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浚县辛村遗址 编辑
浚县辛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辛村及高村镇杨晋庄一带。辛村遗址横跨淇河两岸,面积近10平方千米,是周代重要诸侯国卫国疆域核心区,也是两千多年前西周时期豫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浚县辛村遗址,狭义上指的是鹤壁市淇滨区辛村村址占压区,是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卫国王陵所在地。2016年以后,经过数次发掘,发现铸铜作坊、制骨作坊、普通居民点、平民墓地、卫侯公墓区等遗迹。鹤壁辛村遗址是西周重要诸侯国卫国的都城遗址,是一处集各类建筑基址、墓葬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为一体,以多层级多族属为特征的复合型大型聚落。遗存分布状况和聚落结构,为揭示当时社会组织结构和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线索。
2019年10月,浚县辛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浚县辛村遗址
地理位置: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辛村及高村镇杨晋庄一带
所处时代:商周
占地面积:约 10 k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086-1-08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康侯簋
民国二十年(1931年),辛村村民劳作时,发现了一个侈口束颈、涂腹微鼓、高圈足加宽边的青铜器皿,器皿底部刻有24字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后周公东征、康叔封卫的历史。该器皿被专家认定为西周早期青铜器,名曰康侯簋。浚县辛村遗址被发现。辛村遗址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开始挖掘浚县辛村遗址,发掘出西周墓葬80余座,出土铜、陶、石器120箱。青铜器上的“卫”字铭文,专家首次确认该墓地性质为卫国墓葬。辛村遗址
201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鹤壁市文物工作队在辛村遗址东部、淇河北岸、新老区快速通道南侧的刘庄村西、福兴寺南铸铜作坊区东南约600米处,抢救性发掘了一批西周时期的墓葬。骨料
2015年,浚县辛村遗址范围内两处地点发生盗墓事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抢救性发掘。201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福兴寺南发现一处两周时期的铸铜作坊,分别于辛村东南及辛村天桥各发现一处制骨作坊,丰富了辛村遗址的内涵。
2020年,启动了对辛村遗址大规模考古勘探。2021年,首次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现并发掘了一组卫侯墓,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发掘的卫侯墓,进一步完善了卫侯世系。
2022年,浚县辛村遗址清理出一片周代居址,以地穴式房址为主,近三十座,房址附近多有圆形窖藏坑。
2022年4月,考古人员对紧邻卫侯墓地西周早期的一座灰坑(编号为H19)进行了考古发掘,收集到大量骨料、残破骨器等。发掘过程中,在H19附近还发现有数座制骨废料坑,废料数量十分庞大,据此发掘者判断该区域应有西周早期的大型骨器作坊存在,H19仅仅是骨器作坊倾倒垃圾的地点之一。
铸铜作坊鸟瞰
浚县辛村遗址,狭义上指的是鹤壁市淇滨区辛村村址占压区,是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卫国王陵所在地。2016年以后,经过数次发掘,发现铸铜作坊、制骨作坊、普通居民点、平民墓地、卫侯公墓区等遗迹。鹤壁辛村遗址是西周重要诸侯国卫国的都城遗址,是一处集各类建筑基址、墓葬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为一体,以多层级多族属为特征的复合型大型聚落。1932~1934年挖掘情况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前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与河南古迹会曾先后进行了四次发掘。清理发掘出西周时期墓葬82座,分为大、中、小型墓和车马坑四种。其中大型墓8座,大抵为公侯或均夫人墓;中型墓6座大抵为公侯或侍从墓;小型陪墓54座。车马坑14座,有车有马的2座,有马而无车的12座。辛村大型墓多在村舍之下,中小型墓葬大部分分布在村东一带,均为从东向西依次排列。车马坑在大墓附近。墓葬分布:早期墓在右,晚期墓在左。
墓室结构: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南北略长,东西微窄,上口较墓底略大,形成微斜的墓壁;室长度一般在3~4米,宽度以2米为多。个别大墓达10.6米之长,个别达9米之宽;墓深度一般在5~7米,大墓有的深达12米;墓葬之壁面有的涂抹秸泥,并铺有碎石。大型墓的南北两端分别有斜坡或阶梯式墓道,少数墓内有生土挖造的二层台,个别墓底部中央有腰坑,坑内殉葬有狗。
2014年挖掘情况
2014年,经审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鹤壁市文物工作队在辛村遗址东部、淇河北岸、新老区快速通道南侧的刘庄村西、福兴寺南铸铜作坊区东南约600米处,抢救性发掘了一批西周时期的墓葬。掘的9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除M4、M7、M9之外,其余墓葬皆被盗,随葬品有陶器、铜器、骨器及贝币等。墓葬,均开口于耕土层下,距地表1~1.30米。墓向大致为西南—东北向,均为竖穴土坑墓,呈东南—西北排列。大多墓葬为口大底小。墓葬填土多为五花土,土质松散,部分墓葬填土中含有料姜石块。
2015年挖掘情况
浚县辛村遗址出土
2015年,浚县辛村遗址范围内两处地点发生盗墓事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抢救性发掘:第一处地点位于辛村村外东南处,共清理墓葬6座(M1~M6,M6为近现代墓);第二处地点位于辛村村东边缘,清理3座墓葬(M7~M9,M9为早期考古发掘过的墓葬)与1座马坑(MK1)。2018年挖掘情况
201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福兴寺南发现一处两周时期的铸铜作坊,分别于辛村东南及辛村天桥各发现一处制骨作坊,丰富了辛村遗址的内涵。此类作坊区的发掘,明确了其与卫国王陵区的相对位置,为今后寻找遗址内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及城防类设施提供了思路。
2022年挖掘情况
辛村遗址周代地穴式居址
2022年,浚县辛村遗址清理出一片周代居址,以地穴式房址为主,近三十座,房址附近多有圆形窖藏坑。地穴式房屋主要由地面向下发掘形成的土坑,单间,多数有壁龛,其中不少为双壁龛;斜坡式门道,一侧内有灶。辛村遗址周代地穴式居址
房址内常见有骨料堆积、偶见有铸铜遗存,表明制骨行为可能为普遍存在各个家庭中;铸铜行为可能仅发生于个别家庭,且产品较为简单,侧重于简单的工具和车马器。铜礼器有专门的作坊区。考古人员还清理出一座圆形夯土台仓储建筑,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陶窑;发掘区东南部发现有多处祭祀牛坑、骨料废气坑,西南部发现有陶范坑及烘范坑各1座;墓葬散落于整个发掘区,时代集中于西周早中期。东周时期,一条横贯发掘区北部东西向人工水渠。
灰坑葬与窖藏猪坑
2022年4月,考古人员对紧邻卫侯墓地西周早期的一座灰坑(编号为H19)进行了考古发掘,收集到大量骨料、残破骨器等。发掘过程中,在H19附近还发现有数座制骨废料坑,废料数量十分庞大,据此发掘者判断该区域应有西周早期的大型骨器作坊存在,H19仅仅是骨器作坊倾倒垃圾的地点之一。从H19出土骨料来看,该制骨作坊加工工艺已经比较成熟,在西周早期已具规模,且具有一定程度的规范化的制骨工艺流程,选料、加工、制作等工序完备。从骨笄的形制来看,这些插杆式骨笄有商人遗风,制骨匠人可能为殷遗民。这一研究为认识西周早期制骨工艺与相关社会组织形式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这一制骨作坊与殷遗民密切相关,殷遗民可能参与了手工业生产,为西周早期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研究提供了新思路。2022年11月21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局和鹤壁市政府联合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浚县辛村遗址考古发掘9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两周考古学术研讨会在鹤壁召开。研讨会围绕浚县辛村遗址考古发掘情况、西周考古发现与研究、东周考古发现与研究等专题,系统回顾了浚县辛村遗址考古90年历程以及西周和东周考古发掘与研究近年来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新进展。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豫北文物整理基地
2022年8月23日,依托鹤壁辛村遗址建立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豫北文物整理基地开工建设。这标志着辛村遗址的考古工作、豫北地区的考古工作,走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豫北基地位于鹤壁市淇滨区金山街道庞村,整个项目占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15694平方米,初步分为科研展示区、生活服务区,集文物资料整理、收藏、科研、教学、公共文化普及等功能于一体,对于辛村遗址出土文物开展有效保护、整理修复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预计到2023年年底,第一期建设工程投入使用。
浚县辛村遗址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发掘到史书记载的“卫国”遗存,第一次发掘到先秦时期的车马坑及各类车马器,第一次认识到商周时期国君级大墓的基本形态,进而掌握了一套发掘高等级贵族墓葬的“辛村经验”,为殷墟武官村商王陵的发掘提供了一套学术范式。
2022年底,《鹤壁市辛村遗址保护条例》施行,推动浚县辛村遗址保护利用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地理位置
浚县辛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辛村及高村镇杨晋庄一带。
辛村龙山文化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浚县辛村遗址,路程约7.6千米,用时约18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