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仪 编辑

官典职仪制度

汉官仪汉官仪

《汉官仪》是东汉末年创作的典章制度汇集,记录了官典职仪制度,作者是应劭。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汉官仪

作者:应劭

创作年代:东汉末年

描述:两汉典章制度汇集

主要内容:汉官流、职掌、爵秩、官佚

基本信息

编辑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是两汉典章制度汇集。今本两卷。汉应劭撰。成书于东汉末年。因当时战乱不已,旧章湮没,劭便缀集旧闻成是书,并作为朝廷典章制度之参考。内容大体包括:汉官源流、职掌、爵秩、官佚;郊祀、封禅、上陵、籍田礼仪以及舆服、玺绶、刑制、军事等。原书篇目已不可考。应劭《汉官仪》撰集于《续汉志》之前,对于保存汉代官制及其它礼仪制度是有贡献的。也是研究汉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汉官仪》一书,宋后大部亡佚,今传为后人辑本《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经籍志》均记为十卷,《宋书·经籍志》记为三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有一卷、李埴增补一卷。重校《说郛》(卷第五十九)存一卷十六条,或为陈氏所记之残卷。今有清人孙星衍辑本。宋绍兴九年临安府刻本《汉官仪》。

诸书引有作应劭汉官,应劭汉官仪,亦有彼此互舛,不可分别。今并录为二卷。续汉志刘昭补注引汉官不标名应劭者,悉是目录,不知何人所撰。别为一卷,以存其旧。

书名

编辑

此本半叶10行,行17~21字不等,注文双行约22~24字,白口,左右双边。卷末有“绍兴九年(1139年)三月临安府雕印”一行。字体端严方正,为南宋早期浙本风格。

此本明代藏内府,有文渊阁印。入清为徐乾学所藏,有传是楼、健庵收藏图书二印。此后入内府,有乾隆御览之宝、 天禄琳琅等印。 民国后归近代藏书家周叔弢。周氏藏书于1952年捐献国家,今藏北京图书馆。1922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影印,编入《续古逸丛书》。

汉朝礼仪

编辑

汉官仪,即汉代官场礼仪、陵墓规制。东汉学者应劭撰《汉官仪》一书,清代孙星衍辑录《汉官六种》一书。宋姚颖有诗:“六典未新周礼乐,三河正想汉官仪。”修兴礼乐是河间献王刘德振复儒学的核心理念。周朝尚文重礼,长期积累起繁杂而丰富的礼制,后被整理成《周礼》。儒家以乐配礼,逐渐形成礼乐制度。孔子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及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僭越,天下纷争,礼崩乐坏。待秦末刘邦取得天下建立西汉之后,一群草莽英雄不知礼仪规矩,在皇帝刘邦面前殊为无礼。《史记·叔孙通传》记载:“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刘邦)患之。”曾任秦朝博士的儒者叔孙通博通古礼,为汉朝制定朝仪,诸侯群臣朝贺皇帝刘邦时,均须按照礼仪行事,否则必遭惩处。此举令刘邦感觉到了作皇帝的尊贵,因此赏赐叔孙通许多礼物,跟随叔孙通修行儒学的学生也感到了莫大的荣耀,称师傅叔孙通为圣人再世。宋王安石《嘲叔孙通》诗云:“马上功成不喜文,叔孙绵蕝共经论。诸君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作圣人。”

叔孙通死后,汉朝官制礼仪逐渐缺失。据东汉班固(《汉书·礼乐志》)载,刘德深知“治道非礼乐不成”,乃“采礼乐古事,稍稍增辑,至五百余篇”。《汉书·礼乐志》载:“河间献王(刘德)聘求幽隐,修兴雅乐以助化。”又《汉书·艺文志》载:“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

正史对于河间献王刘德的记载是十分正面而积极的。东汉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载:“河间献王(刘)德以孝景前二年(前155)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献王(刘德)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献王刘德)而游(学)。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策)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河间献王刘德)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以闻,曰:‘(河间献)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曰「聪明睿智曰献」,宜谥曰献王。’班固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淫失道。何则?沉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鲁)哀公之论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刘德)近之矣。’”鲁哀公曾经说过:“寡人诞生于深宫之中,成长于妇人之手,不知道什么是忧患、什么是恐惧。”这说得真是实在话呀,这种环境下,就是想不危亡也不可能啊!因此古人以为宴乐、安稳就是毒药,没有德行却大富大贵乃属于不幸!汉朝兴起,到孝平帝时,分封的诸侯王有一百多位,大多数因为骄奢淫逸、迷失正道而国除身亡。什么原因呢?沉溺于放荡恣肆、没有约束哇,这是诸侯王所处的位置与权势造成的呀!一般凡人还受习俗的影响,何况鲁哀公所说之生于宫殿、长于妇人的王公贵族呢?说到“大器儒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刘德已经接近了这种境界。

刘德死后,中尉常丽列举刘德的五大优点供朝廷谥官选择: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结果谥官(大行令)按照《谥法》“聪明睿知曰献”之说上奏,谥“献”。“献”字对于刘德十分切贴,既可以反映刘德的聪明睿智,还可以理解成对他收集整理儒家文献、上朝进献经籍雅乐、对儒学做出突出贡献的肯定和褒扬。清张穆《汉河间献王君子馆专歌为仙露同年赋》诗有句:“汉兴荡除挟书律,如日杲杲生于东。三辅邸舍廓有容,碔砆金玉错其中。坦坦大河壖,神厮二渠。献王筑馆河之濒,实说神乐孰《诗》《书》。蒲轮朅来呕咦水,河北诸儒为王起。兰陵客死绪示棼,毛贯诸公尽君子。君子几凋零,王功在六经。”

明洪武九年(1376年),朝廷颁令,降献州为献县,献县之名一直沿用。献王刘德之谥号融入地名之中,自然也是对河间献王刘德最好的纪念。清李惺《河间献王墓》诗云:“风流儒雅最英英,藩邸人如棘下生。吾道中兴由汉室,斯文一劫是秦坑。诸陵而外存孤冢,小县于今尚旧名。芳躅遥遥谁继者,好从前路问东平。”献王陵墓上高树参差,荒草迷离,气象萧森。唐张继《河间献王墓》诗云:“汉家宗室独称贤,遗事闲中见旧编。偶过河间寻往迹,却怜荒冢带寒烟。频求千古书连帙,独对三雍策几篇。雅乐未兴人已逝,雄歌依旧《大风》传。”据献县志书载,献王陵自汉朝至明代,屹然享祀不废。明嘉靖年间,献县修建献王祠于陵上,祠中供奉献王刘德,毛公、贯公配享。清乾隆年间献县人、大学士纪晓岚外甥马葆善《日华宫怀古》诗有句:“日丽杏林红,当年帝子宫。经传秦火劫,天启汉王功。毛、贯人何在?诗书道不穷。”

今河北献县境内有君子馆、诗经村等地名,以及“毛公书院”(又名毛公祠)遗址,相传都是当年毛苌传经著书、讲学授徒之处。清胡焯《苗先簏所藏河间献王君子馆专歌》诗云:“日华宫阤霜蓬焦,毛公祠存客游敖。冒橛副土光烛霄,断甓双纽雷文交。金倒落虹蜷要,汉皇求仙东射蛟。小山《鸿宝》纷招邀,箫管吹台何寂寥。《申诗》不传王戊骄,河间好儒筑馆劳。山东诸生来俊髦,六籍不灺西秦燎。书敶(阵)周官乐龡韶,嘉宾笙簧车乘翘。素丝五马干旌旄,君子何在贯与毛。……客馆二十沦荒郊,献王陵树秋风号。”“申诗不传王戊骄”,是说楚王刘戊由于骄横谋反,使得由申公所编纂解说《诗经》的版本《申诗》(即《鲁诗》)未能流传下来。据说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小山等学者编纂了讲求神仙黄白之术的书籍《鸿宝》。

下一篇 岱庙

上一篇 博学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