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牛抬杠 编辑

传统耕作技术

二牛抬杠二牛抬杠

传统耕作技术。“二牛抬杠”是南诏时期的一种特殊耕作方式,也称“二牛三夫”耕作法。耕作时,两牛相距约七八尺,中间横抬一“杠”,“杠”后接续辕犁。一人在前牵牛;一人坐于“杠”上,脚踏辕犁,控制犁铧入土深浅;一人在后扶持犁把。此一耕作方式,仍可在云南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地方见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二牛抬杠

别名:“二牛三夫”耕作法

类型:传统耕作技术

可见于:云南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背景介绍

编辑

二牛抬杠二牛抬杠

犁耕方式之一。《汉书·食货志》有用二牛三人进行“耦犁”耕作的记载。敦煌千佛洞北魏时期的洞窟中,绘有二牛抬杠犁耕的壁画。《蛮书》载有唐代云南地区二牛抬扛的情景:“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牵牛,一佃人持按犁辕,一佃人秉耒。”据考证,格,即架于二牛颈上的横木。西北、华北各省的汉族农民曾普遍采用过这种犁耕方式。西藏地区使用二牛抬杠犁耕法的历史也很久。据《西藏王统记》记载:上丁二王时(约公元前2世纪),古代藏族人民已“制犁与轭,合二牛轭,垦平原以为田”。西藏拉萨郊区的二牛抬杠,有别于汉族地区,其特点是将一木质横杠的两端分别系于并列的二牛牛角上,犁架与横杠连结,以牛角曳犁。这是藏族人民因地制宜而采取的特殊犁耕方式。20世纪40~50年代,边疆地区部分少数民族仍使用二牛抬杠犁耕法。

原理

编辑
“二牛抬杠” 耕作时,两牛相距约七八尺,中间横抬一“杠”,“杠”后接续辕犁。一人在前牵牛;一人坐于“杠”上,脚踏辕犁,控制犁铧入土深浅。这种 民间传统耕作技术。即一犁杠置于牛肩,杠中间又系一竖杠与犁连接。耕地时一人牵牛,一人扶犁抄地,一人撒种,或不用人牵牛。地耕毕用木槌碎土。

延伸

编辑

二牛抬杠二牛抬杠

中国古代为农业大国,一切都依存于农田的耕作,这在汉画像石中反映广泛。汉画像石出土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陕北、四川等广大地区,其中有许多是反映本地的民间风俗的画面,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汉代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时期,大片荒地的开垦利用,农田水利的兴修,使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生长有了物质保证。汉朝政府十分重视铁农具的冶铸,使得铁制农具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汉代耕牛的广泛运用及牛耕技术的改良,使得耕作技术更趋合理和精细。这样就使西汉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到了武帝时就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富足太平的盛世景象。

下一篇 渴乌

上一篇 宁绍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