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银行大楼 编辑
中国银行大楼占地面积5075平方米,建筑面积32548平方米,平面长方形,钢框架结构,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即东面主楼为17层(包括地下室2层);后部中间8层,两面各为6层、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早期现代建筑风格。外墙为平整的花岗石贴面,立面以垂直线为主,方形窗洞上下排列整齐,中间凸出部分,两侧饰以镂空寿字图案。顶部为四方攒尖式,中为结顶,覆以暗绿色琉璃瓦,坡度平缓。
中文名:中国银行大楼
占地面积:5075 m²
建筑面积:32548 m²
顶部形状:四方攒尖式
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是国民党执政时期四大官办银行之一,其前身是清朝户部所办的户部银行,资金400万两银子,原定半数招商民入股,但应募者寥寥,户部便拨款50万两。银行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业,上海分行则于10月31日成立。行址在汉口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户部银行改组为大清银行。辛亥革命时,这家银行也随大清王朝一起寿终正寝。民国元年(1912年)改组建立中国银行。北洋政府时期,它一直是国家银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设立了中央银行,中国银行改为主要从事国际汇兑业务的银行。
一战之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对德宣战,总会被没收。一战结束后中国银行以63万银元向政府购下。经局部整修,1923年2月,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从汉口路迁入该处办公营业,从此中国银行在外国银行云集的外滩有了一席之地。1928年总管理处从北京南迁上海,也在该处办公,这一年,国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银行,并公布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个条例。明令以中国银行为中国特许之国际汇兑银行,交通银行为政府特许之发展全国实业银行。1934年,中国银行的总数已达到157个,员工2528人,存款5.47亿元,贷款4.12亿元,这个数字就当时来说,足以占当时的三大银行——中国、中央、交通银行存放款总数的一半。其发钞量为2亿元,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黄浦滩仁记路22号的房屋很快不敷使用,所以中国银行又在1930年买进仁记路和圆明园路得地皮,上海分行还从1930年起,开始在每年盈余项下提取50万元作为建造行屋的基金。
重新建造
1934年4月行董事会决定建造新大楼,以供总处与上海分行办公与营业用,预算基建费600万元。并专门成立了大楼管理处理事会,负责大楼的建造事项,总处国外部经理兼上海分行经理贝祖伟理事长。(有趣的是,时隔半个世纪之后,贝祖之子、著名华人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又成为香港中国银行大楼的设计者。)
大楼建筑图样由上海名建筑公司巴马旦拿及总处建筑课长陆谦受共同拟定。大楼由华商陶馥记以工期18个月、造价181.3万元中标承建。地基打桩做的十分道地,南北两翼打下的钢筋混凝土桩深50米,中部深30米。刚完成地基部分时,隔壁沙逊大厦的业主维克多沙逊得知要建34层大楼,便出来干涉,提出高度不得超过沙逊大厦的金字塔行尖顶。他仗着自己是公共租界中的高额纳税人,租借里要许多事业要他资助,便以势压人,于是工部局工程处拒发建造34层楼的执照,说不出理由,便一会说是陶馥记技术力量不够,又说离邻屋距离太近。造34层高楼虽是宋子文等人的主张,但碰到外国人,又在租借里,最后也只得屈服,修改图纸,将楼层降低至17层,顶部比沙逊大楼还低0.3米。
在此期间,1935年,国民政府改组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商贾占了80%强的中国银行,成为权势集团攫取的对象,中国银行被迫追加官股1500万元,总资本增加到4000万元,官商各半,中国银行的控制权从此落入政府手中,宋子文出任中国董事长。1936年10月10日宋子文主持了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的奠基典礼,1937年大楼结构大致完成。正当工程即将完工之时,抗日战争爆发,扫尾工程延搁,1941年成为汪伪储备银行的营业场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几经交涉,直到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才迁入办公,此时离建造大楼时间已经过了十年。
抗战胜利后,中国银行接收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和被王伪改组的中国银行,解放后收归国有。1979年后,这座大楼里迁入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以及中国茶叶、畜牧、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等,成为上海金融业的一个集中点。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