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江 编辑

黄浦江两岸地区

申江申江

黄浦江(HuangpuJiang) 上海市境主要河流。古名东江。上为拦路港,主源来自淀山湖,过松江后始称黄浦江。公元3 世纪以前,黄浦江江流很短,向南于杭州湾入海。后几经改道,流向折向东北,流程随之延长,至公元15 世纪前后渐趋稳定,方形成现今黄浦江。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申江

别名:HuangpuJiang

行政区类别:上海市

性质:黄浦江两岸地区

基本介绍

编辑
申江全长114 公里,流经青浦、松江、奉贤、上海、川沙5 县及宝山区和上海市区,在市区汇合苏州河,至淞口入长江。因有长江和淀山湖及稠密河网调节,故水源足而水量丰,全 年水位变化较小,具航运、灌溉之利。江宽约400 米,闵行处宽约320 米,至吴淞口增至800 米。由于潮汐影响,河口段受含沙量较大的长江潮水倒灌的影响,易于淤积,致使下游近河口段稳定性较差。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经多次凹岸及航道疏浚,河道渐趋稳定。同时,因潮汐浥注,拓宽加深了黄浦江河槽,形成优良的通海内河。涨潮时河深达9 米多,落潮时约6 米,1~ 2 万吨级轮船可直达上海港内各深水泊位,使上海港成为中国优良港口之一。

命名

编辑

黄浦江两岸地区也称为“申江”黄浦江两岸地区也称为“申江”

夏商时期炎帝的后人吕氏一族曾被封于吕地(今河南南阳一带)。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敕封伯夷的后裔在申地(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时,该吕氏一族被迫放弃吕地,迁居于扬子江下游(今黄浦江)两岸地区申江平原,史书称该族为“申吕”。申吕一族于西周中期在申江平原建立了申国,史称申吕国,为伯爵,国君因称申吕。到了战国末期,因“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公子春申君黄歇曾据有申江平原地区,因此申江又被改称“春申江”,至今仍有人使用该地名,如“春申日报”、“春申大酒店”、“春申号驳轮”等等。

上海“申吕国”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31年~周桓王姬林9年之间(楚武王熊通元年~13年,公元前740~前711年),楚武王率大军侵入鄀地(今河南内乡与陕西商州之间),兼伐申吕国。当时周平王曾派军保护申吕国,结果被楚武王击败王师,申吕国被楚国吞灭。从此熊通趾高气扬,开始称王,并恃强与周王朝以及姬姓诸夏抗衡,史称楚武王。之后,楚武王以申吕国之地为太子熊赀之保(封邑、私军之地),申伯吕成为楚国大夫,世代负责辅佐楚国太子,后世代成为楚国重臣大姓之一。此后,申吕国之地多为楚国太子的邑地。

申吕国灭亡后,其王族后人以及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申吕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申氏、吕氏,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