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沮 编辑
沃沮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朝鲜半岛北部的部落。东沃沮大致位于今朝鲜的咸镜道,北沃沮大致位于图们江流域。
东沃沮经常被简称为沃沮。沃沮南与东濊相邻。在沃沮形成的早期,由于其管辖权在汉四郡和高句丽之间摇摆,沃沮一直没能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公元1、2世纪沃沮成为高句丽藩属。244年,曹魏攻打高句丽时,高句丽东川王曾暂退到北沃沮。285年扶余王储在遭到北方游牧民族袭击时也曾逃到沃沮。5世纪初期,高句丽好太王将沃沮完全纳入高句丽版图。
中文名:沃沮
定义:公元前朝鲜半岛北部的部落
东沃沮:大致位于今朝鲜的咸镜道
北沃沮:大致位于图们江流域
沃沮(옥저),属濊貊系统,可分为北沃沮与南沃沮。有南北二国,南沃沮又名东沃沮。北沃沮人主要居住在我国今黑龙江省的东南和吉林省的东北地区,还包括今苏联沿海州的一部分。南沃沮(东沃沮)主要居住在今朝鲜东北地区。《后汉书·东夷传》、《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对此均有记述。
《后汉书·东夷传》“东沃沮在高句骊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武帝灭朝鲜,以沃沮地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佧郡于高句骊西北,更以沃沮为县,属乐浪东部都尉,至光武罢都尉官,后皆以封其渠帅,为沃沮侯,又有北沃沮,一名置沟娄,去南沃沮八百里,”《三国志·卷30》:“其言语与句丽大同,时时小异。”“沃沮……其俗南北皆同,与挹娄接。挹娄喜乘船寇钞,北沃沮畏之。”曹廷杰东三省图说谓南北沃沮以长白山为界,核以今地,南沃沮当在朝鲜咸镜道,北沃沮当在吉林珲春一带,又满洲源流考谓南北沃沮并皆散处山林,今旗白山附近,多丛林密树。世号窝集(亦称窝稽、乌稽、阿集)即沃沮之音转也。
汉代北沃沮族小四方山城部分出土遗物
与春秋战国至秦汉同时期,在牡丹江流域生活着古夫余族的———沃沮人。由于史载之简略,过去我们对这个古老的民族所知甚少。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东宁县大肚川河河畔谷地中,发现了几处相当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古遗址——团结遗址。学者们一致认为,这就是沃沮人的文化遗存,并定名为“团结文化”。2005年1月31日,已被黑龙江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宁县境内有一个大肚川镇,大肚川河水千百年来在这里静静地流淌,滋润着这片山川沃野,也养育了这里的古代先民。河畔由河水冲刷形成的断层中,可见古代先民的遗迹遗物层层叠置。这地层好像博大书卷的页秩,每一层都记载着一段历史,记载下这里沃沮人的盛世兴衰。
当考古工作者揭开这部沉重史籍时,向人们展示的是富于变化又丰富多彩的古沃沮人的物质文化遗存。
一种被称为瓮的陶器,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缸。它舒展的曲线造型,口底小于鼓腹的比例,似乎比今天直线造型的缸更具美感。沃沮人使用的陶器大小俱全,形式多样,罐形器最大的特点是多有对称的柱形钮把,既搬拿方便,又具装饰作用。此时还出现了分工明确的盆、碗、钵等多种器型。
此外,还有一种底部有孔的器物是甑,可以把它置于罐或釜上,用来蒸熟食物,相当于今天的笼屉。在众多的器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陶豆了。“豆”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典型器物。中原地区早在仰韶文化中期就已经出现了陶豆。到商周时期,发展为青铜器皿,并从一般实用器上升为礼器,把人的意识用器具来表现,并赋予一种神的色彩,春秋战国达到了鼎盛。
然而,此时东北边地的沃沮人,还没有进入阶级社会,处于氏族部落时期,虽然也使用豆,但却是由粗糙的陶土烧制而成。这时根本就没有青铜器的出现,也没有进入到所谓的青铜器时代。但这并不能说明东北民族的封闭和保守。豆的传入,似乎预示着他们对先进文化、发达技术的渴求。
据史载,沃沮居地“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善田种”,东宁盆地及太平岭山地,正与史书记载相符。我们若要进一步探索古沃沮人的社会演进,只有再去翻阅沃沮人生活过的土地——这部历史的巨著。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