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韩 编辑

位于古代朝鲜半岛的西南部的部落联盟

马韩马韩

马韩(前100-300年)是位于古代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忠清·全罗两道)的部落联盟,后被来自高句丽的扶余人征服。高句丽王子温祚率领部下迁徙到马韩,于首尔地区建都慰礼城,创百济国,蚕灭马韩,马韩人沦为社会的被统治居民,并且双方语言不通。在扶余人南下之前,箕子朝鲜末代王箕准因被自己收容的燕国人卫满所推翻,于是带领余部转而征服了半岛南部的三韩,以“辰王”自称并宣布对整个三韩拥有主权,将三韩整合为一个国家辰国,其统治阶级由箕子朝鲜南迁的遗民以及与之文化相近的辰韩人、弁韩人(都是秦朝移民)组成。箕准死后,没有男性后代,三韩人又各自推使己国人为王,半岛南部于是重新分离。经考古发现表明,马韩是三韩中领地最广阔的一个,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整个汉江流域和今南韩京畿道,忠清道和全罗道,全盛时期包括了庆尚道,但后来中国移民迁来,马韩首领将庆尚道割与中国移民居住,因而使建立了弁韩和辰韩。因为马韩文明程度不及中国移民组成的辰韩和弁韩,尚属于部落国家,结构松散,因此迅速被扶余人殖民。以后,辰韩则与弁韩组成新罗国,同百济、高句丽进行了持续数百年的军事对抗。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马韩

地点:朝鲜半岛的西南部

存在时期:前100-300年

居民:半岛土著

马韩建立者

编辑
《汉书·郊祀志》。谷永说上曰。始皇初竝天下。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载童男女。入海求神仙。因逃不还。则福外有终。终必韩之后裔。而与良同仇者也。其弁辰亦从后至。而秦人。故名辰也。此虽无可考。可以意度。旧韩旣为箕氏所逐。马、辰两国之间。别有弁韩是也。弁者或是因当时地名。未可知也。别於马韩。臣属於马韩欤。李瀷《僿说》。秦始皇。送徐福、韩终之徒。入海求仙。而仍逃不还。徐福入倭为王。韩终入我南裔为马韩云者。似是臆说。然愚於晋王嘉《拾遗记》。汉惠二年。四方咸称车书同文轨。天下太平。干戈偃息。远国殊鄕。重译来贡。时有道士。姓韩名稚者。韩终之胤也。越海而来云。东海神使闻圣德洽于区宇。故悦服而来庭云云。稚退而莫知其所之。帝使诸方士。立仙坛于长安城北。名曰司韩馆。俗云。司寒之神。祀於城阴。箕准避卫满。汉惠帝元年丁未。浮海南奔至金马渚。【今益山郡焉】国号马韩。马韩者。仍其旧名。而为号也。其见逐之马韩旧君。似是韩终。而箕准立二年。卽汉惠戊申也。韩终之子韩稚。入朝于汉。则失国第二年也。虽然事在数千余载。而史册无徵。则何可质也。

历史兴亡

编辑
马韩(前100-300年),古国名。三韩之一。在今朝鲜半岛南部。后为百济所灭。《后汉书·东夷传·三韩》:“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晋书·武帝纪》:“﹝太康七年﹞是岁,扶南等二十一国,马韩等十一国遣使来献。”《旧唐书·东夷传·百济》:“百济国,本亦扶馀之别种,尝为马韩之故地。”

朝鲜半岛北部人口南迁对马韩的文化社会有很大的影响。据说卫满篡位后,箕子朝鲜准王与他的拥护者逃到辰国马韩地区建立政权,自称自己为“韩王”(三韩之王)。其后三韩人复立韩人为王。

《汉书·地理志》“乐浪郡”注引应劭说:“故朝鲜国也。”说明汉武帝灭卫满朝鲜所设的四郡中,乐浪郡辖地才是箕子朝鲜的统治中心。《三国志》说辰韩人“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辰韩人对乐浪人,也就是古朝鲜国(箕子朝鲜)的统治中心地区的人的这种认识,说明辰韩对朝鲜有所了解。

朝鲜半岛北部特别是大同江流域,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社会发展程度一直高于三韩,这是可以在箕子朝鲜为卫满取代以后,在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地区短暂确立自己统治地位的根本原因。但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所论述的,箕子朝鲜的性质还是方国与聚落的联盟,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因此,由朝鲜遗民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的马韩国,也不会一下子步入国家,其性质也只能是方国与聚落的联盟。但是,社会发展水平高于当地土著韩人的朝鲜遗民的到来,对当地的社会发展无疑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正是从此时开始的发展,最后导致在朝鲜半岛南部出现了两个国家:百济、新罗。朝鲜民族的文化也从这时的朝鲜半岛南部开始萌芽,发展。

金富轼所谓“海东三国”②之中,继高句丽之后,百济作为先于新罗发展起来的政权,由于地缘关系,百济接触中原王朝的郡县文明以及同中原王朝的联系皆较早,来往也较为密切。在乐浪、带方二郡内徙于辽西之后,百济趁高句丽忙于辽东战事无睱经营二郡故地之机,不断向北蚕食,逐渐将势力扩张至带方故地,并将首都从汉江之南迁移至汉江之北。

在此期间,百济的扩张主要是同马韩和新罗争夺领土,并于始祖二十七年公元年灭掉马韩。③但是,就中原王朝的史籍来看,马韩存在时间较长。《后汉书》与《三国志》的《东夷传》中都有关于三韩的记载,说明在汉魏时期马韩依然存在。至《晋书东夷传》中仍有关于马韩的记载: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年)、二年,马韩主“频遣使人贡方物,七年、八年,又频至。太熙元年(公元年),诣东夷校尉何龛上献。咸宁三年(公元年)复来,明年又请内附。”此处“咸宁”疑是“太宁”(东晋明帝司马绍年号)或“咸和”(东晋成帝司马衍年号)之误,太宁三年为公元年,咸和三年为公元年。由此看来,马韩的存在至少已经延续到了东晋初期。

朝鲜半岛同日本列岛的联系开始较早。《三国史记》中有关于倭人孤公“以瓠系腰”②洒渡而来的记载,说明由日本列岛至朝鲜半岛水路之便捷。另外,在《三国史记》中亦载有很多倭人侵扰新罗的事。虽然并非完全属实,但基本上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有迹象表明,远在我国的商周时期,中国环渤海地区及内地居民就常常经由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前往日本列岛直到汉魏时期,狗邪韩国(即位于金海地区的驾洛国)就是前往日本列岛的必经之路。新罗与百济建立之后,同日本列岛皆有密切联系,尤其是日本的大和政权建立之后,常常将势力向朝鲜半岛的南部扩张,从而发生了多次武装冲突。

据《日本书记》载,自公元年(日本神功四十七年百济近肖古王二十二年)倭人同百济建立了外交关系之后,倭人就对朝鲜半岛南部心存觊觎,而百济则欲利用倭人势力对付高句丽、新罗。公元年,倭国出兵新罗及加耶等地,平定了比自火本(今庆尚南道昌宁)、南加罗(今金海)、喙国(今庆山)、安罗(今咸安)、多罗(今陕川)、卓淳(今对马岛)、加罗(今高灵等七国或曰部落彼时百济亦出兵会战,降服了马韩的比利今全州)、辟中(今任实)、(布弥去今淳昌)、半古今求礼等“四邑”。公元、年(日本神功五十年、五十一年)大和平定了“海西诸韩”并将其“赐”于百济。所谓“海西”,即指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其中主要是马韩的南部各地。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近肖古王执政时,百济已经占领了马韩的全部疆域,其北,已达带方故地。至于六加耶地区,则为倭国的势力所占。

箕氏马韩时代

编辑
箕准虽然称号上改称“马韩王”,

按朝鲜半岛史书的记载来看,马韩国大约存在了8世200年。《大东韵玉》、《月汀漫笔》等史籍都仅仅记载了箕准的后代“继立为王”,后来“国弱为百济所并”,对其统治时间与世次没有记载。徐命膺《箕子本纪》称箕准的马韩国共存在了200年。安鼎福《东史纲目》则为202年。李德懋《盎叶记》的记载是箕准之后传了8世。这些晚出的史籍所载的一些细节是无法凭据的,就在当时,《盎叶记》的作者李德懋虽然记载了箕准之后的世次,却也对此持不信态度,这一点在其书中说得很清楚:“赵斯文(衍龟)尝见一书,录箕子以后谥讳历年,为寄余一通,虽甚荒诞,而姑记之,以备竹书路史之异闻焉。”但是,各书都记载箕准及其后裔在韩地统治过一段时间,这一点应该是可信的。也就是说,中国史书中所说的“准后灭绝”,《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不是说箕准没有留下后裔,而是其后裔失去了在韩人中的领导地位。本节所引朝鲜古籍皆转引自日本人今西龙著、李健才译:《箕子朝鲜传说考》,载《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9年第2期。

虽然马韩国存在的时间难以确定,但如果按《盎叶记》所说,是传了8世,显然比仅传了3世的卫氏朝鲜要长久得多。当汉灭卫氏朝鲜设四郡时,马韩国还是存在的。

卫满朝鲜统治朝鲜半岛北部时为中央王朝的藩属。

辰韩地区的古辰国及以后历代韩国政权均属于中国的藩属国,收中国制约。

史书中虽然记载朝鲜半岛南部存在“三韩”,但较大的方国、聚落间的联盟却只有两个:马韩,辰韩。弁韩是从属于辰国即辰韩的。《晋书·四夷传》对此有明确记载:“又有弁韩,亦十二国,合四五万户,各有渠帅,皆属于辰韩。”当是因为服属于辰韩的缘故,弁韩又称为弁辰。《三国志》中将弁韩、辰韩24国的国名记于一处,也应是这个原因。其国名前带“弁辰”字样的正好12国,当是弁韩之国。

西汉灭朝鲜设立四郡以后,马韩、辰国皆隶属于乐浪郡。对于马韩,《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记载得很清楚:“汉时属乐浪郡,四时朝谒。”对于辰国,《魏略》载:“王莽地皇时,廉斯鑡为辰韩右渠帅,闻乐浪土地美,人民饶乐,亡欲来降”《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并向乐浪郡含资县报告了有汉人被掠至辰韩境内的消息,“县言郡,郡即以鑡为译,从苓中乘大船入辰韩,逆取户来。降伴辈尚得千人,其五百人已死。鑡时晓谓辰韩:‘汝还五百人,若不者,乐浪当遣万兵乘船来击汝。’辰韩曰:‘五百人已死,我当出赎直耳。’乃出辰韩万五千人,弁韩布万五千匹”《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证明西汉末年,辰韩与弁韩的联盟体,也是服属于乐浪郡的。由此看来,朝鲜半岛南部郡县区以外的地区,都是由乐浪郡代管的。

新罗与马韩

编辑
以往都认为新罗起于辰韩,而忽略了新罗与马韩及韩人各小国的关系。实际上新罗与马韩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罗起源于古之辰国,但是古朝鲜人(箕子朝鲜)应属汉语族,而以新罗语为主形成的今韩朝语,却不属汉语族,这应作何解释?

新罗六村人是古朝鲜遗民,但新罗王却并不出自朝鲜遗民。《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予以粉饰加了神话来源,就不知其所来了。但从诸书记载却可略知一二。

《梁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四十八·新罗》记载:“又辰韩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相系,辰韩不得自立为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恒为马韩所制。”

《北史》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新罗》记载:“又辰韩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传,辰韩不得自立为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J恒为马韩所制。”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三韩》记载:“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皆是马韩种人焉。”

《晋书》卷九十七《东夷列传·马韩》记载:“辰韩常用马韩人作主,虽世世相承,而不得自立,明其流移之人,故为马韩所制也。……其风俗可类马韩。”

《三国志·东夷传·辰韩》记载:“其十二国属辰王,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辰王不得自立为王。”

《魏略》曰:“明其为流移之人,故为马韩所制。”

高句丽王子温祚率领部下迁徙到马韩,于首尔地区建都慰礼城,创百济国,蚕灭马韩,

马韩国大约存在了8世200年。《大东韵玉》、《月汀漫笔》等史籍都仅仅记载了箕准的后代“继立为王”,后来“国弱为百济所并”,

辰韩则与弁韩组成新罗国,同百济、高句丽进行了持续数百年的军事对抗。

在中国的三国时期,朝鲜半岛南部三韩之一,位于带方郡南方,邻接黄海,东为辰韩。马韩为定居民族,已懂得种植谷物、养蚕。尚是部落社会,根据《三国志》记载,全国由54个城邦组成。城邦没有城郭,皆同属一个部落,而每个部落皆有首领。势力强大的部落的首领称做臣智,其次称做邑借。

轶事

编辑
《三国史记》,《三国遗事》和《帝王韵记》将马韩说成是三韩之一。此观点最早由元朝历史学者提出的。《宋史》说渤海国的后续国安定国是靺鞨人建的。

朝鲜王朝晚期的“实学”学者则强调在地理上讲马韩应用百济更为相关。

王氏高丽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1.立国时间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国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罗,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现在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现在的朝鲜族和韩族。

2.统治疆域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3.民族构成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高句丽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裔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关于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高丽史》的作者认为“高丽之先,史阙未详”,但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不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丽的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证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历史事件

编辑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但实际毫无关系。自《旧五代史》开始,历代正史却将不分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高丽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朱蒙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高句丽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会出现一个王建的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式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资治通鉴》卷201中记载了唐高宗对高句丽的看法,他认为高句丽百姓也是中国的百姓,这表明唐对高句丽所属的态度:“戊寅,上幸九成宫。夏,四月,丙辰,彗星见于五车。上避正殿,减常膳,撤乐。许敬宗等奏请复常,曰:“彗见东北,高丽将灭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谪见于天,岂可归咎小夷!且高丽百姓,亦朕之百姓也。”不许。戊辰,彗星见。”

下一篇 辰韩

上一篇 荀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