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彝 编辑

晋朝大臣

桓彝桓彝

桓彝(276~328年),字茂伦,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晋朝时期大臣,东汉大儒桓荣九世孙,大司马桓温之父。

桓彝起家本州主簿,赴齐王司马冏的义举,拜骑都尉。投靠安东将军司马睿,担任逡遒县令,历任相府中兵属,累迁中书郎、吏部郎,从而显名于朝廷。晋明帝时,担任散骑常侍,参与机密。平定王敦之乱后,册封万宁县男,出任宣城内史。苏峻叛乱后,举兵讨贼,立有战功,义守臣节。咸和二年(328年),为叛将韩晃所害,时年五十三。

桓彝交游甚广,有“人伦识鉴”,与毕卓、王尼、阮放、羊曼、阮孚、谢琨、光逸并称“江左八达”的称号,为桓氏家族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概述图片来: )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桓彝

字:茂伦

所处时代:东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

出生日期:276年

逝世日期:328年

人物生平

编辑
桓彝,字茂伦,桓颢之子、桓温之父,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人。

出生于世族大家,自幼聪明好学,能文善武。年长,以州主簿入仕,拜骑都尉。晋元帝时(317年~323年),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后因王敦擅政,愤而弃职。太宁二年(324年),晋明帝下诏讨伐病危中的王敦,命为散骑常侍。

平定王敦之乱后,桓彝以功被封为万宁县男。时宣城境内常有变乱发生,有人举荐桓彝出任宣城太守,治理宣城。开始时,晋明帝不允,后有人再次举荐,遂补桓彝为宣城内史,史称其颇有政声,治下郡内生产发展,百姓生活安定。

咸和二年(327年),镇将苏峻以朝臣庾亮擅权专制为由,举兵反叛,进攻南京,史称“苏峻之乱”。桓彝得悉,当即率领义众欲赴南京讨伐叛军。他一面派遣朱绰前往芜湖讨伐叛军,一面向朝廷报告军情。坐镇南京的庾亮先是派遣大将司马流赶往慈湖与叛军交战,遭到惨败。司马流战死后,又命桓彝进击讨伐。桓彝考虑到宣城城防脆弱,难以防守,于是,先退据到广德,然后,又退据泾县,在乌溪岭修筑工事抵抗。当时,不少州郡都惧怕叛军势力强大,纷纷派人向叛军求和投降。

桓彝手下部将也劝他佯装与叛军议和,以避开叛军的势头,保存实力,遭到痛斥:“吾受国厚恩,义当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于是,桓彝选择了奋力抵抗,派遣将军俞纵坚守泾城门户石兰。哪知,苏峻却派兵从东南方向包抄过来,攻破了石兰防线,进逼泾城。桓彝死守城池,叛军派人劝降,他坚守不从,终因势小力孤,城被攻破。桓彝在撤退的路途中被叛军杀害,时年五十三岁。

桓彝遇难后,宣城人纪世和收其遗骸葬于城北小镇东门渡。

后来,苏峻叛军攻入建康(今南京)后,执政庾亮出走,苏峻独自把持朝政。咸和四年(329年),,荆州剌史陶侃和江州刺史温峤组织的联军剿灭叛乱。后人为纪念桓彝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在遇害处建起桓公墓。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又在墓侧建造了桓公祠。

主要功绩

编辑

江左八达

桓彝身为传统儒学世家谯国桓氏的子弟,经学大师桓荣的嫡系九世孙,自小自然饱读儒学经典,服膺礼教。然而,在玄风大盛的东晋士族社会,古板保守的儒家行为,是吃不开的。所以,桓彝为了挤入东晋上流社会,不得不改弦更张,暂时放弃了儒家教条,而附庸风雅成了一个风格出挑的玄学青年。裸奔、酗酒、奇装异服、披头散发等等时尚标志,开始成为桓彝生活的主题。由于行为大胆,风格前卫,桓彝渐渐出了名,成为了诸如谢鲲、羊曼、阮孚等大名士开酗酒狂乱宴会必请的嘉宾。通过与大名士谢鲲、羊曼、阮孚等人一起酗酒、裸奔,桓彝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并最终成功地挤入名士团体“江左八达”,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名士。

王敦之乱

桓彝由于幼年丧父,从小就落入贫寒的家境。稍长,他能以积极奋进的态度对待苦难。这种积极的处世行为,深受社会赞赏,因此《晋书》上评他是“性通朗,早获盛名”。经他少年时的好朋友庾亮的举荐,青年时就步入了仕途,他的第一个职务,是州主簿。所谓“主簿”,最初只是个主管文书之官。但是到魏、晋时期,则成了将帅、重臣的幕僚长。在东晋第一个皇帝晋元帝时,桓彝被任命为安东将军、浚遒县县令。由于他的才华和治理能力,短短三、四年间,就晋升为中书郎、尚书吏部郎,成为正式的朝廷之官,并且很快名显于朝廷,受到当时擅权朝政的王敦猜疑和嫉恨。桓彝担心王敦的嫉恨,会给整个桓氏家族带来灭顶之灾,于是自动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官归里,成了“无官一身轻”的布衣之士隐居。不久,晋元帝“驾崩”后,晋明帝继位。庾亮再荐桓彝为尚书吏部郎。王敦预感到自己的权力将被削弱,遂提前领军叛乱,反抗朝廷。桓彝极力支持朝廷平叛,晋明帝擢升其为散骑常侍,参与朝廷的军机大事。凭着特有的智慧和能力,桓彝很快成了这位新皇帝的“智囊”人物。王敦的叛乱被平定之后,桓彝因其出谋划策的特殊功绩,被封为万宁县开国男,步入古代王朝“公、侯、伯、子、男”的五爵之列。

死节报国

王敦之乱平后,东晋急需政治上安定、经济上复苏,鉴于桓彝的睿智和才干,时任丹阳太守温峤向皇帝进言,力荐桓彝任宣城内史,并说:“宣城,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所谓“望实”,即是既有名望又有实际才能的人。明帝从平定王敦叛乱的实践中,也深感桓彝确实有担负重任的能力,非常赞赏温峤的这一表荐。桓彝得知此事,立即向明帝上疏,说自己是“内外之任并非所堪”,表达他不能担当起宣城内史这一重任。当年的宣城郡,管辖着今天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三市”广大区域,统领这个区域的军事、政治、经济、交通等事宜,尤其是控制境内的长江,控制地好,即能保障京师建康的安全。大抵明帝考虑到桓彝“并非所堪”宣城内史的谦虚之意,下诏任命桓彝为“宣城内史”。战乱后的宣城,一派荒芜的景象,大批流亡的百姓也尚未归来。桓彝到宣城之后,首先是招募流民,生产救灾,呕心沥血,亲民惠民,尽心尽力救灾、解难;待民境稍缓,为安全计,又率领军民为宣城筑了七里许城墙,这是宣城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城池。桓彝这种励精图治、清廉明洁的官风,大大感动了宣城人民,百姓十分拥戴他们的这位“桓内史”。《晋书·桓彝传》里用十个字概括桓彝在宣城的政绩:“在郡有惠声,为百姓所怀”。但宣城辖境之内的安定局面,保持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两年多。

公元327年(晋成帝咸和二年)十二月,拥有精兵万余人的历阳太守苏峻,联合占据寿春的豫州刺史祖约,以讨伐权臣庾亮为名率兵反叛,很快天下大乱。这时,桓彝立刻“纠合义众,欲赴朝廷”,去保卫京师建康,其下属则以“宣城兵弱,难以退敌”进行劝阻,他又用“今社稷危逼,义无晏然”的道理,说服部下,迅速率部挺进至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正顺流而下之时,被叛军的精锐部队打了个大败,刚逃回宣城,叛军也追至城下。鉴于宣城郡城无巩固险阻,旋之退据广德(今安徽省广德县)。在广德屡屡传来叛军击败朝廷军队的消息,桓彝心中十分不安,总想援助王师,拯救朝廷,迅速率军进驻泾县(今安徽省泾县)。恰在这时,苏峻叛军已攻占了京师建康。桓彝“慷慨泣涕”之际,决心坚守泾县,抵抗叛军。此时,周围诸多州郡已降于叛军,苏峻指使他们轮番到泾县来劝降桓彝,均被桓彝一一严词拒绝。苏峻的将领韩晃率部紧紧围困着泾县城,桓彝的部下心情紧张起来,纷纷建议桓彝对叛军来个假投降,以免叛军屠城。桓彝正色说道:“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坚志守城一月有余,一座小小的县城才被攻破,随之桓彝被叛将韩晃杀害于城中,时年五十三岁。苏峻、祖约的叛乱,被东晋的重臣、名将温峤、陶侃率领的王师平定之后,桓彝被朝廷追赠为廷尉,赐予“简”的谥号。

人物评价

编辑
《晋书》:“抱中和之气,怀不挠之节”、“扬芬千载之上,沦骨九泉之下”,并有赞语云:“矫矫宣城,贞心莫陵。身随露天,名与云兴。”

从“国赖忠臣,家推才子”角度看,之后桓氏家族之所以也出了那么多的栋梁之材,正是有桓彝率先做出了典范,打下了根基。东晋南渡,虽然北人南渡集团因桓彝久居江南,不承认桓彝为过江名望,但他竭力为北人南渡集团成员说项,在调和南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东晋创立作出很大贡献。因而,进行东晋创立史的研究,不应忘记桓彝的功业。

轶事典故

编辑
皮里阳秋

典出《世说新语·赏誉》篇:“桓茂伦(桓彝)云:‘褚季野(褚裒)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裁中,谓内心有裁断。《晋书·褚裒传》:桓彝: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注:“阳秋”应为“春秋”,此处用“阳秋”是因东晋简文帝之母名春,为讳“春”字,而改作“皮里阳秋”。

郭璞预测

郭璞平素与桓彝友善,桓彝每次造访,有时正好郭璞在内室,便直接进去。郭璞对他说:“你来我这里,别的房间都可随意出入,但千万不要入厕中找我,不然,主客都有灾难。”后来有一次桓彝醉中来找郭璞,正好郭璞在厕中,桓彝就悄悄地去偷看,见郭璞赤裸着身体,披散着头发,口衔宝剑正在设祭。郭璞一见桓彝大惊说:“我经常嘱咐你不要到这里来,你偏偏要来。不但害了我,你自己也难免其害。这也是天意,我怪谁呢?”郭璞最终死于王敦之祸,桓彝也死于苏峻之乱。

史书记载

编辑
《晋书·列传第四十四》 :

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汉五更桓荣之九世孙也。父桓颢,官至郎中。彝少孤贫,虽箪瓢,处之晏如。性通朗,早获盛名。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于无闻,或得之孩抱,时人方之许(邵)、郭(泰)。少与庾亮深交,雅为周顗所重。顗尝叹曰:“茂伦嵚崎历落,固可笑人也。”

起家州主簿。赴齐王司马冏义,拜骑都尉。晋元帝为安东将军,版行逡遒令。寻辟丞相中兵属,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于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彝以疾去职。尝过舆县,县宰徐宁字安期,通朗博涉,彝遇之,欣然停留累日,结交而别。先是,庾亮每属彝觅一佳吏部,及至都,谓亮曰:“为卿得一吏部矣。”亮问所在,彝曰:“人所应有而不必有,人所应无而不必无。徐宁真海岱清士。”因为叙之,即迁吏部郎,竟历显职。明帝将伐王敦,拜彝散骑常侍,引参密谋。及敦平,以功封万宁县男。丹阳尹温峤上言:“宣城阻带山川,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帝手诏曰:“适得太真表如此。今大事新定,朝廷须才,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方今外务差轻,欲停此事。”彝上疏深自捴挹,内外之任并非所堪,但以坟柏在此郡,欲暂结名义,遂补彝宣城内史。在郡有惠政,为百姓所怀。苏峻之乱也,彝纠合义众,欲赴朝廷。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须后举。彝厉色曰:“夫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鹯之逐鸟雀。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乃遣将军朱绰讨贼别帅于芜湖,破之。彝寻出石硊。会朝廷遣将军司马流先据慈湖,为贼所破,遂长驱径进。彝以郡无坚城,遂退据广德。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慨流涕,进屯泾县。时州郡多遣使降峻,裨惠又劝彝伪与通和,以纾交至之祸。彝曰:“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遣将韩晃攻之。纵将败,左右劝纵退军。纵曰:“吾受桓侯厚恩,本以死报。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而死。晃因进军攻彝。彝固守经年,势孤力屈。贼曰:“彝若降者,当待以优礼。”将士多劝彝伪降,更思后举。彝不从,辞气壮烈,志节不挠。城陷,为晃所害,年五十三。时贼尚未平,诸子并流迸,宣城人纪世和率义故葬之。贼平,追赠廷尉,谥曰简。咸安中,改赠太常。俞纵亦以死节,追赠兴古太守。初,彝与郭璞善,尝令璞筮。卦成,璞以手坏之。彝问其故。曰:“卦与吾同。丈夫当此非命,如何!”竟如其言。有五子:温、云、豁、秘、冲。

家族成员

编辑

父亲

桓颢

妻子

孔宪:临贺太夫人

子女

桓温:长子,南康公主驸马,丞相,之后改封南郡公,子桓玄追封楚宣武帝

桓云:次子

桓豁:三子

桓秘:四子

桓冲:五子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辈

父亲

桓颢

郎中

平辈

妻子

孔氏

临贺太夫人

子孙

长子

桓温

万宁男,驸马,丞相,之后改封南郡公,子桓玄追封楚宣武帝

司马兴男

南康公主,司马绍女,出身河内司马氏,养子桓玄追封宣皇后

次子

桓云

万宁贞男,西阳太守,假节

三子

桓豁

征西大将军

四子

桓秘

散骑常侍,中领军

五子

桓冲

太尉

王女宗

丰城夫人,王恬女,出身琅琊王氏

庾姚

丰城夫人,庾蔑女,出身颍川庾氏

孙子

桓熙

桓温长子,南郡世子

桓济

桓温次子,临贺县公,驸马都尉,给事中

司马道福

新安公主,司马昱女,出身河内司马氏

桓歆

桓温三子,临贺郡公

桓祎

桓温四子

桓伟

桓温五子,安西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桓玄

桓温六子,相国,大将军,楚王,楚武悼帝

刘氏

皇后,刘耽女,出身南阳刘氏

桓伯子

桓温长女,嫁太原王恺

桓氏

桓温次女,嫁琅琊王敬弘

桓氏

桓温三女,嫁陈郡殷仲文

桓序

万宁男,桓云长子,宣城内史

桓石虔

桓豁长子,豫州刺史

桓石秀

桓豁次子,镇蛮护军,西阳太守

桓石民

桓豁三子,左将军

谢道辉

谢奕女,出身陈郡谢氏

石生

桓豁四子,前将军,江州刺史

桓石绥

桓豁五子,黄门郎,左卫将军

桓石康

桓豁六子,西中郎将,荆州刺史

桓女幼

桓豁长女,嫁颍川庾宣

桓蔚

桓秘长子

桓嗣

桓冲长子,西阳,襄城二郡太守,江夏相

桓谦

桓冲次子,尚书令,吏部尚书,散骑常侍

桓修

桓冲三子,抚军将军,散骑常侍

司马氏

武昌公主,司马昱女,出身河内司马氏

桓崇

桓冲四子

桓弘

桓冲五子

桓羡

桓冲六子

桓怡

桓冲七子

下一篇 桓云

上一篇 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