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陉古驿道 编辑
井陉古驿道,又称秦皇古驿道,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境内,是“太行八陉”自南向北的第五陉。
井陉古驿道地处交通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冀晋陕三省物资交流的集散地,邮驿遗迹资源丰富。井陉古驿道是一段保存较好的古驿道,长约2千米,宽约5~10米,其中有一段近千米的石质道路被保存下来。井陉古驿道中间有一座关城式建筑群,占地约1000平方米,当地人称作东天门,由东、西两座城门构成,像两把铁锁牢牢地扼守住驿道关隘。当地人称为东阁、西阁。东天门北约400米,有一座由白石砌筑的石屋,是国内现存最早的驿站建筑之一。井陉古驿道驿站石屋内部设展厅,存放着“将军火票”“排单”等文物。井陉古驿道,是一段保存较好的古驿道,在秦代驰道路线基础上不断修筑完善而成,是“车同轨”的重要历史见证。井陉古驿道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交通、军事、邮政都有重要的价值。
2006年5月,井陉古驿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井陉古驿道
地理位置: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境内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330-3-3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二十七年(前220年)治驰道”。在原六国车马道的基础上,先后开辟了从京都咸阳通往各地的道路即驰道。在驿道开设驿站或驿铺,负责驿路维修,供应骡马,为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换马和途中歇宿。井陉驿道是当时关中通往燕赵、中山以及辽东的邮驿干道。
汉初,置井陉县后,县治所在天户,为方便交通,井陉驿道由南改北,即由今鹿泉市白鹿泉西行,经井陉平望、威州,渡绵河后,经青石岭、赵村铺,过天户城,南经横涧、凤凰岭、石桥头、天长镇、板桥、长生口、龙窝、核桃园、旧关一线直通山西。自西汉至明万历时基本沿用此线。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井陉知县罗懋汤鉴于此线由鹿泉到井陉县城较秦古驿道远20里,从此,井陉驿道又由北线改为南线。即由鹿泉郄庄入境,经井陉亮子岭、下安、上安、东天门、微水、横口、张村、西河、天长故城,而后板桥、长生口、龙窝、核桃园、旧关入山西界。此线一直使用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石太铁路开通以后以及大清邮政开办以前。
驿站石屋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
1991年,井陉古驿道对外开放。
井陉古驿道入口
井陉古驿道是“太行八陉”自南向北的第五陉,“陉”是物资运输、客商往来的重要通道。井陉因地形而得名,“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因而谓之井陉。井陉县隶属河北省石家庄市,地处交通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冀晋陕三省物资交流的集散地,邮驿遗迹资源丰富。井陉古驿道,又称秦皇古驿道,是一段保存较好的古驿道。古驿道位于井陉县城东的山岭沟谷之中,长约2千米,宽约5~10米,其中有一段近千米的石质道路被保存下来。东城门(门洞、车辙)
井陉古驿道中间有一座关城式建筑群,占地约1000平方米,当地人称作东天门,由东、西两座城门构成,像两把铁锁牢牢地扼守住驿道关隘。当地人称为东阁、西阁。东城门门洞是古驿道的最窄处,“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来往车辆经过此处,车轮反复碾压形成一道固定的车辙。久而久之,车辙越磨越深,当车辙深到抵磨车轴,车辆便无法通行,人们只好将路面向下凿平,历经千百年岁月,路面越凿越深。门洞内墙壁的凿痕,最深处已下凿了2米多。
东哥、西阁
东阁为主体建筑,由基、洞、阁三部分组成。为方便车辆通行,减缓驿路坡度,在白石岭低凹处凿岭石为基础,形成中间低,两边高的凹道,然后在两边基石上砌石券洞,洞顶建阁,东阁通高约8米,门洞高约3米,宽约3米。阁为硬山式建筑,面三进一,四面出廊,筒瓦敷顶。近年整修时,发现一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敷在阁脊上的布瓦,刻有“康熙十三年”(1656年)五个字,证明此阁属清代建筑,阁上悬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题的“东天门”三个字,应该是后来嵌上的。
驿站石屋
驿站石屋
东天门北约400米,有一座由白石砌筑的石屋,是国内现存最早的驿站建筑之一。石屋门额上镶嵌有石匾一方,刻书“立鄙守路”四字,出自《国语·周语》“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意思是在道路两旁栽植树木以标识道路和里程,在路旁建设房屋用于接待过往的信使与官吏。在石屋南侧有马厩,东侧有“兴利除弊”石碑,石碑是清光绪年间由附近乡绅联名所立,明示了在井陉驿道需要牲畜拉坡时的价码,号召附近村民抵制悍吏私拉民间牲畜扰民祸民。 石屋面阔三间,坐北朝南,屋顶横向连续三跨发券起拱,净高达3.6米,使得室内空间较大。门窗亦为拱形,使整个建筑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古驿道
古驿道
东天门城关东约米处起,一直向西延伸,直至五里铺村小石拱桥,共600多米,在东天门西阁以西约170米处,有一段保存完好的陡坡路面,长约70米,方石铺就,石块大小不一,但排列整齐,大者长1.35米,宽0.55米,小者长0.4米,宽0.3米,其石质除有少部分花岗岩外,大部分是石灰岩,这段路面较宽,最宽处约7米,在每隔15~23米的路面之间,砌一道30厘米厚的立石,这是供重车上坡时停歇和防止方石沿坡缓慢下滑而设的石路坎。另从“立鄙守路”石屋以西50米开始,向西延伸经过东天门的东阁至西阁,这段路长约250米,路面有的方石砌筑,也有露出地面的基岩作为路面,坡度较陡,因系劈山凿石开路,故道险路窄,最窄处只有约3米,此段路上有两处,在光滑的基岩上留有又长又深的车辙痕迹,特别是东天门关门洞内,辙痕长约18米,深达30厘米,因为基岩路面不能翻修,历代车轮辗轧,遂形成深深的辙痕。亮子岭
亮子岭
亮子岭位于井陉县东六十里下安村,亮子岭山顶为“陉山界地”,同时为东出井陉至获鹿的高点,也为驿路孔道,依照“康熙七年,谕各省将领,凡水陆孔道之旁,均设墩台、营房,驻宿兵丁,传报紧急军机,稽察匪类,护卫行人”(《清史稿》)的要求,在此设立了由五名守兵(初为马兵二人、步兵三人,后改为马兵三人、步兵二人)把守的亮子岭墩台,并建有营房。今存两座“没头的阁”,一座阁中面东所嵌石匾书有“陉山界地”四个字,面西写着“关帝阁”三字;另一座为“文昌阁”。两阁相距二百米左右,一西一东。
驿站(内部展厅)
井陉古驿道驿站石屋内部设展厅,存放着“将军火票”“排单”等文物。“将军火票”是清代官府及军政衙门传递紧急军情的专属凭证,“火”是急速如火之意,公文经“将军火票”护封可防止窥探,其保密作用和宋代封装公文的皮筒“递角”类似。“排单”则是公文传递过程中的时间、路线等信息的登记台账,确保了公文传递的可追溯管理。
清代光绪年间正定府学教授赵文濂曾作诗云:“箭括通天辟一门,去天尺五蹑云根。狼烽四起汹兵气,鸟道千寻凿石痕。”描绘了东天门的山势险峻、古驿道的历史悠久。
遗址碑
2006年5月,井陉古驿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理位置
井陉古驿道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境内。
秦皇古驿道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井陉古驿道,路程约10.1千米,用时约16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