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堤 编辑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堤镇海堤

镇海堤,原名东甲堤,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东甲村,始建于唐元和元年(806年)。

镇海堤北向兴化湾海潮,南向南洋平原,是兴化的“海岸长城”。“镇海堤存,则南洋平原一年三熟,水乡渔米;镇海堤亡,则南洋平原蒲草丛生,泽国水乡”,在当地群众流传。镇海堤是福建省最早最大的海堤,也称“闽邦第一堤”。保存较好,包括完整的工程体系,既有海堤、防波堤、闸门等,又有人车道。镇海堤不远处,有一座清道光年间邑人陈池养修堤后重建的“报功祠”,该馆用于纪念九位历代主要修堤人,并收集有关镇海堤各种文物及文史资料。镇海堤记载着莆田人民与大自然搏斗的辛酸历程,是研究莆田唐代水利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

2006年5月,镇海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镇海堤

地理位置: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东甲村

所处时代:唐朝至清朝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578-3-28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唐元和元年(806年),镇海堤由时任闽浙观察使裴次元在黄石镇东甲村至遮浪村倡建。

唐元和八年(813年年),裴次元率众把最易被冲毁段改建为石堤,长约3.4千米,从东甲村至遮浪村。

唐元和十五年(820年),东甲堤修筑成功。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将堤石拆砌平海、莆禧两城,仅留下附石土堤,后屡修屡毁,让兴化南洋平原的百姓苦不堪言。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黄一道由户部郎中出任福建兴化府太守,在原堤基上重修石堤,先筑“天、地、元、黄”四石矶,用巨木杂竹为楗,内塞乱石,以杀潮势,继以石砌堤,堤长1400多丈,高约9尺。工程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5月,动工。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8月,告成。

清道光七年(1827年),邑人陈池养重修石堤,改称“镇海堤”,海堤总长约87.5千米。

民国时,东甲堤因百年失修,危及堤身安全。

1952年冬至1953年春,镇海堤进行全面的抢救整修。

1961年9月,莆田连续遭遇两个强台风正面袭击,南北洋海堤绝大部分溃决,损失惨重。当年,重修镇海堤被列为莆田县重点工程项目。时任莆田县长的原鲁山主持建了东圳水库、镇海堤、胜利围垦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建筑格局

编辑

镇海堤

镇海堤,原名东甲堤,以抵御海潮,围垦埭田。镇海堤北向兴化湾海潮,南向南洋平原,是兴化的“海岸长城”。“镇海堤存,则南洋平原一年三熟,水乡渔米;镇海堤亡,则南洋平原蒲草丛生,泽国水乡”,在当地群众流传。镇海堤是福建省最早最大的海堤,也称“闽邦第一堤”。保存较好。包括完整的工程体系,既有海堤、防波堤、闸门等,又有人车道。

主要建筑

编辑
镇海堤

镇海堤外为石砌,内为土筑。长约3.5千米,基宽2.67米,顶宽1.35米,高3.67米。在东洋段海堤码头外立碑1通,高2.95米,宽1.17米,厚0.27米。碑面刻“镇海堤”三字,碑背刻修堤经过。

石像园

镇海堤旁建有一个石像园,园内塑有20多尊功臣像,让后人纪念和缅怀历代为修建海堤而作出突出贡献者。

报功祠

莆田镇海堤纪念馆

镇海堤不远处,有一座清道光年间邑人陈池养修堤后重建的“报功祠”,该馆用于纪念九位历代主要修堤人,并收集有关镇海堤各种文物及文史资料。占地总面积约6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物建筑面积约100多平方米。1996年,经莆田市、县政协委员提案,由莆田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原报功祠辟为“莆田镇海堤纪念馆”同时。院内用石刻记载了400多位历代修堤的有功人士事迹,有“修建镇海堤的历代水利先贤一鉴表”和《重修镇海堤记》等石碑以及现代名人名士题匾、题词、题联等文物。报功祠已成为纪念先贤,激励后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文化

编辑
抵御海潮

镇海堤位于木兰溪入海口,大多数时候,木兰溪都静静地流淌,然而到了兴化湾的入海口,每当天气变幻之时,暴风骤雨总是携带着巨浪狂涛穿过兴化湾,经喇叭形的入海口,以摧枯拉朽之势,扑向正面的镇海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狂风、巨浪、暴雨、洪水在这里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猛烈撞击着镇海堤前的“感潮段”。

筑堤功臣

裴次元,时任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简称福建观察使)兼御史中丞,上奏宪宗皇帝拨款修建东甲堤。准奏后,裴次元率众把最易被冲毁段改建为石堤,长约3.4千米,从东甲村至遮浪村,称东甲石堤,俗称东甲堤。经过十数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修筑成功。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黄一道由户部郎中出任福建兴化府太守。当年,黄一道报上司并得到批准后,率先捐资,与同知谭铠带头采石重筑镇海堤。黄一道在原堤基上重修石堤,先筑“天、地、元、黄”四石矶,用巨木杂竹为楗,内塞乱石,以杀潮势,继以石砌堤,堤长1400多丈,高约9尺,横亘屹立,势若长城,用去的石头比堤的长度多十倍,基本上解决了溃堤之困。黄一道成为莆田人心中的治水英雄,民感其德,为他立祠、竖碣。当时福建布政使徐乾称他是“闽省第一守”。

清道光元年(1821年),陈池养告辞居官十载的河北诸地,返归莆田故里。他全身心投入故土的公益事业,尤以兴修水利事业为重。清道光七年(1827年),风潮大作,镇海堤毁决八百多丈,灾情严重。陈池养主持修堤重任。他依靠民众,重建了深陷海港中的堤址,仿照浙塘成式进行修建,建御潮土石长堤114丈,底阔8尺,面广4尺,高1丈1尺,全部用从外海运来的巨石纵横叠砌,灌以灰浆,以实堤腹,排钉木椿,以值堤址,磨石垒砌,以固堤身。此后,陈池养又反复数十次修堤并改善水利设施,使兴化平原“万顷桑田”得以保全。39年间,陈池养共主持兴建兴修了镇海、东角、遮浪海堤,太平陂、木兰陂、延寿陂、宝胜溪、企溪等近五十个水利工程,以及修城墙,建桥等许多公益工程。

文物价值

编辑
镇海堤记载着莆田人民与大自然搏斗的辛酸历程,是研究莆田唐代水利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编辑
2006年5月,镇海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碑遗址碑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镇海堤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东甲村。

镇海堤

交通信息

自驾:自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镇海堤,路程约20.4千米,用时约43分钟。

下一篇 无尘塔

上一篇 天中万寿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