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洋大学堂旧址 编辑
北洋大学堂旧址,位于天津市红桥区光荣道2号河北工业大学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是天津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
北洋大学堂旧址占地面积5590平方米,现存南楼、北楼及团城三座建筑。北洋大学堂旧址是中国近代大学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点,对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2013年1月5日,北洋大学堂旧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天津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北洋大学堂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29日,北洋大学旧址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
中文名:北洋大学堂旧址
地理位置:天津市红桥区光荣道2号河北工业大学内
所处时代:清朝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1624-5-017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津,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被德军占为兵营,被迫停办。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迁至西沽武库重建,并改称为北洋大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大学堂改称为北洋大学校。
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大学校奉令改称为国立北洋大学。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立北洋大学改称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改称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民国十九年(1930年)左右,国立北洋工学院团城始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南楼始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北楼始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遵教育部令国立北洋工学院西迁。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立北洋大学在西沽原址复校。
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更名为天津大学。
1952年,北洋大学堂旧址被辟为河北工学院。
1995年,河北工学院改为河北工业大学 。
南楼 | 南楼 南楼坐南朝北,与北楼相对而立,占地面积为2336平方米,建筑面积4902.45平方米,砖混结构三层楼房,建筑布局对称,红砖墙面。现为河北工业大学校史馆,门上悬挂“北洋工学院”牌匾。建筑东侧设有应急出口和消防逃生梯,各层为狭长楼道 。 |
北楼 | 北楼 北楼坐北朝南,与南楼相对而立,占地面积为2315平方米,建筑面积4805.11平方米,砖混结构三层楼房,建筑布局对称,红砖墙面。现为河北工业大学第五教学楼,门上悬挂“北大楼”牌匾,字迹已剥落。建筑顶部有修整痕迹,门口设有两根残缺的灯杆,建筑入口处设有六角形门厅,楼道向两侧延伸 。 |
团城 | 团城 团城位于北楼东侧,占地面积939.4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平房,通长30.7米,通宽30.6米,依运河走势修建东西两排房屋,并以城墙相连,围合成一个封闭的庭院空间。建筑青瓦坡顶,青砖墙面,外墙上装饰有雉堞,房间内设有壁炉,曾为北洋大学办公地。桥梁专家茅以升曾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任北洋大学校长时在此居住、办公 。 |
北洋大学为中国近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奠基的专家学者,他们多为国家社会所倚重,对采矿、冶金、土木、水利、机械工程、铁路交通、财政金融、政法、外交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经济学家马寅初、数学家秦汾、矿冶学家王宠佑、国际法院大法官徐谟、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桥梁专家茅以升、现代诗人徐志摩等都是北洋大学的学生。从香港考入的学员王宠惠为“钦字第壹号”文凭获得者,这是北洋大学堂颁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专业是法律 。
2013年3月5日,北洋大学堂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6年9月29日,北洋大学旧址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
地理位置
北洋大学堂旧址位于天津市红桥区光荣道2号河北工业大学内 。
北洋大学堂旧址
交通路线
公交
天津市内乘坐324、733、879、906路公交车,在北洋桥站下车前往。
驾车
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政府距离北洋大学堂旧址约4.2千米,驾车约13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天津西站主楼
上一篇 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