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循 编辑

两晋时期名臣

贺循贺循

贺循(260年-319年8月28日 ),字彦先,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两晋时期名臣,孙后将军贺齐曾孙、孙吴中书令贺邵之子。

贺循早有名声,与纪瞻、闵鸿、顾荣薛兼并称“五俊”。初任五官掾、阳羡县令、武康县令、太子舍人等职,在地方颇有政绩。后退居会稽,参与讨伐石冰之乱,又拒绝叛将陈敏的封赏。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出镇建业后,贺循应邀为其效力,历官吴国内史、军谘祭酒、太常等职,对朝廷礼仪多有补助。

太兴二年(319年),贺循去世,年六十。获赠司空,谥号“穆” 。贺循善作文章,博览群籍。有文集五卷(一作二卷),今已佚。

概述内图片来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贺司空

字:彦先

所处时代:魏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会稽郡山阴县

出生日期:260年

逝世日期:319年8月28日

主要成就:襄助东晋建国;开凿人工运河

主要作品:文集五卷

本名:贺循

官职: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追赠:司空

谥号:穆

人物生平

编辑

世胄高门

贺循的祖先庆普,在西汉时传授《礼》,即世人所称的“庆氏学”;贺循的族高祖贺纯,学识渊博享有盛名,避汉安帝刘祜之父清河孝王刘庆之讳,改为贺姓;曾祖贺齐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祖父贺景官至灭贼校尉;父亲贺邵,在孙皓时官至中书令。

天策元年(275年),贺邵被孙皓所枉杀,其家族被流放到临海郡,当时少年贺循也随家迁居。 直至太康元年(280年),吴国灭亡,贺循才得以返回家乡。

声名鹊起

贺循贺循

贺循节操高尚,童年时即异于常人,言行举止必定守礼仪、懂谦让,与纪瞻、闵鸿、顾荣、薛兼等齐名,并称“五俊”。 被会稽国相丁乂请为五官掾,扬州刺史嵇喜察举他为秀才,出任阳羡县令,他以宽宏仁义为立身之本,不求考绩优异。

之后,贺循转任武康县令。武康县的风俗习于厚葬,遇到凶忌之日即停殡不葬,贺循对这些习俗都加以禁止。他的政令教化广为流传,临近的城邑都纷纷效仿。但因贺循在朝中无人举荐,所以久久无法进升。著作郎、文学家陆机曾上疏举荐贺循,认为他可任尚书郎。朝廷在许久后,才召贺循补任太子舍人。

建始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转贺循为侍御史,但他以患病为由离职。后来被任命为南中郎将长史,但贺循未赴任。

守节不出

太安二年(303年),张昌起义爆发,李辰在江夏郡起兵叛乱,朝廷征镇都无力征讨、望风而逃。李辰的副帅石冰占领扬州,驱逐了会稽国相张景,用曾任宁远护军的程超取代他,又命自己的长史宰与兼领山阴县令。十二月,江南豪族王矩、顾秘、周玘等起兵讨伐石冰,推举顾秘任都督扬州九郡诸军事,向各州郡传布檄文,杀掉石冰所任命的部将官吏。贺循也在会稽起兵响应。 石冰的大将抗宠当时有数千士兵,屯驻在郡中的讲堂。贺循向抗宠移传檄文,陈述叛降的利弊,抗宠于是逃跑,程超和宰与都向贺循投降,会稽郡得以平定。贺循派人迎接张景回郡后,立即遣送士兵、闭门不出,不参与论功报赏。

永兴二年(305年),右将军陈敏起兵叛乱,诈称朝廷诏书,任命贺循为丹杨内史。贺循推脱说自己患有脚疾,手不能握笔,又服用寒食散,披头散发、袒露身体,来表示自己不能被任用,陈敏最终不敢逼迫他。当时扬州的世族豪强大多被迫就范,有的因年老多病,也被加封官职,只有贺循与吴郡世族朱诞没有参与其中。

霸朝儒宗

贺循像 贺循像

永嘉元年(307年),陈敏之乱平定,征东将军周馥建议让贺循兼领会稽国相,不久后任吴国内史,朝廷公车以贤良科征召他,贺循都没有就任。同年九月,安东将军、琅玡王司马睿(即晋元帝)出镇建业,采纳司马王导的建议,派他拜访顾荣与贺循,二人接受邀请前往司马睿处,贺循被任命为吴国内史,参与商议军政事务。 东海王司马越又任命贺循为参军,征召为博士,但贺循都未应征。

永嘉五年(311年)五月,司马睿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因镇东军司顾荣逝世,便延引贺循代理此职。贺循称自己病重,十多次上奏推辞,司马睿亲自写信劝说,他也没有应召。其后,司马睿承制任命贺循为军谘祭酒。贺循以患病为由推脱,经多次催逼而不得已,才带病赴朝。贺循因羸弱患病而无法上朝拜谒,司马睿便就地为他加朝服,赐宅第一区以及车马床帐衣褥等物,贺循辞让,没有接受任何赏赐。

建武(317年-318年)初年,贺循升任太常。朝廷有犹豫不定之事,都向他咨询,贺循常常据礼回答。

太兴二年七月乙丑日(319年8月28日),贺循去世 。朝廷追赠司空,赐谥“穆”。

主要影响

编辑
贺循作为江南士族领袖,对东晋建立起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又对朝廷礼仪多有补助。

贺循任会稽内史任上,比画规划,考察地形,发动民众,开凿西起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兴),经萧山、钱清、柯桥到郡城的一条人工运河。后又组织民众修治与此相连接的其他河道,形成了纵横交织的水网,使原来各河道能互相流通,调节水位,保证了农田灌溉之需要。不仅改善了会稽郡的水环境,提高了鉴湖的水利功能,给人以灌溉、舟楫、养殖、渔业之利,且对整个浙东具有交通、物宜、军事之便。

个人作品

编辑
贺循有《丧服谱》一卷,《丧服要记》十卷,文集二十卷(《唐书·经籍志》作二卷,《隋书·经籍志》注作五卷)。《全晋文》卷88收录有其奏疏。

人物评价

编辑
陆机:伏见武康令贺循德量邃茂,才鉴清远,服膺道素,风操凝峻,历试二城,刑政肃穆。

王导:①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②顾荣、贺循、纪瞻、周玘皆南土之秀,愿尽优礼,则天下安矣。

顾荣:陆士光(陆晔)贞正清贵,金玉其质;甘季思(甘卓)忠款尽诚,胆干殊快;殷庆元质略有明规,文武可施用;荣族兄公让明亮守节,困不易操;会稽杨彦明、谢行言皆服膺儒教,足为公望;贺生沈潜,青云之士;陶恭兄弟才干虽少,实事极佳。凡此诸人,皆南金也。

王敦:伏见太孙舍人会稽贺循、处士卢江杜夷履道弥高,清操绝俗,思学融通,才经王务。循宰二县,皆有名绩,备僚东宫,忠恪允著。夷清虚冲淡,与俗异轨,考盘空谷,肥遁匿迹。盖经国之良宝,聘命之所急。

司马睿:①循言行以礼,乃时之望,俗之表也。实赖其谋猷,以康万机。疾患有素,犹望卧相规辅,而固守捴谦,自陈恳至,此贤履信思顺,苟以让为高者也。 ②循冰清玉洁,行为俗表,位处上卿,而居身服物盖周形而已,屋室财庇风雨。

孙绰:思文公侯,诞保休祥。素质玉洁,华藻金章。总角韫德,被褐韬光。自昔丧乱,征鼓日震。礼乐藏器,诗书蒙尘。哲人遐慨,垂幕澄神。仰观洙泗,扬波绝津。方曜金铉,协赞衡机。昊天不吊,曾不慭遗。缙绅颓范,皇德莫毗。公之云徂,华裔同悲。

虞预:节操高厉,童齓不群,言行举动,必以礼让。好学博闻,尤善三礼。

房玄龄:①元帝树基淮海,百度权舆,梦想群材,共康庶绩。顾、纪、贺、薛等并南金东箭,世胄高门,委质霸朝,豫闻邦政;典宪资其刊辑,帷幄伫其谋猷;望重搢绅,任惟元凯,官成名立,光国荣家。非惟感会所钟,抑亦材能斯至。而循位登保傅,朝望特隆,遂使銮跸降临,承明下拜。虽西汉之恩崇张,东都之礼重桓荣,弗是过也。 ②彦先通识,思远方直。薛既清贞,贺惟学植。逢时遇主,抟风矫翼。

李翰:贺循儒宗,孙绰才冠。

范成大:操尚高厉,童齓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

朱熹:东晋时所用人才,皆中州浮诞者之后。惟顾荣贺循有人望,不得已而用之。

张铉:循博览群书,尤精礼传,雅有知人之鉴。

李慈铭:若羊祜之厚重,杜预之练习,刘毅之劲直,王濬之武锐,刘弘之识量,江统之志操,周处之忠挺,周访之勇果,卞壸之风检,陶侃之干局,温峤之智节,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奥,贺循之儒素,刘超之贞烈,蔡谟之检正,谢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风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简,皆庸中佼佼,足称晋世第一流者,盖二十人尽之矣。

轶事典故

编辑

舟中琴

贺循塑像贺循塑像

贺循曾到洛阳去就职,任太孙舍人,经过吴地的阊门时,在船上弹琴。张翰原本不认识他,这时候正在金阊亭上,听见琴声非常清朗,下船去找贺循,于是就一起谈论起来,结果彼此加深了了解,非常高兴。张翰问贺循:“你要到哪里去?”贺循说:“到洛阳去就职,正在赶路。”张翰说:“我也有事要到洛阳。”顺路搭船,就和贺循一同上路。他并没有告诉家里,家里追寻起来,才知道这回事。

创巨痛深

一次,司马睿与贺循谈及吴时旧事,问道:“孙皓(孙吴末帝)曾经用烧锯割下一位姓贺的人的头,这人是谁呢?”贺循尚未回答,司马睿猛然悟道:“是贺邵(贺循之父)。”贺循流着泪说:“先父遭遇暴君,我内心创伤极深,无法用言辞回答。”司马睿对此十分内疚,三天不出门。

为世敬服

廷尉张闿住在小市,他私自设置街道大门,每天关门很早,开门却很晚。附近的百姓为这事很发愁,就到州衙门去告状,衙门不受理;终于弄到去击登闻鼓,还是得不到裁决。大家听说贺循外出,到了破冈,就连名到他那里告状。贺循说:“我被调做礼官,和这事无关。”百姓给他磕头说:“如果府君也不管我们,我们就没有地方申诉了。”贺循没有说什么,只叫大家暂时退下去,说以后见到张廷尉一定替大家问起这件事。张闿听说后,立刻把门拆了,而且亲自到方山去迎接贺循。贺循拿出状辞给他看,说:“这件事本用不着我过问,只是和您是世交(贺循曾祖贺齐与张闿曾祖张昭相善),为了您才舍不得扔掉它。”张闿惭愧地谢罪说:“百姓有这样的要求,当初没有立刻了解到,门早已拆了。”

亲属成员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先祖

庆普

家族世代研习《礼》,被世人称为“庆氏学”。

高祖父

贺纯

博学有重名于世,汉安帝时任侍中,后避讳改为贺姓。

曾祖父

贺齐

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后将军、假节、徐州牧,封山阴侯。

祖父

贺景

官至灭贼校尉。

父亲

贺邵

字兴伯,官至中书令、太子太傅,后被孙皓杀害,家属被流放至边郡。

子辈

儿子

贺隰

晋康帝时官至临海太守。

表格参考资料:

史料记载

编辑
《晋书·卷六十八·列传第三十八》

《建康实录》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五·晋纪七》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六·晋纪八》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晋纪十二》

下一篇 儒道

上一篇 虞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