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 编辑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别名封冻碑、风动碑,坐落于河北省正定县城解放街西侧通高约6米、宽2.5米、厚0.48米,碑身保存完整,近三分之一的字迹剥落,碑首为半圆形,立于唐永泰二年(766年)七月一日。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上刻六龙相交,正面笏板形的碑额上书“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12个阴刻篆字,下边的碑身正面阴刻楷书29行,满行55字,共1398字,现存1007字,保存了有关唐代河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资料。
2001年6月25日,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
地理位置: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解放街西侧
所处时代:唐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别名:封冻碑、风动碑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5-444-4-2
据清光绪元年(1875年)刊本《正定县志》载,唐永泰二年(766年)盛夏霖雨,沱为患,城以日圯。值此危机之时,李宝臣拓建恒州(今正定县城),修筑堤防。对此,王佑撰文,王士则书并篆额,为李树碑立传,歌功颂德。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上刻六龙相交,正面笏板形的碑额上书“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12个阴刻篆字,下边的碑身正面阴刻楷书29行,满行55字,共1398字,现存1007字。据《金石萃编》《常山贞石志》《八琼室金石补正》等可查补340字,尚缺51字。碑背面主要是立碑人姓名,分上中下三截共刻有83个,但部分人员姓名有缺损;题名人的身份包括监军使、李宝臣的亲属、成德军部分将军幕僚;题名内容包括姓名及官爵。
相关人物
李宝臣
民间传说虽无实证,但却由此可知,李宝臣当时的安民政策深入人心。在历史上,李宝臣在安史之乱中先叛唐、后降唐的将领,是开创藩镇割据的首批代表性人物之一,也使得河北中南部在其后的一百五十多年里陷入割据状态。
《旧唐书》中记述,李宝臣为范阳城旁奚族人,是范阳将领张锁高的义子,叫张忠志。他从小就擅骑射,被安禄山选为射生官(善骑射的军人)。安禄山反叛时,张忠志悄悄逃回范阳,跟了叛军。安禄山收其为义子,改姓安。安禄山起兵时,张忠志(此时叫安忠志)率领骁骑八千人入太原,劫持太原尹杨光 ,出太原时“万兵追之不敢近”。安禄山让他率精兵扼守井陉路,驻军土门,对他信任有加。安禄山儿子安庆绪任命他为“恒州刺史”,恒州治所即今正定。安史之乱战局几起几伏……张忠志两叛两降,三易其姓,最终归顺大唐,被赐姓名李宝臣,其部队命名为“成德军”。如今正定县城有街道名为“成德街”。刻在风动碑上的文章是降唐之后李宝臣与朝廷关系的明证。
碑名传说
有些民间研究者推断,风动碑可能因风动书院而得名。1985年,常山影剧院修下水道时,曾于碑东南角发现一块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始建风动书院记》。经考证清代正定《县志》与《府志》,实为风动书院因风动碑而得名。还有人说,碑名应该是“封冻碑”三字更为可信。也有可能是当时的人们趁着冬天滹沱河水封冻了,从冰面上一路拖过来巨石,故而得名“封冻”,是为纪念之意。
安史之乱后,李宝臣割据一方,采取“封征不赋”的政策,使当地百姓免于苛税之苦,百姓们希望苛税永远“封冻”,故称此碑“封冻碑”。
2001年6月25日,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坐落于河北省正定县城解放街西侧。
交通信息
从正定汽车站步行20米到正定汽车站站台乘坐139路公交车至正定交警队下车,步行190米到正定交警队站台乘坐正微5路至樊家庄下车,步行300米至解放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