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汉语文字

理

理(拼音:lǐ)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最早形体为秦代小篆,也见于《诗经》等先秦著作。“理”的本义是指加工玉石,引申为治理、办理,又引申为经过治理,使原本乱糟糟的事物整齐,也指处理诉讼案件。还引申为一般物体的纹理,又引申为抽象的道理,还表示对别人的言行做出反应。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理

拼音:lǐ

部首:王

五笔:GJFG

仓颉:MGWG

郑码:CKB

笔顺:横、横、竖、提、竖、横折、横、横、竖、横、横

字级:一级(编号:2157)

平水韵:上声·四纸

总笔画:11

四角号码:1611₅

注音字母:ㄌㄧˇ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

统一码:U+7406

造字法:形声字

字源演变

编辑

理字字体演变过程理字字体演变过程

“理”在小篆中写作图1,是形声字,其中左部为“玉”字,作形旁表义,表示与玉石相关的;右部“里”字为声旁,指示读音。隶书、楷书沿袭小篆,字形整体变化不大。

“理”的本义是“加工玉石”,古时又叫“治玉”,也就是顺着纹路把玉从璞中剖分出来。《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句中的“理”,显然指的是加工玉石。

“理”字从“治玉”的本义中衍生出众多意义。由“治玉”这个本义经过引申,扩大到泛指对一切事物的整治料理。治理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行业。治理国家叫“理国”,料理财务叫“理财”,修整头发叫“理发”,处理事情叫“理事”。其他双音节动词还有清理、整理、治理、处理、办理、管理、修理、护理、受理等。

“理”由“整治料理”的意义再引申,产生出了搭理、理睬的意思,但常用于否定。比如:不理他,没理他,但很少说“理他”。“置之不理”就是放在那儿不管它的意思。

玉石上的花纹也叫“理”,推而广之,其他事物的纹路也叫“理”或“纹理”,如木纹也叫“木理”,皮肤的纹理叫“肌理”。思想和语言的层次、工作和生活的秩序叫“条理”。

整治料理事物必须按照事物的内在规律去进行,所以事物的内在规律就叫“物理”。“物理学”是研究物体不改变化学性质只改变形态位置的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规律的科学“生理学”是研究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理科”是各门自然科学的统称。人们把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就成了各种“理论”。“理论”有真实和虚假、正确与错误之分。真实的、正确的理论就叫“真理”。公理、定理、原理等都是性质不同的真理。合乎情理叫做“合理”、“有道理”或“有理”,反之就是“不合理”、“没道理”或“无理”。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物质组织的条纹;纹路

texture;

veins;

grain

《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荀子·正名》:“形体色理,以目异。”

肌理;纹理;条理

事物的规律;道理

sense;

nature;

reason

《易·坤卦》:“君子黄中通理。”

《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而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二:“(他)是个贤德的人,话多,也多在理上。”

理念;讲理;合理;定理;理屈词穷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

理科;数理化

指容止或行动

《史记·乐书》:“德辉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民莫不承顺。”

法纪;法律

law

韩非子·安危》:“先王寄理于竹帛。”

古代指法官

judge;justice

《左传·昭公十四年》:“士景伯如楚,叔鱼摄理。”

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姑姑,您侄儿除授潭州为理。”

掌刑狱的官署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

使者;媒人

messenger

《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

战国·屈原《离骚》:“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商末有理征。见《通志·氏族四》。

动词

管;治;办

govern;manage;

treat;handle

《易·系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礼记·月令》:“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

《后汉书·刘平传》:“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守之,所至皆理。”

理赔;处理;管理;协理;理财

加工雕刻玉石

carve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修整;使整洁有序

repair

南北朝·无名氏《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巴金《家》三:“琴理了理发鬓,说:‘我该走了。’”

理发(fà);清理;整理

医治

treat

《后汉书·崔寔传》:“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理疾也。”

申诉;辩白

appeal

《庄子·盗跖》:“鲍子立干,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昨夜鬼扣山庵,与小生诉苦……要小生出身代告大人台下,求理此项。”

《易·说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孟子·尽心下》:“稽(貉稽)大不理于口。”

辨别;理解

distinguish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立言下》:“锯齿不能咀嚼,箕口不能别味,榼耳不能理音乐。”

对别人的言行做出反应,表示态度(多用于否定式)

pay attention to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吏以闻,上方怒赵,未及理厉王母。”

老舍《女店员》第一幕:“咱们虽然住在一条胡同里,可是平日啊我跟志芳都不大爱理你!”

理睬;搭理;置之不理

温习;练习

review;

revise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吾七岁时,诵《鲁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宋·苏轼《观宋复古画序》:“明日昼卧,复梦殊来理前言,再诵其诗。”

弹奏

play

《史记·乐书》:“《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磬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当此夜深孤闷之时,我试理一曲消遣咱。”

形容词

治理得好,秩序安定(与“乱”相对)

orderly

《孝经·广扬名》:“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宫。”

lài

动词

通“赉”。赐予

《史记·殷本纪》:“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字典》 )

古籍训释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一上】【玉部】良止切(lǐ)

理,治玉也。从玉,里声。

说文解字注

“理,治玉也”注:《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䚡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於无憾而後卽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此引伸之义也。戴先生《孟子字义疏证》曰:“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郑注《乐记》曰:“理者、分也。”许叔重曰:“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古人之言:“天理。”何谓也?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

“从王,里声”注:良止切,一部。

广韵

良士切,上止來 ‖ 里聲之部(lǐ)

理,料理。義理。又正也,文也。《説文》曰:“治玉也。”亦姓,皋陶爲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

康熙字典

【午集上】【玉部】 理

《唐韵》良止切。《集韵》《韵会》两耳切。《正韵》良以切,音里。《说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脉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览冥训》:夏之时,金积折廉,璧袭无理。注:用之烦数,皆钝而无文。

又《说文》徐注:治玉治民皆曰理。《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隂阳。《前汉·循吏传》:政平讼理。

又《玉篇》:正也。《左传·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注:理,正也。

又《玉篇》:道也。《广韵》:义理。《易·系辞》: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记·平原君传》: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胜於辞,公辞胜於理,辞胜於理,终必受诎。《皇极经世》:天下之数出於理,违理则入於术,世人以数而入於术,故失於理也。

又性也。《礼·乐记》:天理灭矣。注:理,犹性也。

又条理也。《易·系辞》:俯以察於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

又《说卦》: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礼·中庸》:文理密察。朱注:理,条理也。

又《礼·乐记》: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注:理,容貌之进止也。

又《玉篇》:文也。《前汉·周勃传》:纵理入口。《唐书·太宗纪》:本心不正,则脉理皆斜。

又《增韵》:肤肉之闲为凑理,以其有脉理也。《礼·内则》:薄切之,必绝其理。杜甫诗:肌理细腻骨肉匀。

又分也。《礼·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注:理,分也。《释文》:分,扶问反。

又赖也。《孟子》:大不理於口。

又《广韵》:料理。《晋书·桓冲传》:冲谓徽之曰:在府日久,当相料理。

又《韵会》:治狱官曰理。《礼·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伤,察创视折。注:理,治狱官也。《史记·循吏传》: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

又媒也。屈原《离骚》: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注:使古贤蹇修而为媒理也。五臣云:令蹇脩为媒,以通辞理。

又姓。《五音集韵》:臯陶为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

又纸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为纸,其理倒侧,故名侧理。

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国名。自唐始通中国,历蒙赵杨段四姓,俱僭称帝。至元始臣服中国,称总管,及明而亡,改为大理府,属云南。

又与李通。《左传·昭十三年》:行理之命。注:使人也。《周语》:行理以节逆之。贾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

《前汉·天文志》:骑官左角曰理。《史记·天官书》:作李。

<p>《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广韵》

《广韵》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理字书写笔顺理字书写笔顺

【规范提示】“王”的末笔横改提。

【写法】“王”窄“里”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里”低。“王”,中间短横在横中线。“里”,首笔竖在竖中线,第四笔横在横中线下侧;末两横上短下长,长横从“王”下侧起笔。

书法欣赏

篆书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音韵集汇

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六止

开口呼

次浊

良士切

li

集韵

上声

六止

开口呼

次浊

两耳切

lie

礼部韵略

上声

良士切

增韵

上声

良士切

中原音韵

上声

齐微

齐齿呼

次浊

li

中州音韵

上声

齐微

良底切

洪武正韵

上声

三荠

次浊

良以切

li

分韵撮要

阳上

第三几纪记

(参考资料:汉典 )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l

i̯əɡ

先秦

王力系统

l

ǐə

先秦

董同龢系统

l

jəɡ

先秦

周法高系统

l

iəɣ

先秦

李方桂系统

l

jəgx

西汉

东汉

j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jəї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l

ji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l

ǐə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l

i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l

i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l

ï

(参考资料:汉典 )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发音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li

214

上声

ly

214

上声

口语读音

官话(北方官话)

济南

li

55

上声

ly

55

上声

口语读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li

53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ni

42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ni

53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0ɿ

24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li

42

上声

晋语

太原

li

53

上声

苏州

li

31

阳去

吴语

温州

lei

34

阳上

湘语

长沙

li

41

上声

湘语

双峰

li

31

上声

赣语

南昌

li

213

上声

客家话

梅县

li

31

上声

粤语

广州

lei

23

阳上

粤语

阳江

lei

21

上声

闽语

潮州

li

53

阴上

闽语

厦门

li

51

上声

闽语

福州

li

31

上声

闽语

建瓯

li

21

上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汉典 )

下一篇 陆王学派

上一篇 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