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广东会馆 编辑
天津广东会馆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城厢中路1号,天津旧城鼓楼南(在天津古文化街内)。天津广东会馆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十四日落成,1985年大修以后,辟为天津戏剧博物馆,是天津市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天津广东会馆既体现了中国岭南的建筑风格,又凝聚着旅居天津城的广东人创业的艰辛。
天津广东会馆最为显著的建筑风格为岭南建筑和北方四合院相结合,它主要是一座由戏台、南园、铺房、客房、药房等组成的综合性功能建筑群。
2001年6月25日,天津广东会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2月2日,天津广东会馆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中文名:天津广东会馆
地理位置:天津市南开区城厢中路1号
所处时代:清朝
占地面积:1461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点:天津
别名:天津市戏剧博物馆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5-0207-3-013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任天津海关道的旅津广东人士唐绍仪,为了联络乡情发展巩固广帮势力,倡议集资筹建广帮会馆。唐绍仪联合陈昭常、梁炎卿等人倡议,由陈昭常(时任吉林巡抚)撰文,号召募捐,一时各界同乡主动捐款。唐绍仪首捐银四千两,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捐银六千两,连同广帮商号及在唐山的同乡,共捐银十四万七千余两。
天津广东会馆在天津英商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的主办下筹建,馆址选定了当时天津城绝对市中心,在鼓楼南大街购置了原盐运使署旧址的土地,计地23亩。会馆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4年)2月12日动工。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十四日会馆落成,取名广东会馆。当时,广东会馆的主要功能是,当广东商人初到天津时,可以第一时间落脚会馆,站稳脚跟后再以会馆为平台图谋发展。会馆不仅提供基本的住宿等服务,也是商务洽谈、同乡聚会、节日娱乐的场所。
1985年,天津广东会馆成为中国第一座专门以戏剧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曹禺先生任名誉馆长,邓颖超题写馆名。
天津广东会馆
山门
天津广东会馆的山门集中体现了岭南地区建筑形式的特点,其主要的外露材料为石材,如:石柱、石匾额、柱饰、石梁、石枋、石雀替、石狮、屋顶排水口(采用龙头、虎头石雕)等。屋顶用石木结构相结合的方法,灵活多变,吸收了石材耐腐蚀、耐酸碱、不怕风雨侵袭和木材易加工的特点,特别是山门入口处屏风门的处理与广州陈家书院极为相似。
天津广东会馆
岭南地区处地偏远,建筑受约束较少,创作自由,而广东会馆的正房、山门、东西厢房都为硬山顶,这一特点也同岭南地区相同。内外廊
天津广东会馆内外廊采用月梁做法,这与北方建筑中极少使用月梁而多采用平直梁的特点所不同。其中广东会馆具有北方建筑中所没有的深浮雕类的雕凿,且只要有木雕就会有彩画。其月梁为同心圆形成的圆拱,月梁之间的间距和开间相同,并采用桁架式预制弯曲木条与顶部两棵小梁相结合,二者与月梁一同支撑着顶部的荷载,经百年而不变形。
上述特点与现代建筑中的拱形结构异曲同工,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采用最小最少的受力材料,使结构处于无弯矩状态的合理轴线,最大限度地保持合理性且不变形,只是现代拱式结构形式变化更多,跨度更大而已。
曲枋
天津广东会馆建筑中多见的曲枋与北方建筑有所不同。北方建筑中多使用直枋并在直枋上彩画,而广东会馆建筑中的曲枋不仅增加了建筑的刚度,还增加了整体稳定性和抗震的强度,并且有效地克服和减少了可能出现的挠曲现象。所有的曲枋在人们常规视线可见的三个面中,都作了深刻的雕凿和彩绘,千姿百态。
室内和走廊
天津广东会馆室内和走廊地面均采用自广东烧制的红色粘土方砖铺墁。高出地面350毫米的石柱础,按不同区域分类雕凿,其特点正是典型广东做法(北方的石柱础高约150毫米,且一般没有雕凿图形)。
戏台
戏楼是天津广东会馆的精华所在,而戏台则更体现了中国南方建筑的精巧。戏台顶部直径6米的藻井,用数以千计的异形斗拱堆砌、勾联螺旋而上,形成高2米有余的鸡笼式藻井,它涂金漆绿,高贵辉煌,既拢音又扩音,把舞台上的演唱很好地传到剧场的各个角落而不失真,演员站在舞台上能够让自己的声音较平时更优美、丰厚。
综述
天津广东会馆建筑面积1461平方米,主要由门厅、正房、配房、回廊及戏楼组成。
天津广东会馆
天津广东会馆建筑布局为中轴线对称布局的二进四合院。会馆广场有一北方风格的长约15米的照壁(可惜文革时期被拆除)。前院为四合院,由正房、东西配房和门厅组成。戏楼为类似四合院的东、北、西三面围合的建筑,南面为戏台。保温结构
天津广东会馆建筑采用了北方的瓦顶加土层的保温结构,其中最下一层使用木望板,保温效果较好。墙面砌法采用北方干摆细磨(俗称磨砖对缝)的做法,从而使这种砖墙的墙面平整无灰缝。在会馆建筑的前院、东西石门套、及墙下肩部,都采用此种做法,其他外围护墙体则采用丝缝墙的做法(灰缝约3~5毫米),而这些都是北方较典型的建筑方式,有别于南方的大灰缝做法。
屋顶
天津广东会馆屋顶采用北方建筑中的勾连搭做法。在会馆戏楼的北山墙处,有两个宽1.4X0.6米的烟囱,其一半在墙内一半凸出墙体外面,不仅考虑了夏季通风避雨,还把冬季的御寒取暖设计在内,这种做法正是北方建筑的特点。山门两侧的硬山墙都做成了“五岳朝天”式装饰墙(亦称马头墙、封火山墙)。该墙高出屋顶一米左右,有着隔火墙的功能,在装饰上具有高大坚实的体量与造型,给人以美的感受。只是该山墙的做法不是北方地区和广东地区常见的,而是在中国徽派建筑中最为常见的做法。在徽派建筑中“五岳朝天”是高过屋顶超过屋脊,砌成马头翘起的阶梯形,均衡对称,随着屋脊的伸延变化,马头墙被做成三叠、五叠、七叠式等。由于其高度适中,高低错落有致,形状变化多样,给人以外部造型的整体美。其中五叠式封火墙造型似五座山峰,故被称为“五岳朝天”。被取名马头墙,则是因为马是中国的传统吉兽,“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蕴含着生气勃勃兴旺发达的内涵,适应旅津广籍人士的心理追求。马头墙的级数越多其级别也就越高,天津广东会馆马头山墙做成七叠式,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便在其中了。
在天津广东会馆建筑中,凡人们视觉光顾之处,无不体现装饰上的豪华气派。那些玲珑剔透的砖、木、石三雕,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云头、回纹、戏文故事几何图形等,有写实纪录的,也有写意变形的,有具像的,也有抽象的,无不带有浓厚的广东地方色彩,体现了强烈的艺术创造力,无不传达着广东籍人士的理想与愿望,表达着人们对于文化及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戏楼
戏楼是该馆的主要建筑,它利用四合院的天井围城闭合空间,南北向用两根21米长的平行枋,东西向用19米长的额枋,形成大跨度空间。戏台台面七十多平方米。最多可容纳六,七百人,楼上是包间,楼下是散座,戏台正上方藻井重约10吨,外方内圆,斗拱接榫,螺旋向上,据说这种构造可以把声音传到戏园的各个角落。馆内还收藏千余件戏剧相关的文物,其中包括众多京剧名伶的演出服装和书画作品等。
戏楼舞台深10米,宽11米,顶部是用细木构件榫接而成的螺旋是藻井,它外方内圆,涂金漆绿,金碧辉煌,是由数以千计的异型斗拱堆砌接榫,似螺旋花纹向上堆叠组合,形成一个直径足有六米的穹顶,由于其纹路酷似菠萝外形,因此,俗称“菠萝藻井”。它能够把舞台内演员演唱的声音充分吸收至穹形顶内,经异型斗拱的折射,削弱噪音,再将声音清晰地传送到戏楼的每个角落,使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听到演员原汁原味的演唱。舞台两侧台口不设角柱,可使舞台三面接触观众,视野更加开阔。设计者采用的是悬臂吊挂式结构。在舞台顶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根斜向的钢拉杆,与戏楼顶部的主梁相联,而斜向钢拉杆又被巧妙地隐藏在拱形镂空花罩后面。同时,舞台顶部有数根纵向钢拉杆和复杂的榫架结构与主梁相连,却被雕刻精美的悬空式垂花门楼所遮盖,从而完成了重量的层层分解。由此可见,设计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和巧夺天工。
走进戏楼,首先看到的是木雕,看得最多的仍是木雕,而且件件都是精品,件件都透射出南方雕刻技艺的灵美之气,件件都蕴含着人世间的美好愿望和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舞台正面两根垂莲柱之间的华板上雕有五层精美的图案:
第一层为:“龙凤祥于云间”
第二层为:“狮子滚绣球”
第三层为:“渔、樵、耕、读、商”五个阶层的人物,即渔夫、樵夫、农民、学者和商人。在排列次序上,设计者颇费脑筋,为了推崇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于是把“商人”雕刻于华板的正中间,左右两侧分别再以“渔、樵、耕、读、商”的顺序重复排列。
天津广东会馆
第四层为:“冰凌花”图案,在许多古建筑中都雕刻有冰凌花的图案,并配以梅花作为点缀和装饰,但此处的冰凌花图案中却看不到梅花的踪影,这是因为商人最忌讳“没有”的“没”字,而“梅花”的“梅”与其同音,因此在冰凌花图案中取消了梅花,只保留了“梅花香自苦寒来”之寓意。意思是讲无论哪个阶层的人物都要历经磨砺和人生锤炼,才能获得荣华富贵。这正是将第五层的富贵牡丹图案高高地雕刻于戏楼顶部额枋上的真正内涵。位于舞台天幕正中的是彩色镂空木雕——“天官赐福图”,则道出了另外一种寓意。据说:道教中有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是道教信奉的三官之首,它主宰着人世间的幸福。道教文化崇尚天人和谐,这也正体现了中国人在民俗崇拜中能容纳各种宗教,不单纯信奉教条的一种文化传统,这些都在广东会馆戏楼的建筑文化中有充分的体现。
彩色镂空木雕的正中即为身着红袍的天官,天官脚踏祥云,寓意为“平步青云”;手指一轮红日,即为“指日高升”,在天官身前跪着一位身着绿袄红裤的仙童,仙童手托花瓶,瓶插三戟,预示着您“平升三级”;环绕天官身后有枝繁叶茂的梧桐树,顽皮的灵猴,翻飞的蜜蜂,角落中还有向日葵,借其谐音为“向日封(蜂)侯”,又叫“早日封(蜂)侯”。如果您说:我不求升官,不图发财,那么请看圆心外的四角,雕刻的却是口衔桃枝的蝙蝠,从中国民俗来讲,蝙蝠象征着福,桃枝象征着寿,分置四角,代表四方,预祝您“福寿四方来”,一连串的吉祥话送给大家,所以说这是一块充满祈福纳祥美好寓意的极品木雕。
民国元年(1912年),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曾经两次来到这里并发表著名演讲:“尤望吾四万万同胞共同致力,使我中华民国数年后在地球上成一头等强国,且欧美有数百万人民之强国,我中国四万万同胞同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
民国八年(1919年),邓颖超与所在的天津爱国女界同志会为募捐难民在此演出话剧。
民国十四年(1925年),共产党人安幸生以天津广东会馆为会址组建天津总工会。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中国京剧发展简史》《中国戏曲艺术人物造型》三个展览和《拜师堂》《中国古典剧场》两个陈列在广东会馆(戏剧博物馆)长年展出,现藏有全国各地戏剧名家文物、资料等1000余件。
天津广东会馆拥有全国首座“戏剧音像资料文库”,藏有全国戏剧剧种90余个,录象资料6000余盘(套)为社会提供普及戏剧知识、查询戏剧音像资料、欣赏戏曲演出等服务。广东会馆和戏剧博物馆优势互补、交相辉映,将历史文物建筑和中华民族瑰宝——戏剧文化融为一体,多角度地呈现给观众。
天津广东会馆
天津广东会馆是一座文化艺术的殿堂。邓颖超同志在此募捐义演,剧中女扮男装演出话剧《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天津广东会馆古色古香的氛围和独特魅力吸引众多影视剧导演的目光,慕名到此拍摄,包括影视剧《金粉世家》《蓝色妖姬》《走向共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玉碎》《夜深沉》等。天津广东会馆
天津广东会馆是天津市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式会馆建筑之一。在天津广东会馆建成的第二年, 上海戏剧界开始受西方新式剧场的影响, 建成中国第一个镜框式新戏曲剧场, 从此旧式戏园逐渐被淘汰。广东会馆的戏楼成为中国古典剧场的最后遗迹 。
天津广东会馆建筑装饰工艺中,可见多处龙凤图形,甚至只有皇家建筑和庙宇建筑中才能拥有的正脊龙吻图案以及正龙戏火珠砖雕,这些昔日皇家独享的东西,在这里都堂而皇之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天津广东会馆的建筑设计,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和装饰上,均有着重大的突破。
1986年天津广东会馆改建成为中国第一家戏剧博物馆。 由邓颖超同志题写馆名,曹禺同志担任名誉馆长。
天津广东会馆
2017年12月2日,天津广东会馆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地理位置
天津广东会馆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城厢中路1号
天津广东会馆
交通信息
自驾
从天津站出发,自驾前往天津广东会馆,路程4.7千米,大约用时13分钟。
从天津南站出发,自驾前往天津广东会馆,路程19.7千米,大约用时36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