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橐 编辑
项橐(xiàng tuó),春秋时期莒国(今山东日照)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战国策·秦策五》: “甘罗曰:‘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以“项橐”代称早慧的儿童。据考,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战国策》。
项羽与项橐关系推断:项橐因为“圣人之师”,算是比较早的一位项氏名人;项羽,中国古代“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如果按照“项无二姓”的说法,那么这二位肯定有莫大的关系,首先最简单明了的就是项橐肯定项羽的老祖,即使不是一脉,但是肯定项橐要比项羽早出生好几百年,因为项橐是春秋时期莒国的人,而项羽是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的人,由此可以断定项橐是项羽的祖先。
一般项师为项氏公认的第一祖,下面依次是师---昊---橐---绣---文叔---徽---绎---承---燕---荣---箕(庄)---明---隆---镇---延---赴---益绎---谈---墀---潘---霖---治---森---璨---堃---钻---虞---蛟---覃---轼---邦---瑀---岿---善卿---灏---翊---元旺(斯)。
项师为项氏第一祖,项橐为项师之孙,第十代至项荣,项荣为项羽、项庄的父亲,项羽与项庄为亲兄弟,我们很清晰的看出项橐、项羽之间的世系。
此处有疑问,既然项橐十岁就死了,怎么还会有绣、文叔等后代呢,更不用说项羽了。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淮南子·修务训》
故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惠施死,而庄子寝说言,见世莫可为语者也。夫项橐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以年之少,为闾丈人说,救敲不给,何道之能明也!昔者,谢子见于秦惠王,惠王说之。以问唐姑梁。唐姑梁曰:“谢子,山东辩士,固权说以取少主。”惠王因藏怒而待之,后日复见,逆而弗听也。非其说异也,所以听者易。夫以徵为羽,非弦之罪;以甘为苦,非味之过。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邻人,以为狗羹也而甘之。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吐之,尽写其食。此未始知味者也。邯郸师有出新曲者,托之李奇,诸人皆争学之。后知其非也,而皆弃其曲。此未始知音者也。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状,以为宝而藏之。以示人,人以为石也,因而弃之。此未始知玉者也。故有符于中,则贵是而同今古;无以听其说,则所从来者远而贵之耳。此和氏之所以泣血于荆山之下。
《淮南子·说林训》
蹠越者或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说于目。梨、橘、枣、栗不同味,而皆调于口。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蔐苗类絮而不可为絮,磨不类布,而可以为布。出林者不得直道,行险者不得履绳。羿之所以射远中微者,非弓矢也;造父之所以追速致远者,非辔衔也。海内其所出,故能大。轮复其所过,故能远。羊肉不慕蚁,蚁慕于羊肉,羊肉膻也。醯酸不慕蚋,蚋慕于醯酸。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见大,以近喻远。十顷之波可以灌四十顷,而一顷之陂可以灌四顷,大小之衰然。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治鼠穴而坏里闾,溃小疱而发痤疽,若珠之有类,玉之有瑕,置之而全,去之而亏。榛巢者处林茂,安也;窟穴者托埵防,便也。王子庆忌足蹑麋鹿,手搏兕虎,置之冥室之中,不能搏龟鳖,势不便也。汤放其主而有荣名,崔杼弑其君而被大谤,所为之则同,其所以为之则异。吕望使老者奋,项托使婴儿矜,以类相慕。《淮南子·说林训》高诱注:项橐年七岁,穷难,孔子而为之作师。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彊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彊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论衡·实知》
难曰:夫项橐年七岁教孔子。案七岁未入小学而教孔子,性自知也。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其次也。”夫言生而知之,不言学问,谓若项托之类也。王莽之时,勃海尹方年二十一,无所师友,性智开敏,明达六艺。魏都牧淳于仓奏:“方不学,得文能读诵,论义引《五经》文,文说议事,厌合人之心。”帝征方,使射蜚虫,策射无〔弗〕知者,天下谓之圣人。夫无所师友,明达六艺,本不学书,得文能读,此圣人也。不学自能,无师自达,非神如何?
《春秋后语》
《御览》四百四引《春秋后语》
甘罗曰:“夫项橐七岁,为孔子师。”
《高士传》
《文选》卷二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中“蔗士倾风,万流抑镜”句下李善注引晋人嵇康《高士传》谓:项橐七岁为圣人师。孔子问项橐曰:“居何在?”曰:“万流屋是也。”注曰:“言与万物同流匹”。雒书曰:秦失金镜。郑玄曰:金镜,喻明道也。
《论衡校释卷第二十六实知》
难曰:“夫项讬年七岁教孔子。见国策七、淮南修务训、说林训注、新序杂事五。御览四百四引春秋后语作“十岁”,误。隶释童子逢盛碑云: “才亚后橐,当为师表。”“后、项”,“橐、讬”, 音近假借。新序杂事五云:“秦项橐。”是项橐秦人。汉书董仲舒传,仲舒对策曰:“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孟康注云:“人,项橐也。”淮南修务训 云:“项讬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以年之 少,为闾丈夫说,救敲不给,何道之能明也?”似亦以项橐为里党人。史记孔子世家又云:“达巷党人童子。 ”则孟康盖本旧说也。以为秦人者,潘维城曰:“当由甘罗尝言之。”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诗注引嵇康高士传:“孔子问项橐曰‘居何在?’曰:‘万流屋。’注:‘言与万物同流匹也。’”此更神其说也。盼遂案:战国策秦策五:“甘罗曰:‘夫项橐七岁而为孔子师。’”淮南子修务、说林皆作项橐。论衡此文作项讬,与汉书董仲舒传孟康注 同。盖古讬、橐音同。又案:项讬性自知说,亦本董仲舒传。传云:“良玉不琢,资质润美。不待刻琢,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注:“党人项橐也。 ”此仲任所本。(此则梁玉绳古今人表考三及俞正燮癸 巳类□卷十一项橐考。)案七岁未入小学,王制疏引尚书大传周传曰:“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 十三入小学。”又略说曰:“余子十五入小学。”而教孔子 ,性自知也。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 其次也。’见论语季氏篇。夫言 生而知之,不言学问,谓若项讬之类也。王莽之时,勃 海尹方年二十一,无所师友,性智开敏,明达六艺。魏都牧淳于仓奏:‘方不学,得文能读诵,论义引五经文 ,文说议事,厌合人之心。’帝征方,使射蜚虫,策射无非(弗)知者,先孙曰:“非”当为“ 弗”。天下谓之圣人。夫无所师友,明达六艺,本不学书,得文能读,此圣人也。不学自能,无师自达,非神如何?”曰:虽无师友,亦已有所问受矣;不学书,已弄笔墨矣。儿始生产,耳目始开,虽有圣性,安能有知?项讬七岁,其三四岁时,而受纳人言矣。“而”读“能”。尹方年二十一,其十四五时,多闻见矣。性敏才茂,独思无所据,御览九七〇引作“使圣人空坐独思”。不睹兆象,不见类验,却念百世之后,有马生牛,牛生驴,桃生李,李生梅,圣人能知之乎?臣弑君,子弑父,仁如颜渊,孝如曾参,勇如贲、育,辩如赐、予,论语云:“言语,宰我、子贡。”圣人能见之乎?孔子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篇,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亦可知也。”又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篇文。论损益,言“可知”;称后生,言“焉知”。后生难处,损益易明也。此尚为远,非所听察也。使一人立于墙东,令之出声,使圣人听之墙西, 能知其黑白、短长、乡里、姓字、所自从出乎?沟有流堑(澌),先孙曰:“堑”当作“澌” 。四讳篇云:“出见负豕于涂,腐澌于沟。”(淮南泰族训:“虽有腐髊流渐,弗能污也。”许注云:“渐,水也。”庄逵吉据御览校改“渐”为“澌”,与此误同 。)曲礼下郑注:“死之言澌也,精神斯尽也。”泽有枯骨,发首陋亡,肌肉腐绝,使〔圣〕人询之,先孙曰:“使人”当作“使圣人”,此挩一“ 圣”字。能知其农商、老少、若所犯而坐死乎?“若”犹“与”也。非圣人无知,其知无以知也。知无以知,非问不能知也。不能知,则贤圣所共病也。
《高士咏·项橐》
唐·吴筠
太项冥虚极,微远不可究。
禀量合太初,返形寄童幼。
孔父惭至理,颜生赖真授。
泛然同万流,无迹世莫觏。
神童诞生
在岚山区的南部,巨峰和碑廓交界处,有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绵亘起伏近廿华里。东头一座山,峰峦耸峙,名叫幽儿崮,山峰成北南走向,在山峰的西北角,离峰顶50米左右,岩石形成一个圆圈,约有半亩地,过去这里有座奶奶庙,站在庙天井,南可望见海洲湾,海水在阳光照耀下好似一泓水晶。西边一座山,叫圣公山。站在山前的碑廓镇向北望,像是一个大椅子圈。圈内有座庙,叫圣公庙,坐北朝南站在庙天井里近可看万亩湖、绣针河、岚坪铁路和岚兖公路上车来车往;远可望见连云港的云台山。幽儿崮和圣公山之间有座矮山叫火石顶,似一条压弯了的扁担挑两山。古时候有三条驿道从圣公山前经过。一是南北方向的,南经碑廓、青口、海州、下扬州,北经巨峰、沈町奔青州;另条东南西北向的,东经甫田庄、前合庄、安东卫到岚山,西北经山西头、朱芦、坟疃、莒州、沂水到泰安。还有一条是西南东北向的,向西南经东西辛兴、十字路,去沂州、徐州等地。东北经巨峰、涛雒、日照,奔胶、莱一带。这三条驿道都在圣公山前的袁家庄交会。此地周朝属纪国,后并于莒,到战国时代,莒国先被楚灭,后被齐吞,成为齐国的南大门。
与世无争
就在这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的袁家庄村后,住着一户姓项的人家,妻魏氏。此家男耕女织,待人诚恳,邻里和睦,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魏氏怀孕后,在家仍纺线织布,料理家务,出门拾草、捞柴、捡茹、挖药,样样都干。这年的阴历四月初八日,与邻居姑嫂二人一块儿到幽儿崮挖药材。来到崮顶西北角,感到腹中阵阵坠痛,不一会儿,魏氏生了一个男孩,哇啦一声,响彻山谷。邻居姑嫂二人前来帮忙,想脱件上衣包孩子回家,但孩子脐带还未断,母婴仍相联,姑嫂二人就用随带的柴刀剁,铲子铲,忙活了一大会儿,汗流满面,脐带仍未截断。这时魏氏想起平时经常被茅草叶子划破手指,劙破脚脖,就让姑嫂二人用茅草劙试试,果然奏效,一劙两断,嫂子抱着孩子,村姑搀扶着魏氏,一同往回走。丈夫听说妻子在山上生了孩子,就跑去迎。接过孩子一看,小孩子长的天格方圆,地格饱满,脱口而出说,像个小橐(口袋)就叫他橐吧!魏氏同意,因姓项,以后大名就叫项橐。
孔子师项橐
兖州城西北旧关村,原为古城西关外,称“达巷党”,当年孔子任中都宰,往来憩息于此。《论语·子罕》:“达巷堂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这儿便是《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的地方。那位聪明的孩童项橐,在地上画了座城,硬让一代圣人孔子“绕城而过”,不得踏城直进,且能言善辩,令孔子佩服,遂拜其为师,“七岁而为孔子师”留下佳话。旧关村东原有”达巷党人里”石碑,可惜毁于“文革”中。但孔子在此师项橐的故事,却世代流传,在民间传说中又增添了幽默色彩,变幻了故事主题,颇有意思。下面选录其一:
相传有一年冬天,孔子游说讲学,一日行至兖州西关(今旧关),遇见一个小孩正用树枝在路上画画。孔子凑近一看,见小孩画了一座城,孔子见他画得认真仔细,城也画得很漂亮,不忍从上面踏过,便从一旁绕着走。
孔子刚刚走过,不想那小孩竟气恼地甩掉画画的树枝说:“你这老先生好没道理,放着城门不走,为何绕城而过?”
孔子以为小孩误解自己,便解释说:“我是看你城画得好,怕踩坏了,才绕道而过,你应该感谢我才对呀?”
小孩不以为然地说:“城若不让人过,要城有何用?我画的城就是让大家走的。”
孔子见小孩聪明伶俐,顽皮中显露才智,有心试探他一番,故意为难地说:“你画的城门这么小,我如何过去呢?”
没想到那小孩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地回答:“对,画上的小城门是给小人走的,你是大人,应该走大城门,这如何办呢?我再给你画个大的吧?”说着,小孩转过身去对着兖州城方向,用手指在空中虚划一番,然后恭敬地对孔子说:“大人,那座城画好了,请上路前行吧。”
见到这么聪颖的孩子,孔子顿起爱才之心,就约他一路同行。因为是冬天,树上的叶子早就掉光了,只有松树和柏树仍挂着绿,小孩指着路过的几棵松树问孔子:“老先生,你说松树为何冬天也不落叶,天再冷也能枝茂叶青?”
孔子说:“松树心实不虚,所以才耐得严寒。”
“老先生说得不对,竹子倒是心虚不实,可他也跟松树一样耐得严寒。”
孔子见小孩说得很有哲理,感叹地说:“虚心之竹,四季常青,人应学松之品质,竹之虚心,吾常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孩童可为吾师也。”
两人走到护城河时,正巧有一群鹅“哦哦”地叫着跳进了水里。小孩又问孔子:“老先生你说说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响亮?”
孔子想了想说:“鹅的脖颈长,故能引吭高歌。”
小孩摇摇头说:“老先生,那井里的蛤蟆河里的蛙,脖子能算长吗?却是叫声震天不亚于鹅。”
孔子暗自佩服这小孩子才智过人。
两人又往前走,来到城门口,忽然听到一阵阵吹吹打打的喇叭声,只见从城里走出一队送葬的人。领头的那个人披麻戴孝,挥舞着器丧棍边走边唱,后面的那些人却没有哭的。
孔子心里老大不快,正想走过去教训他们一番,却被那小孩拉住了胳膊。待到送葬的人走远,孔子责问小孩说:“生之于父母,养之于父母,父母过世悲哭才是。刚才那帮人不光不流眼泪,而且还边走边唱,真是不成体统。我要去教训教训他们,你却把我拉住,这是什么道理?”
小孩反问孔子:“老先生可曾听清他唱些什么?”
孔子说:“不曾听清。”
“您连人家唱些什么都没有听清,却要去教训人家,不知老先生怎样‘对症下药’?”
孔子问小孩:“你可曾听清他唱些什么?”
“听清了。他们唱的是‘肥猪出了圈,野马上了羁,金银入了柜’。”
孔子不解,他问小孩:“你可解得这其中之意?”
小孩说:“这有啥难?‘肥猪出了圈’就是闺女找了婆家,‘野马上了羁’就是给儿子娶了媳妇,该操心的事都操完了。”
孔子又问:“那金银入了柜又作何讲?”
小孩说:“金银入了柜”指的是父母享尽天年有了归宿。老先生刚才讲过,生之于父母,养之于父母,这话不假,但是父母过世不一定悲哭就好,有的人父母在世时百般虐待,是不孝之子,而父母去世时却装出一副孝敬悲伤的样子,放声嚎哭,以欺世人。而有的人却不这样,父母在世时他们问寒问暖,百般敬重;父母过世时,心中虽然悲痛,但却问心无愧。真正孝敬的人,悲痛只是装在心里,有些啼啼哭哭的人不过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刚才那人一路走一路唱,我看他是个懂得孝道的人。唱只是有意警醒世人,并不为过。”
孔子点点头,觉得这孩童不但才华过人,而且深知孝道。礼贤下士的孔子便和这孩子结下忘年之交,拜他为师。
这个孩子就是项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