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 编辑
巴(拼音:bā),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口部巨大的蛇形。本义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可以吞食大象的蛇。四川等地自古多虫蛇,故周代有古国以“巴”为名,故地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后世称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为“巴”。后来“巴“字不再表示蛇,而在一些方言中有了贴、贴靠的意思,于是产生了诸如锅巴、巴结等词汇。引申为目光黏滞之状、则又有了巴望之词。又用作某些词语的后缀。
中文名:巴
拼音:bā,ba
部首:巳、乛(传统归己部)
五笔:CNHN
仓颉:AU
郑码:YIA
笔顺:横折、竖、横、竖弯钩
字级:一级(编号:0178)
平水韵:下平声·六麻
总笔画:3+1;1+3
四角码:7771₇
统一码:5DF4
笔顺编号:5215
注音字母:ㄅㄚ
造字法:象形字
字形结构:独体字,独体结构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有学者认为图A的甲骨文字形是最早的“巴”字,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巴”字像一条巨蛇的形象。上部是一个张着大口的蛇头,下边是蜿蜒的蛇身。古代传说,有一种巨大的蛇,名为巴蛇。《山海经》里说:“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是说,巴蛇吞食大象,三年才吐出象的骨头。由此可见,这种蛇是很大的了 。古代的巴国,属地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市一带。巴国大约因产蛇多而得名,且巴人崇拜蛇。 然而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能够吞象的蛇,早期巴人也不会以一个虚幻的动物给地域命名,更何况《山海经》的作者还描绘出“食象蛇”的具体模样,“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由此可见,巴蛇应该有一个原型。巴蛇的原型,有学者考证是尖吻蝮(又称五步蛇)。
《说文解字》里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意思是说,巴是一种虫名。 此外,“巴”的本义还有虎、鱼、石等说法,不一而足。
“巴”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形似一条蛇,篆文中将甲骨文中的形象艺术化,但形式与甲骨文差异并不是很大。隶书中的“巴”就与现代的文字形式很相似了,也只是将曲笔拉直,再将小篆中的一横变成一竖罢了。
因为蛇是紧挨着地面爬行,所以“巴”字有挨着、紧贴、靠近的意思。如《红楼梦》里,“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宝兄弟站在地下”。这里的“巴”就是靠近的意思。
“巴”还由紧贴的意义引申出粘结、粘住的意思来。如,锅巴、泥巴、盐巴等。干巴巴、紧巴巴,是说粘结住的东西很干、很紧。干巴巴还用来形容一个人写文章、讲话不生动。紧巴巴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生活贫寒。如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另外,人们还把贴近、依附、讨好有权势的人,称做“巴”,现代汉语里叫巴结。如《红楼梦》里有这样一句话:“薄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巴高望上,就是巴结高位好往上爬。
蛇有极强的攀援性,所以,“巴”字也引申出攀援、攀登的意思。如《水浒传》第三十六回里有这样的话:“行了半日,巴过山岭头,早看见岭脚边一个酒店。”这里的“巴”字,就是攀登的意思。
读音 |
语法属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bā |
名词 |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
指干燥后凝结粘着的东西。 |
crust |
《夷坚支景》卷四:“无处容他,只好炎天㬠作巴。” 《西游记》第五十七回:“将些剩饭锅巴,满满的与了一钵。” |
锅巴;盐巴;泥巴 | ||
面颊。 |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那园真个自己左右开弓,打了自己十几个嘴巴。” | ||||
周代国名。辖境在今重庆市、湖北省交界地带及四川省东部、南部。 |
《周书·王会》:“巴人以比翼鸟。” | ||||
指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 |
唐·李商隐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唐·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巴山蜀水 | |||
古郡名。秦惠文王灭巴国后置。辖境历代均有变化。 |
《华阳国志》卷一:“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 | ||||
巴士(公共汽车)的简称。 |
bus |
大巴;中巴 | |||
同“笆”。篱笆。 |
唐·白居易《买花》诗:“上张幄幕庇,帝织巴篱护。” | ||||
姓氏用字。 | |||||
动词 |
〈方言〉靠近;贴近。 |
be close to |
元·王晔《桃花女》第一折:“天色已晚,又遇着风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怎生是好?” 《红楼梦》第九九回:“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 | ||
〈方言〉紧贴着。 |
cling to |
爬山虎巴在墙上。 | |||
粘住。 |
stick to |
《中国谚语数据‧一般谚语》:“人笨怪刀笨,饭巴怪筲箕。” | |||
盼望;期待。 |
look forward to |
宋·杨万里《过沙头》诗:“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巴到天明,连忙归家。” |
巴望;巴不得 | ||
博取;营求。 |
元·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为巴钱毒计多,被天公生折磨。” | ||||
攀援;攀附。 |
《水浒传》第三六回:“(宋江等三人)行了半日,巴过山岭头,早看见岭脚边一个酒店……前后都是草房。” 《红楼梦》第九九回:“他不多几年,已巴到极顶的分儿。” | ||||
刨;挖。 |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三折:“他那里撼岭巴山,搅海翻江,倒树摧崖。” | ||||
干裂;张开。 |
张天翼《贝胡子》:“贝胡子就觉得自己的脸皮肉全巴了起来,好像抹满浆糊给晒干了似的。” | ||||
伸。 |
《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那一个藏不住,巴了巴头儿,见一院子的人,他一扎头顺着廊檐就往西跑。” | ||||
量词 |
压强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符号bar。1巴=10⁶达因/厘米²=100千帕=0.986927标准大气压。 | bar | |||
- |
用于译音 |
巴西;巴松;巴尔干(欧洲半岛) | |||
ba |
后缀 |
附着在某些单音节成分的后面,构成双音节词。 |
尾巴;哑巴;泥巴;眨巴 |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字典》 )
说文解字
【卷十四】【巴部】伯加切(bā)
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凡巴之屬皆从巴。
【注释】徐鍇注:“一,所吞也。指事。”
说文解字注
“蟲也”注:謂蟲名。
“或曰食象它”注:《山海經》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象形”注:伯加切,古音在五部。按,不言从己者,取其形似而軵之,非从己也。
广韵
伯加切,平麻幫 ‖ 巴聲魚部(bā)
巴,巴蜀。又州,取國以名焉。《三巴記》云:“閬白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亦蟲名。又姓,后漢有揚州刺史巴祗。伯加切。八。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己部】 巴;部外笔画:1
《广韵》伯加切。《集韵》《正韵》邦加切,并音芭。《广韵》:巴蜀。《书·牧誓》疏:巴在蜀之东偏。《三巴记》:阆苑白水东南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名三巴。
又《玉篇》:国名。《左传·桓九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注:巴国,在巴郡江州县。
又郡名。《前汉·地理志》:巴郡,秦置,属益州。谯周《巴记》:初平六年,赵颖分巴为二郡,巴郡以垫江为治,安汉以下为永宁郡。建安六年,刘绰分巴,以永宁为巴东郡,垫江为巴西郡。
又州名。《唐书·地理志》:山南道有巴州。又县名。《唐书·地理志》:归州有巴东,壁州有东巴,通州有巴渠,合州有巴川。
又《说文》:虫也。或曰食象蛇。《山海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浔江记》: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为陵,世称巴陵。
又巴蕉,草名。司马相如《子虚赋》:诸柘巴且。注:且草,一名巴蕉。
又《正韵》:尾也。
又姓。《后汉·党锢传》:巴肃,勃海高城人。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广韵》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巴”书写笔顺
顶部窄底部宽,头部偏左尾部偏右。首笔㇕(横折)从左上格起笔,竖段在竖中线右侧;短竖在竖中线左侧;横在横中线。末笔乚(竖弯钩)从首笔左端起笔,与第三笔横相接后下行右弯至右下格钩出钩部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篆书书法
隶书书法
楷书书法
行书书法
草书书法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p |
ɔ | |
王力系统 |
鱼 |
p |
ea | |
董同龢系统 |
鱼 |
p |
uăɡ | |
周法高系统 |
鱼 |
p |
rwaɣ | |
李方桂系统 |
鱼 |
p |
rag | |
魏 |
歌 |
ra | ||
晋 |
歌 |
ra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麻 |
wa | |
齐梁陈北周隋 |
麻 |
wa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p |
a | |
拟音/王力系统 |
p |
a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p |
a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p |
a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p |
a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p |
a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巴 |
巴 |
假 |
平声 |
下平九麻 |
帮 |
开口呼 |
二等 |
全清 |
伯加切 |
pa | |
集韵 |
巴 |
假 |
平声 |
下平九麻 |
帮 |
开口呼 |
二等 |
全清 |
邦加切 |
pa | ||
礼部韵略 |
平声 |
麻 |
邦家切 | |||||||||
增韵 |
平声 |
麻 |
邦加切 | |||||||||
中原音韵 |
巴 |
阴平 |
家麻 |
帮 |
开口呼 |
全清 |
pua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家麻 |
邦麻切 | |||||||||
洪武正韵 |
巴 |
平声 |
下平九麻 |
帮 |
博 |
全清 |
邦加切 |
pa | ||||
分韵撮要 |
巴 |
阴平 |
第二十六家贾嫁 |
帮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pa |
55 |
阴平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pa |
213 |
阴平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pa |
21 |
阴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pa |
55 |
阴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pa |
44 |
阴平 | |
pʰa | 21 | 阳平 | 俗读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pa |
212 |
阴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pa |
21 |
阴平 | |
pʰa | 34 | 阳平 | 俗读 | ||
晋语 |
太原 |
pa |
11 |
平声 | |
吴语 | 苏州 |
po |
44 |
阴平 | |
bo | 24 | 阳平 | 俗读 | ||
吴语 |
温州 |
po |
44 |
阴平 | |
湘语 |
长沙 |
pa |
33 |
阴平 | |
湘语 | 双峰 |
po |
55 |
阴平 | 未注明异读原因 |
po | 35 | 阴去 | |||
赣语 |
南昌 |
pa |
42 |
阴平 | |
客家话 |
梅县 |
pa |
44 |
阴平 | |
粤语 | 广州 |
pa |
53/55 |
阴平 | |
pʰa | 21 | 阳平 | 俗读 | ||
粤语 | 阳江 |
pa |
33 |
阴平 | |
pʰa | 43 | 阳平 | 俗读 | ||
闽语 |
厦门 |
pa |
55 |
阴平 | |
闽语 |
潮州 |
pa |
33 |
阴平 | |
闽语 | 福州 |
pa |
44 |
阴平 | |
pa | 52 | 阳平 | 俗读 | ||
闽语 | 建瓯 |
pa |
54 |
平声 | |
pa | 21 | 上声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