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墩遗址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墩遗址寺墩遗址

寺墩遗址,位于中国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占地面积约7.64平方千米 ,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主体中心聚落考古遗址 。

寺墩遗址整体布局相似于玉琮展开平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900米,中心为一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80米,人工堆筑而成;中心台地及外围均有一周河道环围,并有纵横河道相互连接 。出土文物有玉璧、玉琮等良渚文化时期遗物与陶鼎、陶豆、陶杯等崧泽文化时期遗物等 。寺墩遗址呈现出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的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对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早期文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

2019年10月7日,寺墩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寺墩遗址

外文名:Sidun Site

地理位置: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7.64 k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文保编号:8-0038-1-038

历史沿革

编辑
1973年,首次发现寺墩遗址。当地村民于1973年春、1978年夏分别在土墩的北部、东部发现一批玉璧、玉琮,经常州市博物馆、常州市文物商店确认为良渚文化时期遗物。

1978年12月、1979年2月、1982年10月、1993年底至1994年初、1994年底至1995年初,南京博物院、常州市博物馆、武进博物馆曾先后五次对寺墩及周边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200余平方米 。根据地层堆积及清理的两座墓葬,确认寺墩遗址分两个文化层:下层属崧泽文化,上层属良渚文化。

1990年后,又新发现精美微雕玉琮、玉壁及以数十件珠、管、锥形坠组合成的项链等重要文物。

2019年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持续开展寺墩遗址考古工作。

遗址特点

编辑
寺墩遗址以一处椭圆形土墩为中心,周围分布十余处小型台地,外围有双重水系环绕,总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年代距今约5500—4500年。寺墩遗址整体布局相似于玉琮展开平面,前期考古测定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900米,中心为一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80米,人工堆筑而成;中心台地及外围均有一周河道环围,并有纵横河道相互连接 。

崧泽文化遗存分布于墩北和墩东台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已发现墓葬区、水井等遗存和疑似干栏式建筑遗迹。其中墓葬共40座,位于墩北台地北部与西部,北部墓葬等级较高,随葬器物多在30件左右,出土璜等玉器。水井位于墩东台地,井内出土6件漆彩陶壶,以红、黄、黑三彩绘制的编织纹卷尾鸟形象陶壶最为精美。疑似干栏式建筑遗迹位于墩北台地东缘,东西长近30米,南北宽约10米,由立柱、横木、植物茎秆铺面组合而成 。

良渚文化时期,寺墩遗址已形成以圆形土墩、周围台地和双重水系环绕的聚落形态。土墩底部由青灰色“草包泥”堆筑而成,北坡发现一处石砌遗迹,可能做排水或护坡之用,墩顶发现多条红烧土基槽,表明曾有大型建筑;墩体北侧发现多处良渚文化建筑基址及灶、水井等生活遗迹。墩东台地位于内圈水系外侧,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布有两处良渚文化贵族墓地,曾出土大量玉器,在台地南界的G17中,出土有“日月山”形式刻划符号的大口缸残片,专家认为,这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与海岱地区存在密切文化联系的证据 。

专家表示,寺墩遗址呈现出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的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也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视角 。

2016年至今的最新考古勘探确认,寺墩遗址面积约7.64平方千米,围绕中心土墩共发现遗存70余处。寺墩遗址周围还有象墩、青城墩、高城墩、邱城墩等重要聚落环绕,可基本确认其为良渚文化的又一个政治经济中心,可能是与良渚古城相类似的文明中心区域,对研究良渚文化的总体格局和中国文明起具有重要意义 。

文物遗存

编辑

良渚文化遗存

遗址上层为良渚文化遗存,该时期寺墩遗址已形成以圆形土墩、周围台地和双重水系环绕的聚落形态。土墩底部由青灰色“草包泥”堆筑而成,北坡发现一处石砌遗迹,可能做排水或护坡之用,墩顶发现多条红烧土基槽,表明曾有大型建筑;墩体北侧发现多处良渚文化建筑基址及灶、水井等生活遗迹。墩东台地位于内圈水系外侧,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布有两处良渚文化贵族墓地,曾出土大量玉器,在台地南界的G17中,出土有“日月山”形式刻划符号的大口缸残片,专家认为,这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与海岱地区存在密切文化联系的证据。

崧泽文化遗存

崧泽文化M88俯视照 崧泽文化M88俯视照

遗址下层为崧泽文化遗存,地层较薄,分布于墩北和墩东台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已发现墓葬区、水井等遗存和疑似干栏式建筑遗迹。

M88出土器物 M88出土器物

其中墓葬共40座,位于墩北台地北部与西部,北部墓葬等级较高,随葬器物多在30件左右,出土璜等玉器。水井位于墩东台地,井内出土6件漆彩陶壶,以红、黄、黑三彩绘制的编织纹卷尾鸟形象陶壶最为精美。疑似干栏式建筑遗迹位于墩北台地东缘,东西长近30米,南北宽约10米,由立柱、横木、植物茎秆铺面组合而成。

该地层出土器物以扁方形和扁三角形足的盆形鼎、凿形足的罐形鼎、矮圈足豆、假腹豆、圈足杯等陶器为主,纹饰有圆形、三角形镂空纹、鸡冠耳附加堆纹、瓦棱纹等。

科研成果

编辑
寺墩遗址前五次考古曾出土大量玉璧、玉琮,等级之高在良渚文化时期实属罕见。相对于良渚时期,崧泽时期玉器器型较少,种类有限,常见玉珠、玉管、玉玦等,玉璜在当时已是较大型的玉器。

2023年6月10日,南京博物院寺墩考古工作站就常州寺墩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情况进行了披露,考古专家们在寺墩墩北台地发掘崧泽时期墓葬近50座,出土大量陶器、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仅88号墓就出土玉璜1件,鼎、豆、杯、壶陶器陪葬品30余件;首次发现木构植物铺垫及规模巨大的红烧土建筑基槽;并在陶片上发现了带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日月山刻符等。在这近50座墓葬中,只有两座墓葬各出土了一件玉璜,可见玉璜在当时非常珍贵。

而且这些墓葬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在墩北台地北部的40座墓葬中,有二三十件随葬品很常见,说明这里的墓主为当时的富人。例如88号墓,随葬品共有32件,随葬品包括鼎、豆、杯、壶等陶器,还有一件玉璜,是本次发掘的墓葬中随葬品最多的;而墩北台地西南方的8座墓葬,随葬品均在10件以下,墓主相对贫穷。这种分区埋葬,表明当时社会已出现明显的等级分化,这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前提之一。

木构植物铺垫俯拍图 木构植物铺垫俯拍图

遗址上还首次发现了崧泽时期的木构植物铺垫,已知部分东西长度超过20米,南北长度约为10米。据推测,其结构为在立柱上铺横木,再铺上细竹枝和芦苇等,不由让人联想到“吊脚楼”。碳14测年表明它的年代大概在5300年至5000年前。传统学术观点认为,这一时期被称为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的过渡期,从植物铺垫所处地层出土的陶片来看,具有明显的崧泽文化风格,考古人员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崧泽文化遗存。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目前尚未对这处遗迹进行全面揭露。

同样还有首次发现的规模惊人的良渚时期红烧土建筑基槽,已经揭露出来的长度达到9米,东西两端的边界都还没确定。红烧土类似于今天的红砖,是土壤被火烧过后形成的;同时在红烧土中还发现了稻壳。红烧土经常被先民们用作建筑材料,可以使墙体更为坚硬而且防潮。考古人员表示:“红烧土建筑基槽上如果是房子的话,这个面积即使放到现在也相当大。据推测,当时极少有如此规模的住房,不排除其作为公共空间的可能性。在泥里拌稻壳,能够增加泥土的韧性,这样做可以提高建筑质量。此次考古,在发掘区域内还没有发现稻田的遗迹,但红烧土内的稻壳告诉我们,周边一定有水稻田。”

在一些陶片上,考古人员发现了特殊的刻符——日月山刻符,属于山东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山东为中心,距今大约6500年到4500年之间。这种刻划符号在长江以南的寺墩遗址被发现,说明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虽远隔千里,但仍有密切交流。另一件陶器残片上的类似古代兵器三叉戟的刻划符,这种纹饰在山东大汶口文化中也比较常见,再次印证两地之间的密切交流。

2023年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江苏常州寺墩遗址考古最新进展。

文物价值

编辑
寺墩遗址呈现出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的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也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视角。

文物保护

编辑
1988年11月7日,寺墩遗址被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1995年4月19日,寺墩遗址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2019年10月7日,寺墩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参观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寺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

寺墩遗址

交通信息

公交:乘坐常州公交255路、317路等至南城寺站下车到达。

下一篇 周恩来故居

上一篇 常州唐氏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