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 编辑

汉语成语

哀鸿遍野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拼音:āi hóng biàn yě)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诗经·小雅·鸿雁》。

原指哀鸣的大雁到处都是,在现代汉语中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常常与“民不聊生”连用。在句中作作谓语、定语、分句,中性词,形容无家可归景象。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哀鸿遍野

拼音:āi hóng biàn yě

近义词:啼饥号寒、饿殍载道、民不聊生

反义词: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出处:《诗经·小雅·鸿雁》

语法:谓语、定语、分句

注音字母:ㄞ ㄏㄨㄥˊ ㄅㄧㄢˋ ㄧㄝˇ

成语出处

编辑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诗经·小雅·鸿雁》)

后来,人们把“鸿雁于飞,哀鸣替替”,简化引申为“哀鸿遍野”这个成语。

成语故事

编辑
西周时期,周夷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周厉王登上了王位。当时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荣国。荣国的国君荣夷公搜刮民财,欺压百姓。这种与民夺利的昏君本该受到周王朝的唾弃,谁知周厉王却很欣赏荣夷公,认为他很对自己的胃口,就打算重用荣夷公。

周朝的大臣们深知荣夷公是个很贪财、唯利是图的人,他们就劝谏周厉王说,如果任用荣夷公这样的人,将会导致周朝覆灭。可周厉王根本听不进群臣的劝谏,不仅任荣夷公为卿士,还重用荣夷公去掌管国家大事。荣夷公走马上任后,就向周厉王进谗言,让周厉王对周朝所有的山川河流实行“专利”管制,并颁布法令说,周朝所有的山川河谷林木,以及山林河谷出产的一切收益都属于周厉王独有,任何人不得踏入周厉王的山川河谷去谋生。

这个法令颁布后,樵夫不能上山砍柴,猎户不能上山打猎,渔民不能下河捕鱼,郎中不能去山上采草药,农民也不能去山上开荒种地,无数百姓因这一蛮横的“专利”制度而断了生路。一时间民怨沸腾,“专利”激起民愤,百姓纷纷咒骂。周历王又派了很多卫士去监视百姓,把凡是对“专利”不满、批评“专利”和咒骂“专利”的人都抓起来处死。

在这种暴政之下,人人自危,贤臣们惶惶不可终日,敢怒不敢言。百姓们眼见无数抱怨专利的人被杀,吓得连话也不敢说了。

荣夷公和周厉王推行“专利”后,没过几年,周厉王的财富就堆积如山凡可是,百姓却处于饥饿穷苦中,从都城到郊野,随处可见衣衫褴褛的饥民。流离失所的饥民遍布郊野,如同那些在冬日里无家可归,只能聚集在沼泽和荒野中挨饿受冻的大雁一样,发出阵阵哀鸣。

三年后,贤臣和百姓们再也无法容忍周厉王的暴政,周朝爆发了内乱,百姓们拿起武器,包围了王宫要杀掉周厉王,周厉王只得逃离京城。后来,周宣王继位。他开门纳谏,听取贤臣的建议,废除了“专利”的暴政。流离失所的百姓们得以重新进入山林河谷去谋生,狩猎、捕鱼、砍柴等不再受到限制,百姓重又安居乐业了。

成语寓意

编辑
哀鸿遍野,哀鸣的大雁。悲鸿哀叫。其声悲,大雁有情若人,孤雁处境凄凉哀怨,似为人之形影孤单令人侧隐怅然。身处“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旧中国民众,处境艰难,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深受天灾人祸的双重贻害,同处水火之中。到处都是呻吟呼号的灾民,深感世道浑浊,悲愤难诉。

哀鸿遍野,这种悲惨景象,正是封建社会暴政的写照。这种惨景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成语运用

编辑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中性词,形容无家可归景象。

运用示例

清·汤斌《睢休二邑秋灾情形疏》:“今春卖儿卖女者,有售无受,以故哀鸿遍野,硕鼠兴歌。”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戊申四十九岁》:“淹没田庐,不知凡几……哀鸿遍野,百姓其鱼。”

孙中山《兴中会宣言》:“朝廷则鬻爵买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暴过虎狼……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金庸《书剑恩仇录》:“只是适逢黄河水灾,哀鸿遍野,小弟也无心赏玩风景。”

唐浩明《曾国藩》:“这次出京南下,从直隶到山东,从苏北到淮南,所到之处皆哀鸿遍野,饿殍盈路,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下一篇 赤眉

上一篇 朱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