建造(嘉靖时才增建神功圣德碑亭)。其次,长陵方院由彼此相连的三进院落构成,而献陵方院只有两进,并且由于风水的限制,彼此不相连接。第三,长陵城台下的瓮道平面走向呈“T”形,南北走向的部分“北高南下,如升坡拾级”,而献陵瓮道作直通前后,“平而不坡”无高低变化的形制。第四,祾恩殿:就间数论,长陵为九间,献陵为五间。殿内装饰情况,长陵“中四柱饰以金莲,余皆髹漆”,献陵“柱皆朱漆”。殿宇的顶部形制,长陵为重檐式建筑,献陵为单檐式建筑。殿宇的台基,长陵为三层,献陵为一层。殿前御路石雕,长陵雕刻二龙戏珠图案,献陵则饰以简单的云纹。第五,祾恩门:长陵为五间,并且殿前有御路石雕,献陵为三间。第六,配殿:长陵左右各十五间,献陵左右各五间。第七,长陵在陵宫第一进院落设有神库一座为五间,献陵未设。“神库,或二座,或一座,惟献陵无神库”。另外,长陵在陵门外还建有具服殿,而献陵未设。究其原因,长陵因系明成祖生前所建,在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中,他想通过陵寝规模的宏大壮阔,展示皇权的威慑力和自己功业的盛隆,所以建筑规模大,装饰也奢华。而献陵是仁宗死后由嗣帝(明宣宗)组织建造的,明仁宗作为皇室中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有着可靠的权力基础,没有必要像明成祖那样利用陵事展示自己的皇权。并且仁宗临终还有从俭建陵的遗诏颁世。所以,献陵的陵寝建筑和长陵相比较,规制更趋于俭朴,装饰也因此质朴无华。仁宗的献陵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建筑上都与长陵无法比拟。

文物遗存

编辑

神道区域

神功圣德碑亭

明献陵的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千米。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 神功圣德碑亭原制重檐式、四出陛。神功圣德碑,螭首龟趺,无字。清乾隆年间修缮时,碑亭四壁被拆除仅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了齐胸高的宇墙。现存碑亭台基、石碑及部分清代改建的宇墙。碑亭台基正方形,陡板式,边长10.1米,高0.6米。石碑高5.2米。台基之上,四面宇墙大部坍塌,未塌部分磨砖对缝,顶部盖石刻墙帽。台基四面的垂带、踏跺式台阶已倾斜残坏。石碑保存基本完好,其制螭首龟趺。土衬石上部雕漩涡水流,同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前建单空石桥一座,桥身略有残坏,桥栏全无,宽8.2米,长9.1米。桥面上的墁砖多已剥蚀。中间御路部分均以城砖墁砌,两侧砌以小块河卵石,现仅存部分残坏路面。

第一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遗址

第一进院落位于玉案山之前。以祾恩门为陵门,祾恩门为单檐式建筑,中榜“祾恩门”三字。面阔三间,设门三道,下承台基一层,周设石栏,前后踏道有三道。清乾隆年间修缮时将间量缩小,而且由单檐歇山顶式改为硬山顶式。门内院落稍北正中位置建祾恩殿,是用于供奉帝后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祾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柱皆朱漆”,为单檐式建筑。殿宇的台基为一层,护有石栏,前面设踏道三道,两侧各设一道,台基石雕有云纹。清乾隆年间曾对祾恩殿进行修缮,保持原制。殿前左右两侧各建配殿,配殿为五间。配殿之前各建神帛炉。院内后墙间设门一道。现第一进院落已仅存遗址。

第二进院落

第二进院落位于玉案山之后,前有神道三座并列单空拱形石桥,石栏已不存。1995年桥身归安补齐。其中,中桥宽7.5米,长13.2米,两侧桥各宽6.1米,长11.2米。桥前玉案山西侧神道路面不存,其上的二座小石桥亦无遗物。第二进院落左右墙垣接宝城,前墙间建琉璃花门三座,门楼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门垛的墙面为红色,门楼的台基作陡板式。原宫墙、陵门损坏严重,1994年修缮时恢复了原貌。门前有三座并列的单空拱形石桥,石栏已无。院内沿中轴线由前而后建两柱牌楼门(又作棂星门),两石柱形制为方形,黄琉璃瓦顶,是一座木结构式牌楼门。据《帝陵图说》所记,清康熙年间因受雷电摧袭或风雨剥蚀,两柱牌楼门已残坏,仅存两半截石柱及前后抱鼓石。牌楼门后面是一个须弥座石台,即石供案。案上共陈设五座石雕祭器,中为香炉,作三足鼎形,三足的外侧雕有饕餮纹样。两侧为烛台,烛台雕有仰莲及云纹纹饰,再侧为花瓶。两耳雕有衔环。设置石五供,只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祭器陈设,表达后代人对祖先的怀念。

明献陵宝城墙体完整,城廓平面作纵向椭圆形,宝山封土隆起。方城由城砖垒砌,下承石刻须弥座,城台下瓮道为直通前后形式,瓮道及其内门砧石、石门限为明朝原制,券洞内封堵的砖墙,为清乾隆时增建。正对瓮道的宝山前设琉璃屏一座,城内左右两侧设有登城的转向礓礤。城台前部环以垛墙,后部置宇墙。明楼平面正方形,重檐歇山顶,楼壁四面设券门。楼顶发石卷及左右券门内封砌的砖体为清乾隆时改建旧制。楼内圣号碑形制同长陵,但碑趺须弥座各部分均雕纹饰,其中,上枋雕二龙戏珠,下枋雕云,上下枭雕仰俯莲花,束腰雕椀花结带图案。碑石完好,但彩画已脱落。碑身正面刻楷书“仁宗昭皇帝之陵”。

方城明楼和石雕祭器(石五供)方城明楼和石雕祭器(石五供)

明楼里面的圣号碑明楼里面的圣号碑

棂星门遗存棂星门遗存

三座琉璃花门及单孔石拱桥三座琉璃花门及单孔石拱桥

三座琉璃花门及单孔石拱桥三座琉璃花门及单孔石拱桥

附属建筑

附属建筑仅神马房存部分河卵石墙基。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洪熙皇帝名朱高炽,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廿三日生于凤阳,明成祖永乐皇帝长子,母仁孝文皇后徐氏为开国元勋徐达之女。朱高炽幼年即读儒家经书,沉静好文,深受祖父朱元璋的宠爱。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册封为燕世子。明永乐二年(1404年)被立为皇太子。明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成祖朱棣因北征和筹划迁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炽监国,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直至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随成祖到北京。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永乐帝死于北征归途。皇太子朱高炽在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和尚书蹇义、夏原吉等支持下即位,次年改年号为洪熙。洪熙帝登基后,顺应时代潮流,针对朝政的弊病,采取了减轻民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等一系列措施。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登基仅8个月的洪熙皇帝死于钦安殿,终年48岁。卒谥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葬北京昌平献陵。

明仁宗画像明仁宗画像

诚孝皇后张氏

诚孝皇后张氏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世子妃,明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仁宗朱高炽即位,册立为皇后。明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卒,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尊为皇太后。明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卒,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明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卒。上尊谥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陪葬妃嫔

明献陵内有殉葬宫妃5人。据《明实录宣宗实录》记载,明洪熙元年(1425年)七月所谥殉葬宫妃为恭肃贵妃郭氏、贞惠淑妃王氏、惠安丽妃王氏、恭僖顺妃谭氏、恭靖充妃黄氏。

学术研究

献陵内明堂风水布局的讲究

明献陵的建筑设置基本沿用长陵制度,但风水布局方式却与长陵不同。宝城前虽然也像长陵那样设有方院,但两进方院并不连在一起,中间隔了一座名为“玉案山”的小山。献陵采用这种布局方式主要与风水中“明堂”的讲究有关。因地形的不同,明堂在风水术中又有内外之别。长陵由于两边山势宽阔,前面的案山和水流相距陵园较远,因此是外明堂风水格局。献陵则因龙砂(玉案山)距离陵园较近,所以是内明堂风水格局。在风水中,由于龙砂是万万损伤不得的。所以献陵在修建中,并不像长陵那样前后院落彼此相连,因而在明堂范围内修建了宝城和陵园的第二进院落。陵园的第一进院落及院内的祾恩殿、左右配殿、神帛炉等建筑,建在了玉案山之前。经过这样的经营设计,不仅解决了明堂地域面积小,建不下宝城和前面两进院落的问题,维护了“龙砂不可损伤”的风水信条,而且使陵园布局更显灵活,更加错落有致。

文物价值

编辑

明献陵是明十三陵之一 ,它的陵寝规制沿用明长陵,却和长陵有所不同,和后世兴建的其他明代帝陵在陵寝规制上也有相应的区别,因此明献陵对于明代帝陵规制的变迁具有相应的研究价值。另外,明献陵是遵循古代风水术规则兴建的陵寝,所以其也是研究古代风水学的实物例证。

文物保护

编辑

1961年,包含明献陵在内的明十三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4月—1995年5月,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修缮献陵,对陵墙、石桥、三座门、明楼及宝城宇墙、垛口等恢复原貌。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明献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西峰之下。

明献陵在十三陵中的地理位置明献陵在十三陵中的地理位置

献陵

开放时间

明献陵属于十三陵中尚未对外开放的陵寝。

下一篇 张英才

上一篇 明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