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土楼 编辑

浙江省温州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顺土楼泰顺土楼

泰顺土楼是对分布于泰顺境内的土楼建筑的合称,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建造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和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其中上交垟土楼、半月坂土楼、下垟寨土楼、双路土楼、黄沙坑土楼、东溪土楼等6处特点突出、保存较为完好,合并称为“泰顺土楼” 。

泰顺土楼是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典型乡土风格建筑,为当地富家防御“山匪”而建。建筑格局呈方形,建筑层高和占地面积不一,最大的土楼可同时容纳几百人,最高的土楼高达六层,外部夯土墙合围,内部为木构架,二层以上的四面夯土墙上一般开有方形窗户,一般最高一层向外施悬廊或缭望台,部分土楼在底层周围挖有壕沟,并在大门前设吊桥,既是民用住宅和多功能的仓凛,又是坚固的防御“城堡”。建筑风格受闽西南地区的土楼建筑的影响,但建筑结构和功能却别具特色,是研究浙南山区清代至民国时期乡土建筑和相关历史背景的实物依据 。

2013年3月5日,泰顺土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泰顺土楼

地理位置: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文物编号:7-1038-3-336

历史沿革

编辑

上交垟土楼上交垟土楼

泰顺土楼上交垟土楼是泰顺县域内的首座土楼建筑,位于泰顺县西偏北部的县城东郊,建于清代咸丰年间(1850年-186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咸丰八年(1858 年)夏,太平天国石达开部攻克处州(今丽水),并占领了云和、景宁等地,逼近与云和、景宁毗邻的泰顺,泰顺“民心惶速,纷议迁徙”,为保护数代人创下的家业,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从福建同安迁徙到上交祥村定居的曾氏家族,运用从福建带来的土楼建筑技艺,着手建造了一座回廊式的方形土楼。

泰顺土楼半月坂土楼、黄沙坑土楼等位于泰顺县南部和西南部,建造于民国二十年(1931 年)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此时社会动荡,战火与匪患频繁。北伐军人闽,败军周荫人残部先后三批窜人境内,大肆派捐抽税,掠夺绑架,民无宁日。诸多民间武装队伍汇集泰顺,相互火拼,被解放军打败的国民党“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闽浙边区挺进军”的杜谋平、宗论部结为股匪,不断侵扰百姓。许多村人为保自身安全,于自家宅院旁建造防御功能较强的土楼,以应对突发事件。这种土楼就像是碉堡式的住宅,乡民俗称之为“炮台”。据统计,这一时期,泰顺南部和西南部共建成土楼323座,大多数毁于战火,现仅存50余座 。

建筑格局

编辑

东溪土楼 东溪土楼

泰顺土楼,除上交垟土楼外,在外观上有别于福建土楼,与广东开平碉楼中的方氏灯楼、边筹筑楼等建筑相类似,大部分土楼的平面呈方形,一般为单体建筑,平面布局和整体外观小巧别致,大多为一开间或二开间,少数为三开间建筑,建筑进深均较短浅。单开间的土楼一般为正方形;二开间的土楼一般为两个小长方形组合成一个正方形;三开间的土楼外观多样,有三个小开间合成的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建筑,有两间方形正屋,附加一间方形厢房的外观呈“七”字形的建筑,也有的在主楼前加筑一个附属建筑。

泰顺土楼楼高一般为三层以上,最高的达六层,高耸屹立,美观大方。建造结构和技法与泰顺境内的乡土建筑有所不同。

泰顺境内的传统民居一般为两层带腰檐的砖木或石木结构悬山屋顶建筑,而泰顺土楼一般为土墙木架结构。上交垟土楼,四周合围用红土夯筑外墙,内部为土木结构的通廊式四合院建筑,中间设有天井,这种建筑构造与闽西南地区的土楼建筑相似,但其梁架结构又与闽西南地区的土楼建筑不尽相同。

双路土楼双路土楼

泰顺土楼多建造于民国时期,在结构上综合运用了闽西南地区的土楼、泰顺传统民居建筑和广东开平碉楼的技法,外墙与闽西土楼相似,梁架结构则类似于泰顺的传统民居,外观造型似碉楼,不仅适宜日常居住,且具有闽西土楼和开平碉楼的仓储、防御等多项功能,但又未见建造技术直接传承于闽西的上交垟土楼那样的天井,也未筑传统民居建筑的围墙门楼,建筑用材和建造方法也有别于开平碉楼,建筑用材和建造方法也有别于开平碉楼,建筑风格和技法独特。

泰顺土楼建筑不是泰顺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一种特殊的防御式民居建筑 。

主要建筑

编辑
上交垟土楼

上交垟土楼又称“仓楼”,位于泰顺县罗阳镇上交垟村,建于清代,坐东朝西,占地面积629平方米。

上交垟土楼平面呈方形,为二层土木混合结构建筑,东、南、北三面为防护用的水池。外侧为封闭夯土墙,夯土墙底厚1米,内墙面向上收分,于底层西侧中央设大门,门前设三级踏跺,大门用条石门框承石门嵋,置两扇实木大门。

上交垟土楼上交垟土楼

上交垟土楼墙内为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分成门屋、厢房、正屋,屋面相互交接。门屋和正屋结构和平面尺寸一致,均面阔五间,进深用三柱九架;明、次间为开敞的厅堂,尽间用夯土隔成封闭的房间,朝中央天井为双步廊,檐柱为方柱,用方形柱础,下有方形柱顶石,柱头直承檐凛,向外出穿仿承短柱,短柱头承挑檐凛,檐口用连檐木,封檐板;门屋和正屋尽间前廊南北各设单跑木质楼梯至二层,二层朝天井为周廊,前后老檐柱头贯穿仿,老檐柱间用板门、板壁,室内为房间。二层各间于夯土墙上开方形窗各一,窗框为木制,封以直棍;厢房南北各两间,底层老檐柱间为后隔的木门和槛窗,梁架形式同门屋。

上交垟土楼平面中央为方形天井,沿阶沿石一周设雨水沟,天井正中为水井,井上沿中轴线并排贯以三根条石,用来通行,条石与两侧阶沿间各横置九根方形石条,土楼屋面铺小青瓦,正脊用压砖线脊 。

半月坂土楼

半月坂土楼位于仕阳镇(原属万排乡)茂竹园村半月坂,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占地面积90平方米,底层大门朝东北向,四面夯土墙合围,共四层,四坡顶。

半月坂土楼内部为土木结构,设四根木柱承托楼面搁栅,靠墙一侧设木梯,以通上下,土楼每层均开有方形窗口,东北面最高一层墙外设悬廊,用悬柱承檐凛 。

下垟寨土楼

下垟寨土楼位于仕阳镇(原属万排乡)茂竹园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面夯土合围,四坡顶。土楼共六层,四面夯土合围,攒尖屋顶。一至五层均为土木结构,第六层为木构架建筑,每一层的夯土墙上均开有方形窗户,最高一层向外施悬廊。底层周围挖有护寨池,深约2米,大门前设有吊桥 。

双路土楼

双路土楼位于仕阳镇双路村岔路头,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占地面积约45平方米,平面呈方形,边长 8.7米。土楼四面夯土合围,共五层,四角攒尖顶,顶端做有葫芦状脊饰。底层大门朝西南向,门框青石结构,设铁叶门。碉楼正中竖一圆柱,直达顶层,每层用木板隔断,设有木梯互相连通。五层外侧施悬柱,做有走廊,起缭望作用。一至四层夯土墙均开有方形小窗,第五层设方窗、圆形射击孔以及弹匣柜等 。

东溪土楼

东溪土楼位于泅溪镇东溪上村东村自然村西侧山脚下,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100平方米,石、青砖、木、夯土结构。夯土墙合围一座正屋,东南向带耳房,西北侧设门,门嵋为青条石质,门柱上为青砖叠砌半圆拱券门罩。东溪土楼墙体底部为块石,上部为夯土墙,内设三开间,三层悬山顶,一层三间进开敞,二层起设隔开,阁楼式,当中设一柱,夯土墙承檐凛,清水屋脊 。

黄沙坑土楼

黄沙坑土楼黄沙坑土楼

黄沙坑土楼位于三魁镇黄沙坑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64平方米。土楼四面夯土合围,共四层,攒尖顶,底层大门朝西南向;内部为木构架,正中立一根大柱直至屋顶,每一层均在中柱上横向出穿仿,仿上置搁栅承楼板;沿墙体一侧设有木梯,环绕而上直通顶层;在四面墙体上均开有或方或圆的窗户,最高一层向四面悬出隙望台 。

文物价值

编辑
泰顺土楼的建筑风格受闽西南地区的土楼建筑的影响,但建筑结构和功能别具特色,是研究浙南山区清代至民国时期乡土建筑和相关历史背景的实物依据 。

上交垟土楼保存完整,是客家乡土典型风格建筑的集大成者 。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泰顺土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旅游信息

编辑

地址

泰顺土楼主要分布于泰顺县毗邻福建省福鼎市和寿宁县的南部和西南部区域 。

泰顺土楼

交通

上交垟土楼:乘坐泰顺公交4路到树梢站下,步行1.2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