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元之隆 编辑

东汉在汉和帝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永元之隆,是东汉和帝刘肇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刘肇在诛灭窦氏外戚后励精图治 ,实现了“黎元宁康,万国协和”, 东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 史称“永元之隆” 。

永元年间,窦宪大破匈奴,班超击败贵霜帝国、 平定西域,使西域五十余国降附东汉, 以至条支、安息(帕提亚帝国)诸国甚至远在京师洛阳四万里外的海滨国家都译使纳贡; 而后又派甘英出使罗马帝国, 至地中海东岸而还, 都是前所未至的地方,于是汉廷的势力抵达西亚、地中海东沿,其巨大影响甚至波及欧洲, 使得蒙奇(马其顿)、兜勒(推罗) 皆来归顺,遣使内附 并进贡方物, 实现了欧洲与中国有据可考的首次直接交往; 同时册立鲜卑大都护, 实现东汉对鲜卑的有效治理; 又攻灭烧何羌,设立西海郡,将青海湖纳入版图, 时人称颂“冠斯往代,奄有万国”。

政治上,改革察举制,使“举孝廉”制度更加公平和臻于完善 ;文化上,令班昭续写《汉书》 ,许慎编撰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 改革太学策试,开创了以经学注疏为主导的学术形态。 科技上,令蔡伦改进军械,所制秘剑及各种器械长期居于技术顶峰;并革新造纸工艺,有蔡侯纸问世。

《后汉书》评价:从光武中兴到永元之隆,颇有弛张,俱存不扰,户口与日俱增,开辟的疆土一代比一代广阔。军队出塞,荡平漠北;都护西指,通译四万。当时的世道清明程度远远超越了上古三代(夏商周),科学技术相对前世而言大有长进。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永元之隆

发生时间:89年 至 105年

所属朝代:东汉

意义: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在位皇帝:汉和帝刘肇

背景

编辑
汉和帝刘肇(79年―105年),东汉第四位皇帝,汉章帝刘炟的第四子,生母为梁贵人,过继给皇后窦氏为继子。 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 窦太后倚仗亲族,窦氏戚族开始擅权,并图谋不轨,永元四年(92年),汉和帝刘肇联合清河王刘庆、 司徒丁鸿、 宦官郑众诛灭窦氏戚族。

在一举扫灭了窦氏戚族的势力后,刘肇开始亲理政事,他每日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 刘肇亲政后,对内整顿吏治 、招贤纳士 、减免赋税 、关心民苦 ;对外则击溃北匈奴使其西迁 ,并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彻底平定西域诸国 ;东汉逐步呈现出国泰民安、四夷宾服的局面 ,时人李尤称之为“永元之隆” 。

政治

编辑

改革察举

汉武帝规定,无论郡国大小,每年举孝廉二人,这个规定从汉武帝一直到东汉和帝维持了两百多年,直到汉和帝亲政,才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当时,人口50-60万的大郡每年举孝廉二人,而人口20万的小郡也是每年举二人,汉和帝认为,各郡人口数量不同,而每年分配的名额相同,就会造成不公平,于是,永元四年(92年)诛杀窦氏外戚后,汉和帝召开朝议与公卿大臣商议改革措施,最终采纳太尉丁鸿的建议,按照人口数量分配选举名额:人口满20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40万每年举孝廉两人,满60万每年举三人,满80万举四人,满100万举五人,满120万举六人。而不满20万的每两年举一人,不满10万的每三年举一人。

对于边远地区,汉和帝给予优待,于永元十三年(101年)下诏称:“幽州、并州、州因为户口相对较少,并因处于边境地区劳役繁重,读书的士子、品行能力出众的官更进人仕途的路子比较狭窄,安抚这些边远的地区应以人为本。”于是,汉和帝令边郡地区人口10万以上的郡国,每年举荐孝廉一人;不满1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一人,5万人以下的,每三年举荐廉一人。 通过汉和帝的调整,“举孝廉”制度更加公平和臻于完善。

汉和帝的察举制改革,史称“永元改制”,纠正了边远小郡长期以来也需岁举2人所造成 “蛮夷错杂为数”的负面影响,小边郡与内郡一样,人口数与选举数挂钩,但享有更大的优惠。 在这种更加务实的选法下,有助于调动边郡选举效率,改变 “束修良吏,进仕路狭”的状况,标志着以孝廉为主体的察举制已相当完善。

选贤任能

刘肇深感吏治建设对一个政权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视官吏的选拔任用。据统计,他当政时期,曾四次专门下诏纳贤。 这既反映出东汉吏制的空虚与堕落,也表现出和帝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做出的积极努力。

施政以宽

刘肇当政时期,在法制上主张宽刑 ,他任用的掌管刑狱的廷尉陈宠,便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仁爱之人,每次断案,都依据经典,而“务从宽恕”。

刘肇对有过失之人,也能根据情况,从宽处理。永元九年(97年),窦太后死,由于宫廷紧守秘密,和帝为梁贵人所生的事实始终没予公开。太后死后,梁家才敢奏明朝廷,为梁贵人讨一个说法。这时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谜。但在如何安置窦太后的问题上,三公上奏:“请依光武黜吕太后故事,贬窦太后尊号,不宜合葬先帝。”刘肇和帝却念及窦太后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认为“恩不忍离,义不忍亏”,不应有所降黜,于是不降尊号,谥为章德皇后,而对梁贵人、宋贵人的问题也都妥善安置。梁贵人被追封皇太后。

任用贤宦

东汉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宫廷内设置了中常侍、黄门侍郎、大黄门、小黄门等宦官职务。他们负责掌管传达皇帝的号令和诏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

在刘肇夺回政权的过程中,参与者除了清河王刘庆 与司徒丁鸿 之外,宦官郑众也帮助和帝搜寻了一些皇帝诛杀外戚的故事,为刘肇的决策提供了更多参考。虽然郑众所提出的建议并未被刘肇采纳, 但当时大多官宦都依附窦氏,唯独郑众一心忠于汉室,不巴结窦氏一党,得到了汉和帝的信任。

刘肇夺回权力后,派郑众到皇后所居的长秋宫任职,担任大长秋,负责宣布传达皇后旨意,管理后宫事务,成为汉和帝皇后阴氏的近侍。

而在进行策勋班赏的过程中,和帝注意到,郑众总是推辞的多,接受的少,这种谦逊仁爱之心,很得刘肇的赞赏。因此,和帝常与他商量事情,所以《后汉书》作者范晔认为“中官用权,自(郑)众始焉”。

永元十四年(102年)六月辛卯,和帝下诏废黜阴皇后。和帝念及郑众伺候阴皇后多年有功,便沿用西汉吕后封宦官张释为建陵侯的做法,封郑众为鄛乡侯,食邑1千5百户。

军事

编辑

讨灭匈奴

永元初年,汉军征讨北匈奴,在经过稽落山之战、伊吾之战、河云北之战、金微山之战四次战役后,重创北匈奴。“北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而漠北空矣。”北匈奴单于不知所踪,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为北匈奴单于,到蒲类海“款塞乞降”,东汉朝廷便以耿夔任尚为“护匈奴中郎将”,领护北匈奴。自此,南、北两匈奴一并归东汉领护,史称“并恩两护”。 此后,南北匈奴时有叛乱,但均被讨平。

永元五年(93年),东汉护送北匈奴 於除鞬单于归北庭,当时窦宪被诛,耿夔亦被免官夺爵,北匈奴单于於除鞬听闻后便趁机叛乱,刘肇派遣“护匈奴中郎将”任尚讨灭了北匈奴於除鞬单于。 同年,南匈奴单于安国叛乱,为骨都侯喜斩杀。

永元六年(94年),北匈奴逢侯单于 率胡兵出塞叛乱,九月,刘肇以光禄勋邓鸿为主将,统帅越骑校尉冯柱、行度辽将军朱徽、使匈奴中郎将杜崇征讨匈奴叛军,十一月,护乌桓校尉任尚率鲜卑大都护与乌桓大破逢候单于,冯柱遣兵追击复破之。

永元八年(96年)五月,南匈奴右温禺犊王叛乱寇边,七月,行度辽将军庞奋、越骑校尉冯柱追讨叛军,斩杀右温禺犊王。

击败贵霜

考古出土的贵霜王阎膏珍金币考古出土的贵霜王阎膏珍金币

永元二年(90年)夏,贵霜帝国君王卡德菲兹二世(阎膏珍) 求娶大汉公主却被拒绝,便派副王谢率领7万大军长途奔袭,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攻打东汉。班超手下兵少,大家十分恐慌,班超却说:“对方兵虽多,却跋涉千里,连军粮供不上,何足为惧?”贵霜大军本想速战速决,不料久攻不下,军粮也快没了。班超料到谢会派人向龟兹求援,就让数百名汉军埋伏途中,将贵霜人统统截杀,谢大惊失色,只好请罪求和。贵霜帝国大为震撼,从此每年都向东汉纳贡。

征服西域

永元三年(91年)刘肇西巡期间,班超制服了西域的龟兹、姑墨、温宿等国。十二月,刘肇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同时册封随行的龟兹国侍子白霸为王,派司马姚光护送他回到龟兹国继承王位。司马姚光到达后,与班超联手废黜了龟兹老国王尤利多,拥立白霸为新一任国王,并将尤利多押送至京师洛阳。班超驻守龟兹它乾城,西域只剩焉耆国、危须国、尉犁国怀有二心,其余皆定。

永元六年(94年)七月,班超率领西域八国联军7万余人, 大破焉耆国、尉犁国、危须国、山国,并斩杀了焉耆与尉黎两国的国王,将其首级传送至京师洛阳,献于汉和帝。 至此西域全体归降,向东汉送纳质子的有五十余国。

永元八年(96年)五月,车师后王叛乱。 永元九年(97年)三月,西域长史王林击破车师后王并杀之。

都护鲜卑

永元六年(94年)十一月,任尚调动鲜卑大都护(苏拔廆)的军队击破北匈奴逢侯单于,次年(95年)正月,刘肇册立鲜卑大都护(苏拔廆)为率众王, 同时置丞辅佐,视作汉之郡县。 东汉政权赢得了鲜卑诸部广泛的认同与拥护,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东汉对鲜卑的有效治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由于鲜卑在北匈奴西迁后占据漠北,范围辽阔,东汉还设置了护乌桓校尉等机构,同时派遣度辽将军,与鲜卑大都护共同管理鲜卑。 在臣服于东汉、接受东汉护乌桓校尉管理的同时,仍会有一些鲜卑人为获取生存物资而抢夺财物, 但往往很快就被击破,如永元十三年(101年)十一月,有鲜卑人到右北平行盗寇之事,在进入渔阳后便被渔阳太守击破。

平定羌蛮

永元五年(93年),武陵郡兵大破武陵蛮,护羌校尉贯友讨伐烧当羌使其遁逃。

永元九年(97年)八月,羌人侵犯陇西杀长史,刘肇派遣征西将军刘尚、越骑校尉赵世等平定羌乱。

永元十三年(101年)八月,护羌校尉周鲔讨伐烧当羌,大破之。

永元十三年(101年)十二月,巫蛮叛乱,侵犯南郡, 永元十四年(102年)四月,刘肇派遣使者都督荆州兵迫降巫蛮。

进军西海

永元十四年(102年)春,安定郡兵攻灭烧何羌,于是西海(青海湖)与大小榆谷之地不再有羌寇。曹凤上奏说,大小榆谷土地肥美,有西海鱼盐之利,应当在此重新设立西海郡县,划定区域广开屯田。

刘肇采纳了他的建议,修缮故西海郡,派金城郡西部都尉驻守西海郡,同时拜曹凤为新一任金城郡西部都尉,驻兵于龙耆城,于是东汉在青海湖一带广增屯田,沿河驻扎的兵营共三十四部。直到汉安帝永初年间诸羌造反,才被裁撤。

永元一朝,武功赫赫,开疆拓土,四夷宾服。

经济

编辑
刘肇十分体恤民众疾苦,亲政后关心民间疾苦,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 、减免赋税 、安置流民 、勿违农时 ,并多次诏令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认真思考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

人口

编辑
到了永兴元年(公元105年),东汉垦田面积达732万多顷,为东汉之最,在籍人口达5325万多人。

科技

编辑
汉和帝在位时期,在科技上亦有不少建树。

造纸技术

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中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

制陶技术

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天文仪器

永元十五年(103年),汉和帝采纳贾逵的建议,按照傅安提出的“用黄道坐标取代赤道坐标测算日月运行轨道”的构想,下诏制造“太史黄道铜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用黄道坐标测算日月运行轨道的天文仪器。

文化

编辑

诏续汉书

汉和帝得知班昭博古通今、学识过人,便下令班昭续写《汉书》,并允许她到皇家东观藏书阁内查阅史料,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的编撰。

兴办女学

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为宫里的妃嫔讲学,后妃们敬仰她的学识,亲切地称她为“大家”。

定型汉字

刘肇发现五经的解说有异义,而且在文字书写上也不一样,便亲自到东观,阅览书林典籍,广选有技艺的人到东观任职;他还令贾逵修理旧文字,永元八年(公元96年),许慎从贾逵受学, 采集史籀李斯、扬雄的书,广泛访问民间,请贾逵考证,最终著成《说文解字》一书, 是世界第一部字典, 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和帝还让左右近臣皆诵读诗书,宫中尚学之风浓厚。

改革太学策试

当时太学策试出现了这种弊端:“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奸路。每有策试,辄兴诤讼,论议纷错,互相是非。孔子称‘述而不作’,又曰‘吾犹及史之阙文’,疾史有所不知而不肯阙也。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轻侮道术,浸以成俗,诚非诏书实选本意。” 徐防上疏的本意是“以《五经》久远,圣意难明,宜为章句,以悟后学”,他批评太学学风“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而“私相容隐,开生奸路”的情况更加重了太学的浑浊。

永元十四年(102年)徐防针对太学的情况提出了策问改革的建议:“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汉和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项重视章句、家法的改革,推动了古学的流行,并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学术形态,使得经书文本开始标准化、新型的小章句形式的经注开始流行、经注开始注重内在统一性和体系性。与此同时,小章句形式的经注书籍促进了新的经典学习方式的成熟,通过独立阅读注本来研读经典。许多经注书籍因其完备性而开始突破门派限制,在更大范围内流传,并逐渐经典化。东汉中后期出现的马融、郑玄等人的经注,为后世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以经学注疏为主导的学术形态,正是形成于汉和帝的太学策试改革。

社会

编辑

注重德化

汉章帝时,居巢侯刘般逝世,按规定应由长子刘恺袭爵,但为满足父亲的遗愿,他坚持让弟弟刘宪袭封,自己则逃往外地。执政官上奏请示收回刘恺封国,章帝嘉其义,特许等待他。而刘恺始终没有回来,十多年后,执政官又提起此事。对此,侍中贾逵上书说:“孔子曾说‘能以礼让,治理国家有什么难的呢?’有司没有推究刘恺此举的乐善之心,而是以平常之法加以处理,这样做恐怕不能助长礼让的风气,成就宽弘的教化啊!刘肇”深以为然,下诏说:“王法崇善,成人之美。”于是不仅同意刘宪袭爵,并还征刘恺为郎。

爱民为本

刘肇十分体恤民众疾苦,多次诏令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认真思考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而他也常常以此自责,如永元八年(96年)京城洛阳地区发生蝗灾,他下诏首先说:“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忧民之心,殷殷可见。

岭南(今广东地区)出产生龙眼、荔枝,为了满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送”,经风历险,劳民伤财。唐羌上书,请求停止,刘肇批示:“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爱民之意,发自肺腑。

祥瑞频出

经过汉和帝的治理,东汉“远夷敬服,黎元宁康,万国协和”,各郡、各国前后进献的祥瑞多达八十一处,为历代之最。刘肇却自称德行浅薄,于是都隐没起来而不宣扬, 因此这些祥瑞是什么样子都没有被记载。

外交

编辑

通译四万

永元六年(94年),西域五十余国全部纳质内属东汉后,远在四万里的海边国家条支、安息(帕提亚帝国)等国也译使纳贡, 后汉书概括为“都护西指,则通译四万。”

永元十三年(101年),安息帝国君主满屈(帕科罗斯二世)向汉和帝进献狮子和“条支大鸟”(鸵鸟),时人称之为“安息雀”, 标志着活的鸵鸟第一次进入中国, 汉和帝便让班昭作《大雀赋》记颂此事。

遣使罗马

永元九年(97年),东汉使臣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甘英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抵达条支(安条克城), 至地中海东岸而返,进一步加强了东汉政府对中亚、西亚以及罗马帝国的了解。 并将丝绸之路延伸至东地中海地区。

甘英出使罗马路线图甘英出使罗马路线图

建交欧洲

永元十二年(100年)冬,蒙奇、兜勒二国遣使内附,汉和帝赐其国王金印紫绶。经考证,蒙奇、兜勒分别是罗马帝国的马其顿行省和东方省推罗城,这是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第一次直接接触, 也是是欧洲与中国有史可据的首次直接交往。

根据2世纪托勒密《地理志》引用马林努斯(Marinus)《地理学概论》记载,一名叫梅斯·提提阿努斯(Maes Titianus)的蒙奇兜讷人(即马其顿商人)先从幼发拉底河到中亚石塔(Lithinos Prygos),又从石塔到赛里斯国(Seres)的赛拉(Sera)城(东汉首都洛阳),记述了石塔至赛拉城陆上丝绸之路——“塞拉之路”。”这与《后汉书》所载蒙奇兜勒使臣于公元100年11月到洛阳并受到东汉政府接待和赐予‘金印紫绶’的时间和史实相一致。

评价

编辑
范晔《后汉书》:“自中兴以后,逮于永元,虽颇有弛张,而俱存不扰,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偏师出塞,则漠北地空;都护西指,则通译四万。岂其道远三代,术长前世?将服叛去来,自有数也?”;“孝和沈烈,率由前则。王赫自中,赐命强慝。抑没祥符,登显时德。”

《东观汉纪》:“朝无宠族,惠泽沾濡,外忧庶绩,内勤经艺,自左右近臣,皆诵诗书,德教在宽,仁恕并洽,是以黎元宁康,万国协和。”

苏顺:“冠斯往代,往代崎岖,诸夏擅命,爰兹发号,民乐其政,奄有万国。”

《帝王世纪》:“孝和之嗣世,正身履道,以奉大业,宾礼耆艾,动式旧典,宫无嫔嫱郑卫之燕,囿无般乐游畋之豫,躬履至德,虚静自损,是以屡获丰年,远近承风。”

李尤:“卓矣煌煌,永元之隆。含弘该要,周建大中。蓄纯和之优渥兮,化盛溢而兹丰。”

黄香:“惟永元之盛代,圣皇德之茂纯,躬烝烝之至孝,崇敬顺以奉天。以三载之孟春,建寅月之上旬,皇帝时加玄冕,简甲子之元辰。皇舆幸夫金根,六玄虬之连蜷,建螭龙以为旗,鸣节路之和銮。既臻庙以成礼,乃回轸而反宫,正朝服以享燕,撞太蔟之庭钟。祚蕃屏与鼎辅,暨夷蛮之君王,咸进爵於金罍,献万寿之玉觞。”

崔瑗:“玄景寝曜,云物见徵,冯相考妖,遂当帝躬,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如丧考妣,擗踊号吟,大遂既启,乃徂玄宫,永背神器,升遐皇穹,长夜冥冥,曷云其穷。”

李贤:“凡瑞应,自和帝以上,政事多美,近于有实,故书见于某处。自安帝以下,王道衰缺,容或虚饰,故书某处上言也。”

杜佑:“明章之后,天下无事,务在养民。至于孝和,人户滋殖。”

叶适:“东汉至孝和八十年间,上无败政,天下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