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帽儿山墓地 编辑
帽儿山墓地,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原郊区)江南乡裕民村,墓地总的面积约为15平方千米。墓葬自北向南分为龙潭山、西山、帽儿山、南山四个墓区。
帽儿山墓地墓葬形式以土坑木棺墓和土坑木椁墓最多,随葬品中,玉、石珠饰等装饰品约计半数,还有铁器、金银器和绢、帛一类丝织品。帽儿山主要墓葬结构及出土器物与夫馀人埋葬习俗和常用器物相吻合,这为研究吉林地区汉代夫馀人生产、生活提供了大批珍贵的实物资料。
1996年11月20日,帽儿山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帽儿山墓群
地理位置: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原郊区)江南乡裕民村
所处时代:汉
占地面积:15 km²
保护级别: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4-0062-2-00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80年至1995年,有计划地在此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和较全面的钻探,出士大量汉代遗物,从而进一步确定了这类遗存为汉“夫余文化”。
1980年,发掘了榆树老河深遗址以后,因其两地出土文物较相近,帽儿山墓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同年,吉林市博物馆为配合吉林市送配电工程公司在帽儿山的工程基址建设,抢救性挖掘了三座墓葬。
1989年~199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文物管理处的配合下,对帽儿山墓地范围进行了勘探和部分挖掘,取得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帽儿山墓群
帽儿山墓地总的面积约为15平方千米。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墓葬。墓葬主要分布在山梁、岗地和山坡上,也有少数分布在坡下台地的高阜处。自北向南分为龙潭山、西山、帽儿山、南山四个墓区。
从已发掘过的墓葬看,可以知道墓葬形制有土坑墓、土坑木椁墓、土坑火葬墓、土坑积石墓、土坑石圹墓等六种。其中以土坑木椁墓数量最多,应该是当时人们的主要埋葬形式。
土坑木椁墓的形制,木椁基本完整,结构清楚。从墓葬规模看,既有5米x5米、5米x6米的大型墓,也有仅能容身的小墓。
帽儿山出土的丝织品
帽儿山墓地随葬品既有出土金银器、青铜器、丝织品的厚葬,也有仅随葬一、二件武器或生产工具甚至没有随葬品的。由于多数墓葬有过扰动,或是被盗掘过,考古发掘过的187座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仅有一千余件。但这些足以说明帽儿山墓地的重要价值。从出土的随葬品看,陶器有:盆、罐、壶、豆(多在填土中发现)、纺轮等,多为夹粗砂褐陶和泥制灰陶与褐陶;铁器有镢、锸、铧、环首刀、削刀、剪、斧、锥、矛、剑、镞、甲片、马衔、马镳等;
铜器有鍑、锸、镳、辖、镜、权仗、腕饰、泡饰等;
金银器有金牌饰、金管饰、金片饰、金蝶饰、金泡饰、鎏金马镫、银指环、耳饰等;
漆器有盘、盒、耳杯等;
木器有勺、桦树皮碗等;
玉石器有玛瑙珠、玛瑙管、料珠等;
此外,还有绢帛类丝织品的残片,以及新莽“货泉”铜币等。
在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车马具中,有很多带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如铁器中的铁镢、锸、铧、斧等;马具中的马衔、马镳、鎏金马镫等;还有生活用具中的铁剪、铜镜、漆器耳杯、盘等。有的是仿造中原的汉代器物,有的就是汉代中原人民的产品。说明了当时这里的人们与中原汉王朝关系的密切。
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时代和民族特征的器物。
名称由来
帽儿山位于吉林市丰满区(原郊区)江南乡裕民村,因形似草帽而得名。
帽儿山墓地的发现,证实吉林地区早在2000多年前就是古人类的密集区。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秽貊族内的貊部落,由嫩江下游南迁至东团山下,与当地同为岁貊族的岁部落结成新的民族体系一夫余族,并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在东团山东南的平原地带建都“南城子”,国号夫余,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延续700余年。夫余国一度称雄于东北腹地,并于中原王朝长期保持友好往来和臣属关系,其经济发展既受中原影响又有自己的特点。
帽儿山墓地的发掘为吉林市是夫余国都城所在地提供了大量有力的实物证据,对研究东北地区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兴衰发展,夫余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乃至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以及与汉魏时期中原文化的交往及吉林省历史沿革,都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地理位置
帽儿山墓地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原郊区)江南乡裕民村。
帽儿山墓地
交通信息
自驾:吉林市出发经松江中路——滨江东路即可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