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夷叔齐 编辑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二人先后出国前往周国考察。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
《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
唐山新发现“义于高祖墨”玉圭,佐证了“伯夷姓墨”这一史记。
夷齐“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仁哲大义,是历代中华仁人志士、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
别名:夷齐
所处时代:商末
出生地:孤竹国
出生日期:商末
逝世日期:周初
主要成就:兄弟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
本名:伯夷叔齐
父亲:孤竹君
出逃的路上,二人又巧遇碰到了一起。一路上,他们都听说西伯昌有德,赡养老人,所以二人决定一起过去考察一下。快到西岐边境,听说西伯已经逝去,武王正兴兵伐商,二人就朝着周兵来临的方向迎了上去。不久,夷齐就拦着周武王的马头、扣住他的马缰绳大声的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此时,武王手下欲对夷齐非礼动武,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所属国家
三千年前,秦皇岛一带正是孤竹国管辖的区域。这个古代方国建国很早,伯夷与叔齐历经了商和西周两个朝代。当时它的管辖区域,据考古资料表明,大体包括秦皇岛市的全部,唐山市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南部,都城在卢龙县城附近。这个古老的方国当时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有大量饲养牲畜的畜牧业和可以用剩余粮食酿酒的农产品。从这个国家取名觚竹来看,它是两种用以书写的文具,借代作国名,这就反映了这个国家已经有比较高的文化。
夷齐让国
到了商朝后期,在这个国家出现了夷齐让国的美谈。原来那时的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作。”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承了君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对他们的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这种事情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对他们给以很高的评价。
不食周粟
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伯夷叔齐居住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听到西方伯主周文王兴起,国内稳定,生产发展很快。他们高兴地说:“应该从东夷回去了,我们听说西伯的国内很安定,很适合老年人居住。”于是他们相约到周国去。
但是他们走在中途,就遇见了周武王伐纣的大军,原来这时周文王已经死去,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主奔袭商纣。他们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马而谏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武王的卫兵要杀害他俩,军师姜尚劝解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就把他俩扶走了。
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血流飘杵,由于商纣王阵前的奴隶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这正是公元前1046年。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但是当时各地都属于周朝了。他们就相携着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时,他们还唱着歌说:“上那个西山哪,采这里的薇菜。用那强暴的手段来改变强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这样作算是对呀?先帝神农啊,虞夏啊!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我们上那里去呢,真可叹啊!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于是就饿死在首阳山之上。
他们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当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说:“古之贤人也。”又问:“他们对所作的事不觉得后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没有什么后悔的。”后来又进一步的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如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原来伯夷叔齐的行为正符合儒家的价值观。儒家认为,人生价值不在于你能获得什么功名利禄,而在于你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后世对你的评价中来体现人生价值,这就是所谓的留名千古。所以孟子强调说:“伯夷叔齐……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贤而能若是乎!”
文字记载
孔子、孟子、墨子、管子、韩非、庄子、屈原、司马迁、韩愈等等,对伯夷、叔齐都有著述。
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多次赞颂伯夷、叔齐,评价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并评价夷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孟子评价夷齐为“圣之清者”。
管子曰:“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
韩非子曰:“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过一篇《伯夷颂》,赞颂伯夷、叔齐。
诗词讴歌
夷齐的让国精神和耻食周粟的高尚气节,使各代诗人深受感动。他们题诗作赋,咏颂伯夷、叔齐。见于文字记载的,咏颂伯夷、叔齐的诗多达近百首。著名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刘伯温、顾炎武等都有传世佳作赞美夷齐。
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九章·橘颂》中把夷齐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榜样,“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广州刺史吴隐之上任之前,听说广州城外有一泉,人称“贪泉”,传言赴广州作官者,若饮此泉之水,就会变成贪官。吴隐之上任伊始,就痛饮三瓢贪泉之水,并赋诗一首,以言其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也终于没有成为贪官。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囚禁期间,曾写过一首《和夷齐西山歌》。“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为吾是非矣。异域长绝兮,不复归矣。风不至兮,德之衰矣。”元兵统帅劝降时说,“国己亡矣,杀身以尚,谁复书之?”文天祥正言以答:“商非不亡,夷齐自不食周粟。人臣自尽其心,凯问书与不书?”并咏诗抒怀:“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伯夷、叔齐的事迹,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影响到周边国家。清代,朝鲜使者柳梦寅写过一首《夷齐 庙》,“首阳苍翠郁嵯峨,滦水悠悠也自波。土俗尚闻孤竹庙,邦人能唱采薇歌。一时贤士知俱出,万古高名问孰多。此地清风吹不尽,荒台只是旧山河。”“ 邦人能唱采薇歌”,说明当时朝鲜人对伯夷、叔齐是相当崇拜的。
美术书法
采薇图
南宋著名画家李唐以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饿死首阳山为题材,画了一幅《采薇图》。此画系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采薇图》刻画的是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精神。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坚定沉着;叔齐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憔悴,身体清瘦。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森森然正气溢于毫端。
这幅画的创作年代,正是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一些朝廷官员丧失民族气节,主张投降。李唐则以这幅画的形式弘扬高尚气节,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采薇图》传世于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晚清入宫,已近千年。 绘画大师徐悲鸿称赞《采薇图》“为绘画史上的极峰。”《采薇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华夏文明的骄傲,同时又是炎黄子孙高尚气节的展现,同时也可以说是孤竹文化的延续。
伯夷颂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书写过《伯夷颂》长卷,后为秦桧所藏,辗转多人后,清代入宫。1949年国民党逃往台湾,将其带到台湾。
继范仲淹书《伯夷颂》之后,元代书法家邓文原也书有《伯夷颂》。 “先哲吾师表,斯文古鼎铭。义形扣马谏,书胜换鹅经。故事征皇祐,乡祠谒仲丁。登堂睹遗墨,山雨飒英灵。心田垂世远,手泽历年殊。谁购山阴序,真还合浦珠。身惟名不朽,书与道同符。诸老珍题在,犹堪立懦夫。蜀后学邓文原顿首。” 邓文原书《伯夷颂》,现存故宫博物院。
在上海博物馆,保存着一件明代崇祯年间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伯夷、叔齐人物故事笔筒》,是中国珍贵文物之一。此件高21.9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为16.8厘米。整体直身,内外均施白釉。筒身四周以青花绘制,是一件典型的十七世纪明晚期景德镇精美青花瓷制品,弥足珍贵,堪称国宝。以伯夷、叔齐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瓷器、铜器、雕刻,明清时期还有很多。
庙宇祭祀
以庙宇的形式祭祀伯夷、叔齐,最早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清康熙永平知府彭士圣《重修清节祠碑记》云:“自汉熹平五年已有祠。唐天宝七载祀义士八人于郡县。崇祭则自此始。”
《水经注》为北魏时所著,《水经注》记载,“孤竹祠在山上,城在山侧。”说明北魏时期已有孤竹祠。孤竹祠无疑是祭祀伯夷、叔齐的祠堂。
前蜀韦庄《鹧鸪》诗中有“ 孤竹庙前啼暮雨”句。韦庄,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孤竹庙于孤竹祠应为同物。
唐代诗人李颀有《登首阳山谒夷齐庙》诗一首,“古人已不见,乔木竟谁过。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说明唐代已正式以夷齐庙命名。
据《永平府志》记载,宋大中祥符四年曾访庙遣官致祭。清惠、仁惠谥号则封于政和三年。元至顺元年颁庙额曰“清圣古庙”,久废。曾移于郡城内东北隅为明洪武九年,郡丞梅珪所建,未几复废。景泰五年,郡守张茂乃重建于孤竹故城。成化九年郡守王玺请于朝,赐今额御定祭文。而后,到明末清初,又经过五次较大规模的复修。
祭祀伯夷、叔齐,见于记载的帝王,就有元世祖、明宪宗、清圣祖、清高宗、清仁宗五位。他们到夷齐庙祭祀伯夷、叔齐,或颁以祭文,或题写诗篇,都十分庄重。这些祭文、诗文,史志中都有记载。到夷齐庙祭祀伯夷、叔齐的达官贵人、文人学者、平民百姓,包括国外志士仁人,更是不计其数。
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第一,“仁”。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充分体现了“仁”的道德标准。孔子也赞扬他们“求仁得仁”。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表准也是“仁”。
第二,“义”。让国,首先就是“义”字当先的,行为是无比高尚的。
第三,“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死全仁,用孔子的话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就是儒家提倡的“礼”。
第四,“孝”。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这就是“孝”。兄弟让国,体现的是“悌”。
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都能从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中找到源头。从这些佐证,可以看出,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孔子儒家思想是东方世界的道德源泉。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德源。
朝鲜
传说殷商灭亡后,箕子从孤竹国带走数以万计的孤竹臣民,奔赴朝鲜,并建朝鲜国。同时也把伯夷、叔齐 的故事带到朝鲜。汉武帝时期,曾征讨并统治过朝鲜部分地区。朝鲜全面吸收汉文化,伯夷、叔齐对他们影响很大。1473年,朝鲜成宗四年,汉学家李边受成宗之命编撰《训世评话》,共编有65则古代故事,主要取材于中国古书,其中就有《伯夷、叔齐》篇。后此书多次再版,对朝鲜社会民众影响深远。明清时期,不少朝鲜诗人学者拜谒夷齐庙,题写诗文,讴歌伯夷、叔齐。
日本
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光国爱读《史记》,尤其敬慕伯夷的气节。明朝末年,德川家先祖建“得仁堂”,将伯夷、叔齐的木雕像安置在堂内,并据孔子评论伯夷、叔齐所说的“求仁得仁”而将其命名为“得仁堂”。
日本江户时代赤穗四十七义士为主人报仇,然后集体剖腹自杀。日本小说家宫城谷昌指出:“义人”之说,实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太公没有杀他们,还称他们是“义人”。从这些,也看出伯夷、叔齐故事对日本的影响。
越南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置南越九郡,推行儒学教,伯夷、叔齐自然也随之影响到越南。
元代,越南状元莫挺之曾写《扇子铭》,奉君命出使元朝,时因为其貌不扬而受到元朝文武官员藐视,正逢外国有使者进奉扇子,于是题写《扇子铭》,自比为伯夷、叔齐。可见他是熟知并崇尚伯夷、叔齐的
【战国-楚】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读史述九章·夷齐
【晋】陶渊明
二子让国,相将海隅。
天人革命,绝景穷居。
采薇高歌,慨想黄虞。
贞风凌俗,爰感懦夫。
杂曲歌辞·少年子
【唐】李白
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
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
金丸落飞鸟,夜入琼楼卧。
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
读古史
【唐】白居易
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
岁晏薇已尽,饥来何所为?
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
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
枥马非不肥,所苦长执维。
豢豕非不饱,所忧竞为牺。
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饥。
首阳山
【唐】胡曾
孤竹夷齐耻战争,
望尘遮道请休兵。
首阳山倒为平地,
应始无人说姓名。
题夷齐庙
【宋】司马光
夷齐双骨已成灰,
独有清名日日新,
饿死沟中人不识,
可怜今古几多人。
和夷齐西山歌
【宋】文天祥
小雅尽废兮,出车采薇矣。
戎有中国兮,人类熄矣。
明王不兴兮,吾谁与归矣。
抱春秋以没世兮,甚矣吾衰矣。
和夷齐西山歌
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
北方之人兮,为吾是非矣。
异域长绝兮,不复归矣。
凤不至兮,德之衰矣。
钓台
【明】刘基
伯夷清节太公功,
非处非邪岂必同?
不是云台兴帝业,
桐江无用一丝风。
清节祠
【元】徐琼
国统人推仲子承,
首阳甘饿有余情。
两逃兄弟彝伦重,
一谏君臣大义明。
殷地既非薇自老,
周邦虽有粟无生。
故墟古庙昭旌额,
篡逆相过愧岂生。
谒夷齐庙
【明】韩应庚
清圣非苦节,洒见纲常先。
君父固攸重,子臣情堪怜。
此情不自己,奚恤后誉延。
邈矣采薇事,市朝已数迁。
谁招饿夫魂,庙食首阳颠。
寒松复碧瓦,古殿生黄烟。
遗像俨生存,咫尺手足连。
拱拜瞻容色,恭逊蔼周旋。
盘无周室粟,陇有洞山田。
粢盛戒清酤,伏腊击肥鲜。
光灿北海滨,历历三千年。
高风自长久,污世空颠沿。
所以嗟贪夫,身没名不传。
《封神演义》中对伯夷叔齐的赞诗:
昔阻周兵在咸阳,
忠心一点为成汤。
三分已去犹啼血,
万死无辞立大纲。
水土不知新世界,
江山还念旧君王。
可怜耻食周朝粟,
万古常存日月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