旸谷 编辑

嘉靖历史人物

旸谷旸谷

王叔杲(1517—1600),热心公益,造福梓里。字阳德,号旸谷。永嘉场二都英桥里(今龙湾区永昌堡)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为防御倭患,带头集资七千余金,率乡人兴筑永昌堡,成罗东一方保障,为东南抗倭国防线上少有的民办城堡。嘉靖四十一年中进士, 历任常州府靖江县令、常熟知县、大名府知府、苏松常镇四郡兵备副使、右参政。为官15载,政绩卓著,60岁辞官离开三,地人建生祠纪念他。热心家乡文化事业,资助修葺江心屿、仙岩寺、镇宁楼、东瓯王庙等胜迹。著有《三吴水利考》、《玉介园存稿》。《温州文献丛书》刊有《王叔杲集》。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王叔杲

字:阳德

号:旸谷

所处时代:嘉靖

民族族群:汉

出生地:永嘉场二都英桥里

出生日期:1517年

逝世日期:1600年

主要作品:《三吴水利考》、《玉介园存稿》

主要成就:筑永昌堡,帮助抗倭

释义

编辑
yáng gǔ

①古书上、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古人传说太阳早晨从东方的“旸谷”出发,晚上落入西方的“禺谷”。一天之内,从东端,中经天穹,进入西极,有几十万里路程。旸,日出。据《列子·汤问》:“夸父不自量,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夸父渴死之地应为隅谷。隅谷,日落之地。

②原名徐扬,内蒙古呼市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1969年参加工作,历任呼市阀门厂车工,山丹文学月刊社主编,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阳春三月》、《陨落的爱》,中篇小说集《徐扬中篇小说》,评论集《美的话语寻觅》(合作)等。

反义词

编辑
隅谷 yú gǔ

即 虞渊 。古代神话传说中日没处。《列子·汤问》:“ 夸父 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 隅谷 之际。” 张湛 注:“ 隅谷 , 虞渊 也,日所入。”参见“ 虞渊 ”。

旸谷,古地名,被认为太阳出来之处,有“日出旸谷天下明”之说。  旸谷也作汤谷。屈原的《楚辞·天问》云:“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上文注释说:“日出于东方汤谷之中,暮入西极蒙水之涯也。”蒙水即如今的眉江,而汤谷(旸谷)在哪里,是少为人知的。  旸谷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是说嵎夷那里有旸谷。《尚书·贡》以为嵎夷在青州。许慎的《说文解字》“嵎”作“堣”,并说嵎夷在冀州。同是《说文解字》又引桂馥语:《后汉书》认为嵎夷是在乐浪、三韩之地,今之朝鲜。查《后汉书·东夷列传》关于嵎夷和旸谷之说,几乎完全照抄《尚书·尧典》,“宅是嵎夷,曰乃旸谷”,就算是新的见解了,从中实在看不出嵎夷和旸谷是在朝鲜。  《后汉书》中所说的东夷,是指当时的东方或说中原之东的各部落和少数民族,其中涉及了淮北一带、辽东半岛、日本列岛等处,毫无根据地把嵎夷定在朝鲜半岛实属附会。  《中华大字典》中旸谷条下诠注:嵎夷,海嵎之地名。青州东极,如今的胶东半岛东端,正是三面环海的海嵎之地。《齐乘》以为嵎夷在宁海州,即今之牟平、文登一带。  文登古属宁海州所辖。《文登县志》载:“唐虞文登为嵎夷。”文登还有旸谷这个古老的地名。《文登县志》还登载:“旸谷在县西六十里,尧命羲仲宾日处。”堪称胶东半岛屋脊的泰礴顶,是昆嵛山主峰,界于文登、牟平之间。泰礴顶之东有风景幽静、土肥水美、背风向阳、气候宜人的山谷,名旸谷。坐落于此谷的村庄得名旸里。这里是古交通要道,因而设驿站、店铺,所以又称旸里店。在其西面观日出,太阳正是在此处出现。  由于古人知识的局限,因而认为太阳是出自于胶东半岛一带。春秋时的不夜城故址在文登县东北八十里,今荣成境内。据《齐地记》云:“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莱子立城,以不夜为名。”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巡海上,相传在不夜城东不远的成山头造石桥渡海观日出,建日主词。据《郊祀志》载:“齐有八祠,成山为日主。”汉武帝泰始三年至此,设日主坛,作朱雁歌礼日。旸谷、不夜城、成山头古人皆认为日出处,清雍正以前都是文登辖区,秦皇、汉武也到此朝日,正好说明旸谷是在文登。  旸谷即汤谷,都是日出处,是一个地方。“旸”从日,“汤”从水,这是两个意思根本不相同的两个字。旸谷因“日出于谷天下明,故称旸谷”,“汤”古之字书诠释为热水。旸谷为什么又作汤谷呢?  旸谷,古之为文登八景之一,又称“灵水长春”,我们可从清雍正年间文登县令王一夔的《灵水长春》诗中得到启发。其诗云:脉脉通何处边,丹成勾漏岂知年。  温生旸谷云如沸,气泄清流火似燃。  白石日曛山径暖,苍苔风透水波烟。  四时递见寒暄易,长布春和是此泉。  此诗是对旸谷作汤谷最好的注释。旸谷所以四时温暖如春,因有“长布春和”的温泉。其温泉水“气泄清流”而“温生旸谷”。温泉俗称“汤”,旸谷中有“汤”,因此也称汤谷。  由上可证,旸谷这个古地名,即文登之旸谷,是无可置疑的。

福建省仙游县也有个旸谷村。

示例

编辑
旸谷,其实早就演变成了阳谷。

源于中华文化的祖地 穷桑

阳谷名的由来,是中华文明源头古国穷桑的东夷地“旸谷”演变而来的,阳谷的谷字,既是河谷之谷又是五谷之谷,河台地叫眉田又曰谷,谷地作物谓谷,谷是谷的宗源本字。旸谷,穷桑国的日出之地,文化传承至谷国又演变传承至阳谷。旸暘各本作阳,阳是文化演变的旸。

“阳谷北境有宓城伏羲之城”、“阳谷是伏羲教民种五谷之地”等传说诠释着人文历史的久远。伏羲,史家尊崇为人文初祖,早于黄帝时代,是世界人文记忆里最早的智者和部族领袖。相传伏羲教民种五谷、结渔网、作八卦。“阳谷北境”的伏羲之城,原址在茌平县南部教场铺附近“龙山文化”古城址群中的一处,今之阳谷北部的宓城村属于移接文化,由来已久。

穷桑古国地域基本就是鲁西地区,穷桑的文化含义是桑梓国邦,天壤无穷。聊城市大部及鲁西地区的龙山等文化遗址,基本属于穷桑时代以及夏代早期中心都邑的遗存。《帝王世纪》:“黄帝由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方国)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谓之穷桑帝”; “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濮阳)”等上古传说时代的大事记就是发生在这里。中心都邑就是古阿邑又叫柯邑,今之阳谷县阿城镇西北三公里处(地下龙山文化小城),“城中”犹存古阿井一口,是正宗阿胶产地,并且还是古东阿县城旧址(地上大城)。冠县的桑阿镇,起名源于唐代,就是穷桑之阿含义的文化延续。

穷桑地还有桃丘,是人文始祖黄帝真正的故里“寿丘”,寿字由桃演变而来,上古时代桃代表寿,出现寿字后也读桃音,至今仍有寿字旁的桃音字如涛等。曲阜的寿丘是移接文化,由来已久。

旸谷地图旸谷地图

旸谷 阳谷的文化祖地

旸谷,在穷桑都城古阿邑的正东方二十公里处的鱼山、阳谷山区域,这里就是《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之地。鱼山,就是嵎夷之嵎的讹传;夷,平地。旸谷又叫汤(yang)谷,汤汤(shang)之谷,是古阿邑处观看春分日出之地,日出旸谷天下“明”,就是春分节气昼夜分明、时间均等。阳谷古八景之首的“谷山春晓”,真实内涵就是春分之晓。鱼山上的古祭坛就是上古帝王的祭日场所,也是天坛文化的祖地。“黄帝命羲和占日”;尧帝命羲仲宅嵎夷观日出定四时、编著黄帝历等文明首创就诞生在这里;同样也是“二十四节气是在阳谷制订的”古老传说的还原地。

谷国

明代《阳谷县志》序载:“今之邑(县)古诸侯国也。国必有史,邑可无志乎?(张恂序吴铠书)”;“谷邑为方圆百里古诸侯国也”。谷国大约始封于夏代,是旸谷和谷文化的主脉,也是阳谷的文化脉源。

谷国旧址就是谷(谷)城,今之平阴县东阿镇,在鱼山东南七里。谷城东北部有出文石之山曰谷山或者谷城山。阳谷有个古老传说“王子斗宝”的故事,就是讲述的谷国时代的一次“世博会”。

谷国贵族很早就被迁移到了湖北方向,另建谷国,最终于公元前705年(周桓公七年)被楚国吞并,湖北谷城县的古文化就是谷国溯源。

原始谷国旧址谷城,在春秋时期被齐王封给“天下第一相”管仲为食邑;秦代设置谷城县;汉代张良的老师黄石公隐居于谷城东北的谷城山,后谷山改为黄山。明朝1375年,为避水患,东阿县治所又迁原谷城县城旧址,重新修建,谷城镇由此改为东阿镇。

东夷

夏代后羿夺权称王,封夷国置于今青岛北部,形成“东表之地曰嵎夷”的二次东夷概念,以至于东部的原始方国或封国均冠以夷,如莱夷、淮夷等。商周及以后各朝帝王逐渐入主中原,国家疆域不断扩大,华夏文化广播外围荒蛮地区,穷桑中原文化逐步外移。国邦有界,文化无疆,很大程度上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征服了荒蛮,才有了今日中华文化广阔的覆盖面。

嵎夷旸谷文化符号第三次定位到了辽西,形成禺銕(铁)崵谷。再后来的嵎夷旸谷定位到了朝韩地区甚至日本。“日本”的本意就是日出之地,就是中华旸谷文化东推到了极致的缘故,平壤、汉城、东京都属华夏文化圈。嵎夷旸谷还有日照说、淮北说、天水说等等,原本的穷桑东部的平原地和日出之谷,成了说不清理还乱的“东夷文化”乱象,当今甚至有把涵盖中国之“中”理念的穷桑地区也裹挟进了所谓的“东夷”范畴里了。其实,东夷只是个泛称,相当于村庄“家东”平地的意思。周代以后,东夷概念指向了更远甚至成为了蔑称,原本的平原之“夷”逐渐被平字替代,如阳平、东平、茌平、博平等等。

阳谷邑

古籍出现“阳谷”二字在《左传》,记述了几次诸侯会盟,传称阳谷邑。阳谷邑在东平湖东岸,今之东平县旧县乡王古店(阳谷店),考古界定为商周邑城遗址。阳谷属于谷国范畴,谷国就是谷邑,不排除是谷国的另一个城邑的可能,又因为这里是在谷城、谷山南部,又有“谷山之阳曰阳谷”的说法。今阳谷城南的“会盟台”,就是阳谷邑春秋时期诸侯会盟之所的文化移接景观,被录入阳谷古八景之一:盟台遗响。

人文天下第一山 谷山

谷山,本来是旸谷符号的地标记载叫阳(旸)谷山,由于谷国时代形成谷文化,又在谷城东北定位了个谷城山。谷城山由于黄石公被改为黄山后,谷城东门外的少岱山又被称之为谷山。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为谷山题写了第一山碑,是指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研究分析认为,崇拜谷山应该有多重内涵:

1. 敬伏羲。首先应该是对教民种五谷的人文初祖伏羲的敬仰之文化情结,“阳谷北境有宓城伏羲之城”的记载,就是对人文初祖的觐拜;

2. 穷桑文化内涵 , 即“创世在东方”之地标,文明从这里开始;

3. “黄帝历”天下先。春分日,日值之而出,观日出定四时,黄帝历的始创地。

4. 仓颉造字。相传仓颉是黄帝史官,造字鼻祖,今东阿县有仓颉墓。

5. 敬管仲。这里是齐相管仲的采邑,他最著名的政治观点就是“尊王攘夷”,被史家尊为“春秋第一相”。

6.敬黄石公、张良。这里是世人缅怀汉朝“首相”张良以及为大汉朝的建立做出特殊贡献的“仙人”黄石公的纪念地。

第一山碑现存于泰山岱庙。

阳谷置县、治所迁移、文化移接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阳谷“县”,县城在景阳岗西部的张八及叠路桥村附近,志载“水没城阳谷”。宋开宝六年(公元973),黄水淹没阳谷县城,志迁上巡镇(张秋镇西城坡);于1006年(宋景德三年)迁孟店,即今阳谷。

阳谷城再迁,仍然传承着谷文化的主脉并文化移接到新址,所以如今的阳谷窖藏着穷桑谷文化。在今阳谷县,宓城、无影地、古柳树的故事、谷山、黄山、王子斗宝的故事即“紫坑洼里七十二眼井”、会盟台、西汉庄、第一山碑等,几乎移接了所有的远古文化。

阿井的挖掘人传说有五个版本:1.炎帝所凿;2.黄帝作井;3.少昊所掘;4.伯益作井;5.尧帝所掘。阳谷城明代扩为广12里,成为“三里之城”,这个规格是远古都城的标准,意指穷桑之都或谷国都邑。紫石街名被神话为“天降紫石”,其实这是晋王嘉《拾遗记·少昊》:“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中的紫实,暗喻穷桑文化。古柳树的神话传说不为信,或许是鱼山之上的柳舒城文化移接,本在阿邑东40里,移至阳谷城东35里。

阳谷传承着谷文化,从亘古伏羲那里走来,没有比谷文化再早的文化了,谷惠人文与天齐。谷山,人文天下第一山,诠释的是华夏文明的起点,也是光芒四射的汉文化的一盏灯塔。深厚的文化伴随着阳谷治所的迁移而被世代阳谷人传承下来,从宋代以来重新塑造的一系列“谷文化景点”上不难看出,古人浓浓的文化情结尽显其中,且深情、自豪。中华五千年谷文化就这样被曲线拯救传承下来,祖馨谷文化在阳谷扎下了根。这就是阳谷,拥有灿烂的、齐天文化内涵的阳谷,文化情结解不开的阳谷,研究中华上古史很值得研读的阳谷。

旸谷旸谷

下一篇 公孙宏

上一篇 瞿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