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什哈达摩崖 编辑

吉林省吉林市境内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什哈达摩崖阿什哈达摩崖

阿什哈达摩崖,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阿什村,是辽东都指挥使司骠骑将军刘清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明宣德九年(1432年)两次镌刻的石碑。

阿什哈达摩崖第一处石刻一大摩崖刻石,碑高1.35米,宽0.73米。刻字3行,阴刻楷书,正书,竖写,中间的字体较大,每个字约为12厘米,左右字较小,约为6厘米。第一碑只有姓,未见名,且从落款看出。第二处石刻一小摩崖刻石,距大摩崖30米。此石刻在黄褐色的摩崖壁上有一条上圆下方的碑形线,中间高122厘米,两侧略低,碑高约108厘米,宽62厘米,刻线内有7行文字,阴刻楷书,字体大小不一。

2006年5月25日,阿什哈达摩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阿什哈达摩崖

地理位置: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阿什村

所处时代: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0820-4-1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阿什哈达摩崖是辽东都指挥使司骠骑将军刘清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明宣德九年(1432年)两次镌刻的石碑,镌刻内容记载了他3次率兵在此造船的历史。

至2013年,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已近600年的历史。

文物特征

编辑

阿什哈达摩崖为明代两摩崖文字碑,第一处石刻一大摩崖刻石,在绝壁中部较突出的长方形青灰色花岗石之上,碑高1.35米,宽0.73米。此石刻虽历经风雨,但因碑石质较好,字大且深,石刻上字迹大多清晰可辨,刻字3行,阴刻楷书,正书,竖写,中间的字体较大,每个字约为12厘米,左右字较小,约为6厘米。碑刻原文内容:甲辰丁卯癸丑重团,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大明永乐拾玖年岁次辛丑正月吉口口口记,从原文内容看,第一碑只有姓,未见名,且从落款看出,第一碑是为纪念首次兴,役造船的呈命刻石。第二处石刻一小摩崖刻石,距大摩崖30米。此石刻在黄褐色的摩崖壁上有一条上圆下方的碑形线,中间高122厘米,两侧略低,碑高约108厘米,宽62厘米,刻线内有7行文字,阴刻楷书,字体大小不一,每字约4~5平方厘米。由于久经风雨剥蚀,花岗岩面风化较重,字迹多模糊不清,经认真仔细辨认,碑文为: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指挥使刘清,永乐十八年领军至,洪熙元年领军至此,宣德七年领军到此,本处设立龙王庙宇永乐十八年创立,宣德七年重建,宣德七年二月卅日口口,从碑文内容看,第二碑铭文具体指明了“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而且在“骠骑将军”之前冠上“钦委造船总兵官”职衔。考刘清其人和他在松花江领兵造船之事,《明史巫凯传)有记载。

文物遗存

编辑

阿什哈达摩崖两处刻石的阙文,第一处刻石的右起第一行阙文释读为“庙立”二字。题款的“月”字后为“日甲兵李任记”六字。第二处刻石题款卅日应为廿日,下文残字似为“庚申朔己酉立”字样。

历史文化

编辑

摩崖记载刘清领军在松花江造船先后3次。第1次是永乐十八年(1420年),第2次是洪熙元年(1425年),第3次是宣德七年(1432年),但每次并不只是一个年头,有的一次四五年。第二处刻石所刻的三个纪年,只是“领军至此”兴役的年份,而不是罢役的时间。第处刻石落款“永乐拾玖年岁次辛丑正月”,是为纪念首次兴役造船的呈命刻石。据《明实录》和永宁寺碑文载,钦差内官亦失哈等,曾先后10次巡视远在黑龙江入海口的奴尔干,对奴尔干的兵民进行“宣谕抚慰”。而第4或第5次到奴尔干的时间,当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第6次是在洪熙元年(1425年),第10次是在宣德七年(1432年)。这三次巡视的年代,与明廷令辽东都指挥使刘清领军在松花江造船运粮的3个年代相同。刘清在阿什哈达一带督军造船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给奴尔干都司提供运送官兵、粮食、贡物和赏赉的船只。为加强对摩崖的保护,1983年由吉林省文化厅拨款,吉林市博物馆监修,在第一处修建一阁,第二处修建一亭。

文物价值

编辑
阿什哈达摩崖是吉林省内已发现的唯一明代石刻,它是研究明朝在吉林驻防造船、明代经略东北和明代东北疆域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历史遗迹。

保护措施

编辑
2006年5月25日,阿什哈达摩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址

阿什哈达摩崖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阿什村。

阿什哈达摩崖石刻

交通

乘坐吉林公交33路可前往阿什哈达摩崖。

下一篇 寿山仙人洞遗址

上一篇 吉林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