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堰梯田 编辑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连片共1.2万余亩,景区面积38.78平方千米。
凤堰梯田始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咸丰、同治时期大规模建设。凤堰梯田由凤江梯田、东河梯田、堰坪梯田三大片区梯田组成。遗址构成主要包括古梯田、沟渠堰塘、古建宅院、村寨民居、石堡寨遗址、宗教设施、漩涡古镇以及与农事及地方文化融合的节庆、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凤堰梯田是秦巴山区已发现认定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是湖广移民开发陕南的“活标本”和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凤堰梯田的建造是移民垦荒、美洲作物引种和南北农耕技术融合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生计功能。
2019年10月,凤堰梯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凤堰梯田
地理位置: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
所处时代:清至今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762-6-012
2012年,文物部门完成了凤堰梯田的补充普查、考古发掘工作,落实了文物保护措施。修复完成梯田300亩,新启动修复古梯田400余亩,修复堰渠约15千米;完成了以吴家花屋、冯家堡子为代表的两处大体量古建筑保护修复工程,启动了太平寨、黄龙庙保护维修工程;修建生态修护、绿化可视坡面3000多亩。
凤堰梯田
凤堰梯田分布在汉江之北、凤凰山南麓,由凤江梯田、东河梯田、堰坪梯田三大片区梯田组成,面积约为1.2万多亩,海拔约500~600米,是中国首个以山水为背景、以梯田为展品、以民俗文化为内涵的天然展览馆。遗址构成主要包括古梯田、沟渠堰塘、古建宅院、村寨民居、石堡寨遗址、宗教设施、漩涡古镇以及与农事及地方文化融合的节庆、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梯田布局
凤堰梯田
凤堰梯田每块子梯田布局结构基本相似,由田埂、沟渠、堰塘及可供田间休息的田房配套设施组成。梯田级数均在300级左右,梯级层高0.3~1米不等,每级宽3~15米,最长处达600余米。种植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玉米为主,一年两熟。梯田周边保存有明清两代大量的碑石遗存和古遗址、古村落。凤堰梯田灌溉工程主要分布在漩涡镇黄龙村、堰坪村、茨沟村。梯田灌溉系统完备,依靠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4条溪水自流灌溉,水源丰富,水流长年不断。黄龙洞河、东河、冷水河等3条小河流是“万亩古梯田”区的主要水源,均属汉江支流。梯田位于汉江流域,北依凤凰山森林公园,南临汉江漩涡古镇,汉江干流流经此处,平面呈回旋状而得名漩涡,江水常年拍打岸壁,激起巨大水雾,祥云随空气频繁升降,形成局地小气候,灌溉水源以天然径流沟道水、库塘水、山泉水和局地降水,灌排系统完善,稻作梯田一直沿用。
梯田生态系统
凤堰梯田
凤堰梯田是集“水源林—村庄—梯田—汉江”为一体的立体循环稻作系统。汉江充足的水源,在山地地形的影响下蒸发形成云雾,云雾上升的过程遇到凤凰山的峰顶阻挡,形成大量降水。水源林下渗蓄水成为地表与地下径流,以山泉和溪流的形式,通过“田渠塘溪”体系逐级灌溉农田,给梯田农作物生产和村庄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水源,发挥水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梯田通常采取的是“水稻—油菜”或“水稻—冬小麦”的轮作制度,小田螺、小蟹、蚯蚓和各种微生物会充分利用稻田中的水源,在夏秋之际生长,它们及其排泄物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养料,同时也改善了土壤环境,有利于水稻品质的提高和产量的提升。油菜或小麦残留的腐叶、籽粒,又为小田螺、小蟹、蚯蚓和各种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们形成了一个互利共生的良性循环系统。
凤堰地区村落中作为村民日常活动、村与村交通互往的主街巷为4~6米;建筑与建筑间的宅间小路宽1~2米,供单户或是少数几户村民的日常生活;少数仅供单户使用的户间小路或是田间小路则不足1米。
民居建筑
凤堰梯田现存的建筑主要以传统建筑和现代民居为主,其中,传统建筑以民居宅院、堡寨和宗祠为主。民居建筑受到南方和北方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南北方建筑风格交融的融合性。
2019年10月,凤堰梯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
凤堰古梯田
交通信息
自驾:自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凤堰梯田,路程约37.2千米,用时约57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