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编辑

奴隶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奴隶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产品交换很早就发生了,至少不晚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但是只有在两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交换才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交换的不断发展和扩大,使商品生产出现并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交换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越来越不便利,于是专事交换的中间人,商人应运而生。不间断的交换活动使部分脱离生产的商人得以为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首先在商品交换最为发达的地区出现。

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人类使用木棒、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从事采集、狩猎和捕鱼,维持最低的生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它发生于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中级阶段,即人类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巩固的时期。“在前一阶段上刚刚产生并且是零散现象的奴隶制,现在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根本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2页)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释义:指奴隶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

概念内涵

编辑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农业和手工业分工之后,劳动产品中日益增加的一部分是直接为了交换而生产的,这就把单个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提升为社会的生活必需。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部门——商业。商业的发展,商人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走进了文明时代。“在此之前,阶级的形成的一切萌芽,还都只是与生产相联系的;它们把从事生产的人分成了领导者和执行者,或者分成了规模较大和较少的生产者。这里首次出现一个阶级,它根本不参与生产,但完全夺取了生产的领导权,并在经济上使生产者服从自己;它成了每两个生产者之间的不可缺少的中间人,并对他们双方都进行剥削。在可以使生产者免除交换的辛劳和风险,可以使他们的产品的销路扩展到遥远的市场,而自己因此就成为一个居民的最有用的阶级的借口下,一个寄生阶级,真正的社会寄生虫阶级形成了,它从国内和国外的生产上榨取油水,作为对自己的非常有限的实际贡献的报酬,它很快就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相应的社会影响;正因为如此,它在文明时期便取得了越来越荣誉的地位和对生产的越来越大的统治权,直到最后它自己也生产出自己的产品——周期性的商业危机为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4-185页)

可以这么说,商人就是现代资产阶级的前身。最初的商人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活动的领域逐渐扩展到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其它相关

编辑
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在房屋的旁边加以培植,于是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由狩猎而来,由于发明了弓箭,再加上狩猎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人类捕捉到的动物不断增多,有些便被饲养起来,于是出现了畜牧业。在采集、狩猎阶段,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还很不发达,当时采集比狩猎提供较有保障的生活资料,因而当时是母系氏族阶段。随着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畜牧业很快发展起来。牲畜的肉可以吃,皮可以穿,骨可以制作各种工具,由此畜牧业比起狩猎和采集来,既可给人提供可靠的生活资料,又可节约劳动力,而且,和原始的锄耕农业相比,它的收获也更加丰富,更有保证。

这就使畜牧业在一些地区比农业更早成为人类的重要生产部门。在某些草原地区,如中亚、西亚、南欧等地,一些部落舍弃农业,专门从事畜牧业。这就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促进了商品交换,在此之前,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各氏族、部落之间,只有个别的、偶然的交换,以获取必要的产品。自从畜牧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后,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有了剩余,便出现了经常性的交换。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而来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剥削成为可能。在父系大家族长手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他们逐渐脱离劳动,变成剥削者。同时,生产发展,所需劳动量日益增加,战俘也不再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因此,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社会出现了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出现了私有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也在家庭关系中引起革命,男子在畜牧业中占据主要地位,母系氏族逐渐衰落,父系氏族固定下来,并向个体家庭过渡。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它发生在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多数地区,人们继发现青铜器后,又发现了铁器。农业上开始使用犁耕代替锄耕。由于犁耕使用新的动力——畜力,农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农产品越来越多,为人类提供了经常的、可靠的食物。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制陶、冶金、铸造等手工业这时都发达起来,手工业种类日渐增多,生产技术日益复杂,如此多样的活动,已经不能由同一个人来进行了,于是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增多,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奴隶制已经不是零散的现象,而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奴隶成为主要劳动力。被成批地赶到田野和作坊去劳动。这时,除了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别外,又出现了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私有制有了进一步发展。

下一篇 宋城

上一篇 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