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 编辑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内。 上海交通大学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创立的南洋公学,其徐汇校区是中国唯一建于19世纪、一所大学横跨三个世纪使用至今的大学校园。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共计16处建(构)筑物,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建成的中院到1954年的新上院,其间还有新中院、图书馆、北四楼、盛宅、体育馆、执信西斋、工程馆、总办公厅、校门、科学馆、文治堂、新建楼、五卅纪念柱,以及史霄要、穆汉祥烈士墓。
2019年10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
地理位置:上海市徐汇区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内
所处时代:1896年
保护级别: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565-5-049
2019年12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揭牌。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
历经120多年,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仍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共计16处建(构)筑物,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建成的中院到1954年的新上院,其间还有新中院、图书馆、北四楼、盛宅、体育馆、执信西斋、工程馆、总办公厅、校门、科学馆、文治堂、新建楼、五卅纪念柱,以及史霄要、穆汉祥烈士墓。交大早期建筑在营造、设计等方面的重要成就和价值,集合了邬达克、庄俊、范文照、杨锡镠 等近现代建筑大师的作品,能够在一座校园内集中起这些经典作品,并不多见。校门
交通大学老校门建校初期原校门为牌坊式。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乙卯级(即1915级)校友不忘母校培养之情,发起重建校门,以志纪念。承吴培初先生助银五千元,其余不足款由该级校友募捐,学校亦适当赞助,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改建成仿古宫殿式建筑。1985年照原样进行过大修。
校门桥
校门桥位于校园东部大门外,建校初期为木结构桥,民国二十五年(1926年)校庆30年之际,丁卯级(即1927级)同学捐资建造钢筋水泥桥,由校友杨锡锷设计监造,当年10月落成。校长凌鸿勋曾立铜牌以志纪念。校门桥外马路原名海格路,现名华山路。
老图书馆
交通大学老图书馆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系由1916级毕业班同学发起社会各届及师生共同捐资建造,建筑面积达2687平方米。因荣氏兄弟捐资最多,曾建荣熙泰铜像于馆之东部,惜被毁。1934年又由前校长唐文治、叶恭绰、凌鸿勋、孙科、蔡元培等及各校友发起募集资金,在东部增建550平方米的书库一座,最高藏书量可达20万册。建国后因师生人数倍增,不敷使用,1985年由包玉刚先生捐资另建包兆龙图书馆,落成后本楼则改作档案馆等单位办公用。1995年照原状大修后,被定为“校史校友楼”,楼内设校史博物馆、林同炎展室、档案馆、校友接待室及校友活动室。
中院
中院在校园东北部,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由第一任校长何嗣焜主持建造,是上海交大最早的一幢建筑物,亦为南洋公学时期的主要建筑物。最初是供办公及师范班、中学部用的,为三层楼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950平方米。1963年曾进行大修并略加改造。现二、三层为教学用房,底层为办公室。
新上院
新上院原址楼名上院,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三层山字形楼房,顶层有钟楼,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中国第一个商务班即诞生于此。底层中部原有一个可容500人的礼堂,清宣统三年(1911年)12月底孙中山在赴南京就任前夕莅临本校,就在这里向师生发表过重要讲演。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将此礼堂命名为文治堂。1947~1949年间爱国学生在此楼内组织过多次活动,进行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斗争。1954年学校因原上院建筑逾龄过久,屋架墙壁倾斜,决定拆除重建。重建后为四层楼房,总面积增至9746平方米,并更名为新上院。现为学校的主要教学楼之一,正面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后部有多间阶梯形大教室和一间大型活动室。
总办公厅
总办公厅在校园中部,原名容闳堂,为纪念中国早期留美爱国学者容闳而命此名。由庄俊设计 。建于1933年3月,是学校主要的办公楼。三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2165平方米。黎照寰校长曾亲自主持了该楼的落成典礼。现门额“总办公厅”出自胡汉民之手笔。
新中院
新中院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校园东北角,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原为男学生宿舍,建国后改作院、系办公之用。
体育馆
体育馆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学校教授、著名建筑师过养默设计。 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为2957平方米。底层有小型游泳池、浴室、办公室及乒乓室;二楼有室内篮球场,南部有戏台可供演出及集会用;三层为室内跑道,亦可作观赏球赛的看台。1948年6月26日晚在此召开过上海各界公断会,陈叔通、马寅初、许广平、史良张志让等知名人士曾出席会议,会上控诉了反动当局的违法言行。
工程馆
工程馆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系由张元济、王清穆、唐文治、蔡元培、陆梦熊等老校长会同部分老校友发起募集资金建造,其设计出自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之手,钢筋水泥结构,口字形,原为二层教学楼,面积11007平方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纪念老校长叶恭绰对学校建设的功绩,一度改名为恭绰馆,建国后又恢复原名。1960年加层改造成现状,总面积达到12898平方米。现为机械系办公室及若干公用教室,底层有机槭系及动力机械工程系的部分实验室。
科学馆
科学馆建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纪念前校长孙科对学校建设的功绩,曾命名为哲生馆,建国后改为现名。三层楼实验室用房,建筑总面积2162平方米。现为“理化中心”和有关各系的实验室所用。
第一宿舍
第一宿舍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原名“执信西斋”以纪念朱执信。初用作学生宿舍,有房屋187间,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门前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1930级校友发起建筑的“饮水思源”纪念碑,它已成为学校的代表标志。穆汉祥烈士牺牲前就住在该宿舍148室。淞沪抗战期间由宋庆龄、何香凝等主持创立的国民伤兵医院曾借用此楼作为院址。现为校系部分单位共用的办公场所。
大礼堂
大礼堂原名新文治堂,为纪念前校长唐文治之功绩而命名。民国三十年(1946年)交通大学同学会推选赵曾珏学长组织筹委会。在校友中募集资金施工,承包的大元建筑公司主管人、建筑师亦均为校友。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12日奠基,1949年落成,1950年4月8日校庆,由茅以升、赵祖康、顾毓琮、王之卓等校友代表同学会移赠母校。礼堂建筑面积2913平方米,原设座位1800多个,1979年改建,现有座位1590多个。
铁木工厂旧址
铁木工厂旧址系一平房,俗称“玻璃房子”,位于工程馆东面,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原为铁木工厂,孙科前校长曾为其题字。建筑面积共956平方米,建国初期为材料力学实验室,现为机器人研究所和S.M.C.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如同一个展现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变迁的博物馆,从起初安妮女王风格的中院和老上院,到折衷风格的新中院和巴洛克风格的图书馆,再到装饰艺术风格的工程馆和学院派风格的体育馆和总办公厅,以及校门的民族主义风格,大礼堂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新上院的社会主义民族风....一直都跟随着时代的潮流。交大早期建筑中很多都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建造材料和技术手段,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造的体育馆使用了跨度大于20米的钢桁架,室内还配有用锅炉调节水温的游泳池;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成的执信西斋安装了抽水马桶,是当时国内条件最好的学生宿舍。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
上海交大早期建筑具有如下价值与独特性:历史悠久,是近代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两所大学之一;校址从未改变,是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国内唯一一所跨越三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办学地不变的高校;具有独特的、中西结合的校园布局与建筑;集中展示了邬达克等近现代建筑大师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先进的建筑思想;很多建筑都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造材料和技术手段,表现了在技术上的勇于尝试;交大早期建筑的一大独特性来自交大校友对母校的热情和帮助,有一些建筑是由校友捐助建成的,如图书馆、校门、工程馆等,也有些是由交大校友主持修建的,如体育馆和文治堂;承载国家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这里已成为上海市革命先烈缅怀基地,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前来瞻仰,这是其他高校所少见的。地址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位于上海市徐汇区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内。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交通
乘坐上海地铁10号线、上海公交946路可前往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