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陵县 编辑
西汉置,属颍川郡,晋属襄城郡。后在丹阳郡侨治定陵县。
中文名:定陵县
时代:西汉
所属地区:颍川郡
宋大明六年(462年)三月乙巳,定陵县属宣城郡。八年六月戊寅,定陵县复属淮南郡。
梁普通六年(525年),定陵县改属南陵郡。
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郡,调整州、县,废定陵县。
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编纂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历代州域形势二” 在“定陵”项下注曰:“今河南舞阳县北有定陵城”,该书卷五十一“河南六”进一步指明:“定陵城在县(指舞阳县)北灰河保。汉县,属颍川郡。……晋属襄城郡。”(图二、图三)说明汉时定陵即为颍川郡下的一个县(属于豫州)。到晋时定陵县改属襄城郡。
定陵自古就是北方的战略重地,“定陵,有东不羹(音láng)。”⑶东不羹是春秋时一个嬴姓子国,周初所封,后被楚灭。楚灵王曾夸口说:“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吾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畏我乎?”⑷可见当时的不羹是一个“赋皆千乘”的“大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多处周、汉墓群,出土的陶器上打有“定陵”等陶文。⑸战国时期,舞阳分隶韩、魏两国,韩在原东不羹址设定陵邑。西晋后期,定陵一带更是战火频仍。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十二月“乙酉,平阳人李洪帅流人入定陵作乱。”⑹。这次祸乱给定陵古城带来的重创是可以想见的。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清河太守贺耕聚众定陵以叛,南应翟辽,慕容农讨斩之,毁定陵城”,定陵城被毁,定陵和舞阳两县也合二为一,为舞阳县。⑺这两次兵乱使定陵士庶逃散殆尽。
迁治关于定陵南迁的具体时间从以下史料记载可以综合认定:《东晋疆域志·卷四·实州侨郡第四·扬州·淮南郡》:“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民南渡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图五)此记录出自《宋书》,与《晋书》卷十五所载完全一致。苏峻、祖约之乱从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开始,至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基本平息。“侨立淮南郡及诸县”应在这三年中。古人论及晋史,一般称咸和四年为苏峻作乱的时间。如北宋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卷第八百八十:“成帝时咸和四年频年地震,时苏峻作乱”。(图六)清乾隆《太平府志·地理志》记载:“成帝咸和四年,侨立豫州,是为南豫。庾亮为刺史,治芜湖。又以苏峻、祖约乱,江淮民南渡江者之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当涂、浚遒、定陵三县。”(图七)可见《东晋疆域志》等所说的“诸县”即为当涂、浚遒、定陵三县。由此可知:(1)晋成帝咸和四年,定陵县所隶属的豫州南迁侨置于芜湖境内,史称南豫州;(2)淮南郡及当涂县、浚遒县、定陵县与南豫州同时侨立。因而可以 认定,在江南侨置定陵县的准确时间是东晋成帝咸和四年,即公元329年。当涂、浚遒、定陵三县侨立后均隶属于淮南郡。
《舆地志》是南朝陈时顾野王编著的,时间离东晋很近,其记述应该相对可靠。其原文只有“吴帝南渡之初,于古丹阳城置定陵县”一句。(图九)而“属淮南郡,即此地”则是《太平寰宇记》作者乐史的意见。但此后的地理书籍却一再重复《太平寰宇记》的说法。如嘉靖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十八池州“古迹”节:“定陵废县在青阳县东北,……《寰宇记》:‘吴帝南渡之初,于古丹阳城置定陵县,’即青阳县地。”(图十)似乎“古丹阳城”就是青阳县。《舆地志》所述分明是“古丹阳城”,而不是“丹阳郡”。各书的转载也并没有改变“古丹阳城”四字。青阳一带秦时属于鄣郡,汉元封二年设陵阳县后,隶属丹阳郡。丹阳郡绝不等于丹阳城。
光绪重修《安徽通志·舆地志·古迹·太平府》载,“丹阳故城:在府城东五十里,接江宁县界。汉置丹阳郡于宛陵,此为丹阳县,因有小丹阳之名。” 民国《当涂县志·舆地志·胜迹》: “丹阳故城:在今县治东五十里。秦始皇二十六年立鄣郡时建,为汉书十六城之一。逮唐贞观初始废为镇。
1992年12月版《青阳县志》第一章第一节“建置沿革”述曰:“东晋义熙中,侨置定陵县,县域包括今本县丁桥(古定陵乡)、竹阳、木镇等乡镇,南陵丫山、河湾乡及铜陵部分乡村,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属淮南郡。
设置侨州郡县最初是东晋王朝的权宜之计。侨州郡县并无实土。侨人也原本是为了避难,希望在收复失地后重返家园。因此,侨人的户籍是临时性的“白籍”,相比当地土著居民(黄籍)­­­­,朝庭给他们予赋役免除的优待。为解决行政管理上的混乱,以及白籍、黄籍居民间因赋役负担不同而引起的尖锐矛盾,东晋政权从咸和年间开始,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或以侨州郡县省并原先的郡县,把一些原当地郡县的土地转移给侨州郡县管辖,使其拥有了实土,并以侨州郡县之名作为正式行政区域名称,如繁昌县、当涂县、定陵县等;或撤销侨州郡县,将侨民归入当地的州郡县,如浚遒、襄垣县等。同时要求所有的侨人都必须在居留之地编入正式户籍,与当地百姓同等负担调役。这就是所谓“土断”。
东晋一朝进行过多次土断,以兴宁二年(公元364年)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和刘裕主持的第四次土断“义熙土断”规模最大。其中又以“义熙土断”最为彻底。
“义熙土断”发生在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时太尉刘裕以兴宁庚戌土断“自兹迄今,渐用颓驰”为由,向朝庭上《土断表》,“请申前制”。在刘裕的主持下,这次土断可谓大刀阔斧,“诸流寓郡县多所并省。”
移治青阳
义熙土断后定陵离开了原古丹阳城一带,而迁设在青阳铜陵一带,并且拥有了实土。
嘉靖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十八:“定陵废县在青阳县东北。……县志:今县东北有定陵乡,盖以故县为名。”(见图十)光绪重修《安徽通志》亦有相同。
定陵县被撤销以后,青阳县在原定陵县治处仍设有定陵乡,以废定陵县之名为名。据光绪《青阳县志》,清代的青阳县行政区划中除县城外,设有10个乡,其中定陵乡辖第二十一都和第二十三都,共21个村社。(图十八)其21个村社中的柯冲、石壁等地名,仍然沿用至今,隶属于青阳县丁桥镇。(图十九)可见,东晋义熙九年土断,定陵侨县县治迁到了今青阳县东北丁桥镇一带,认为定陵县治在铜陵县顺安镇没有实物与历史文献依据。
《梁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六·顾宪之列传》记有一段史事:南齐时竟陵王肖子良“于宣城、临城、定陵三县界立屯,封山泽数百里,禁民樵采”,因遭到顾宪之“言甚切直”的反对而作罢。这段史事在《南史》、《通志》、《册府元龟》以及《姑苏志》等史料上也有记载。这可以证明,定陵侨县迁至今青阳县东北后,拥有包括铜陵县在内的实土,其东面和南面分别与宣城、临城相接。所以《东晋疆域志》和《晋会要》将定陵列入实州郡县之中。史学界有“定陵县侨置于江南后始终没有实土”的说法,应属不当。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