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鉴寺石殿 编辑
寂鉴寺石殿,始建于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藏书镇天池山寂鉴寺内。
寂鉴寺山门位于寺南。山门东西两侧,各有石殿一座,分别为兜率宫和极乐园;寺内石殿二三间。称西天寺,此均为元代遗构。其装饰与构图透露出浓厚的喇嘛教气息。造像线条粗犷,气势逼人,从所着袈裟来看,具有浓郁的梵式造像特点。是研究元代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
2006年5月25日,寂鉴寺石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5年),寂鉴寺为秘书监张廷杰别墅。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始造像立寺,释在公环庵所重建,名天池寂鉴禅庵,后世屡作修缮。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僧道在创建寂鉴禅庵,后经重修,改为寂鉴寺。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至二十三年(1363年),寂鉴寺建石殿、佛龛及造像。
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天目禅师普慧再修,更名华山天池院。
1980年,寂鉴寺石殿再次大修,成立天池山文物保管所。
寂鉴寺石殿
结构
寂鉴寺石殿包含西石屋(极乐园)、东石屋(兜率宫)、石殿(西天寺)。寂鉴寺山门位于寺南。山门东西两侧,各有石殿一座,分别为兜率宫和极乐园;寺内石殿二三间。称西天寺。西天寺是三座石殿中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单檐歇山式,殿顶设吻兽脊。殿平面呈“凸”字形,面阔三间七点六四米,进深两间五点五二米。殿身紧挨山岩,除供出入的桶扇门外,均为石料构筑而成。石殿东西山墙内侧,各雕四抹头格扇。殿内顶部,由六个大小形式不同的藻井组成。极乐园在山门外西侧,坐南朝北,依山岩构筑,面阔一间二点六一米,进深半跨一点二米。兜率宫在山门东侧。极乐园、兜率宫内各供奉有一座以整块山岩刻凿的立式佛像,兜率宫中为弥勒佛,高约三米;极乐园中为阿弥陀佛,高约三点二五米。
寂鉴寺石殿
特点
寂鉴寺石殿明间前进天花层次稍多,并饰以云纹和盘曲双龙,形态生动:以明间后进藻井装饰最为华美:自边至顶共十一层,均以枭混线脚,霸王拳式耍头及“巴达马”式短柱。承出跳,逐层收缩构成。中央以圆形藻井中饰有太极图、卷叶莲花、如意头等纹饰,具有浓厚的喇嘛教气息。殿内佛像现已无存,佛龛及龛前的案几尚在,均以石凿成。两座佛像线条粗犷。耳大脸方,体现了元代的造像风格。
西石屋
西石屋
西石屋(极乐园)位于寺前山门外西侧,坐南面北,依山岩凿石佛阿弥陀及佛龛。又以石条、石版及石制之柱、阑额、枋、楠扇等构成面阔一间进深半跨的仿木建抱厦式石屋。其面阔为2.61米,内进深1.20米。屋顶原系石版铺盖之重檐九脊顶,现上檐已毁,下檐亦部份坍落,残高约4.60米。石屋下有须弥座,其上下枋、束腰、龟脚似较宋式简练。圆倚柱二根,高2.72米,柱径26厘米,径与高之比为1:10.5。柱身略呈梭形。柱板高23厘米。柱间有阑额而无普柏枋,其端部于柱外侧出小榫。柱侧有抱框,其间施上、下槛及四抹头素面桶扇。柱、抱框及墙均使用分段之条石,但砌时交替搭接,增加了砌体的联系和稳固。柱及阑额上不施斗棋,而出枭混线脚挑承石枋,其上无檩、椽之属,仅斜铺素平石版为屋面,构造甚为简洁。檐口平直,至角部始有起翘,屋面不见筒板瓦及勾头滴水、戗脊上亦无嫔伽与坐兽。东石屋
东石屋(兜率宫)在寺门东侧之天池山上,与西石屋相距约八十米。内凿弥勒石佛像一尊。此屋之结构与外形尚较完整,其朝向、尺度、外形、结构与西石屋大致相似,惟屋顶为单檐九脊,其下部台基则较简单。
东石屋
石殿
石殿(西天寺)坐北面南,平面呈凸字形——横长方形加“龟头屋”。面阔三间共7.64米,进深二间共5.52米。殿内分为前后槽,前槽为祭祀活动场所,后槽为佛龛、供案及走道。殿身紧贴山岩,除对外之门窗外,其余之墙、柱、枋、藻井、屋面均用石料断成。前部屋顶为单檐九脊,举高为1/3.17,后部之“龟头屋”用梯形屋面。
石殿
201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寂鉴寺石殿保护规划》(苏文物保〔2015〕353号),并提出寂鉴寺石殿应厘清文物本体和附属文物。门厅和厅西侧厢房应纳入附属文物;毛珵墓不宜作为本规划的附属文物。深化价值评估,分析天池与寂鉴寺石殿的历史关系,客观评价文化景观价值;进一步完善现状评估,补充非文物建筑评估内容。
寂鉴寺
交通:
从苏州汽车南站、吴中区汽车站乘往藏书、光福方向的车在藏书镇下车,再搭机动三轮车前往;苏州火车站乘坐64路或旅4至木渎转312路至天池山停车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