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通济桥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姚通济桥余姚通济桥

余姚通济桥,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城区,横跨城中的姚江之上,为余姚南北交通要道。余姚通济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原系木桥,由余姚县令谢景初建,取名德惠桥。清雍正九年(1731年),由浙江总督李卫重建余姚通济桥。

余姚通济桥为3孔薄墩薄拱半圆形驼峰式石拱桥,全长43.4米,中孔净跨14.2米,南孔净跨7.6米,北孔净跨8.7米,拱矢高8.4米。桥南孔边侧有1米宽的纤道,古时背纤行舟用。拱券采用联锁分节并列砌筑法。桥顶宽5.6米,逐渐向下放宽,桥堍宽达6.5米。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9年10月7日 ,余姚通济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余姚通济桥

地理位置:浙江省余姚市城区

所处时代:清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全天

别名:舜江桥

编号:8-0289-3-09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余姚通济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原系木桥,由余姚县令谢景初建,取名德惠桥。

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邑人莫若鼎出资重修。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桥在宋金交战中被破坏,一年后重建。

宋咸淳三年(1267年),桥圮,邑人王籍出资重建,改名为虹桥。

元延祐六年(1319年),桥又圮,元至顺三年(1332年),改建成3孔石拱桥,更名为通济桥。

清雍正九年(1731年),由浙江总督李卫重建余姚通济桥。

建筑格局

编辑
余姚通济桥为3孔薄墩薄拱半圆形驼峰式石拱桥,全长43.4米,中孔净跨14.2米,南孔净跨7.6米,北孔净跨8.7米,拱矢高8.4米。桥南孔边侧有1米宽的纤道,古时背纤行舟用。拱券采用联锁分节并列砌筑法。桥顶宽5.6米,逐渐向下放宽,桥堍宽达6.5米。

余姚通济桥桥面中间为平台,顶盘石上的圆形浮雕图案已磨损不清,南端有石阶20级,北端有石阶25级,石阶宽大,每级均用两块条石并列铺成。桥面两侧为石栏板,栏板里侧刻有对称的莲枝浮雕花纹,线条流畅。间隔有望柱24根,中间4根望柱柱头雕刻石狮,其余雕刻形态各异的莲花座,两端抱鼓石雕刻祥云图案,雕饰形态逼真。

余姚通济桥

文物遗存

编辑

石匾

余姚通济桥拱顶上方镶嵌石匾,虽已石质风化,但阳刻楷书“浙东第一”四个大字依稀可见。

对联石

余姚通济桥东西两侧拱券间设有对联石,镌刻了两副楷书阳文楹联。联石顶置有横系石,伸出墙面的端部雕刻有螭首,楹联如下,东侧联:千里遥吞沧海月;万年独砥大江流。 西侧联:一曲蕙兰飞彩鹢;双城烟雨卧长虹。

历史文化

编辑
余姚通济桥因在舜江楼前,又名舜江桥。该桥是姚江上较长较高的桥,古时桥旁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题刻“海舶过而风帆不解”,故有“浙东第一桥”之称。通济桥是余姚市城关镇的交通要冲,北近舜江楼,南通江南直街;行船东通宁波,西达绍兴、杭州。从岸边望去,桥形体右倾,桥下碧波荡漾,桥孔高圆,倒影呈环状。北宋时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旅行至此,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山如碧波翻江去,水似青天照月明。唤取仙人来此住,莫教辛苦上层城。”

保护措施

编辑
2019年10月16日,余姚通济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姚通济桥余姚通济桥

旅游信息

编辑

地址

余姚通济桥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城区。

通济桥

交通

从余姚市到南门头乘坐余姚102路,经过2站,到达通济桥站点,步行约10米,到达通济桥。时长为20分钟/1.4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