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里古建筑群 编辑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里古建筑群东华里古建筑群

东华里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福贤路中段,原名“杨伍街”。东华里古建筑群的主街道东华里全长146.4米,古建筑群占地面积为6700平方米。

东华里保护范围北至石巷,东至石巷,西至福贤路东侧,南至福庆巷。建设控制地带北至石巷、锦荣里,西至福贤路,东至禄丰大街和禄丰新巷,南至居仁里 。东华里保留着的反映清代各时期具广府民居特色的古建筑,对研究珠江三角洲建筑史及居住习俗具有重要的价值。

2001年6月,东华里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东华里古建筑群

地理位置:佛山市禅城区福贤路中段

占地面积:6700 m²(古建筑群占地面积)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5-0371-3-177

历史沿革

编辑
清朝初年,杨族和伍族聚居今东华里一带,因而称为“杨伍街”。其后两族相继衰落,房产逐渐转卖予他姓。

清乾隆年间,“杨伍街 ”改名为“东华里”。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骆氏家族迁入东华里,骆秉章对东华里后半段北侧宅第大加修葺改造,令屋宇更为规整、美观。

光绪年间,军机大臣戴鸿慈之弟戴鸿惠(清末民初南海劝学所所长)也买入东华里北侧中段宅第,并加以修葺。

清朝末年,华侨富商招雨田家族迁入,买进东华里中段南侧的连片宅第,同时进一步改建装修,加层扩建。

20世纪80年代,佛山开始提出对祖庙、东华里片区进行改造,改造重点偏向于文物和民居的保护。

1989年,东华里被公布为佛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佛山政府文化部门对东华里展开地毯式勘察,发现了东华里中存在明代末期的文物。

2007年初,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佛山市政府启动了包括祖庙东华里片区在内的旧城改造工程。

2008年10月8日,祖庙东华里片区的重要工程项目“岭南天地”正式破土动工 ,其原址即为东华里古建筑群 ,东华里古建筑群得以最大限度保留。

2012年起,岭南天地一、二期开发逐步完成并开业。

改造后的东华里片区(岭南天地) 改造后的东华里片区(岭南天地)

建筑格局

编辑

东华里古建筑群东华里古建筑群

东华里古建筑群主街道东华里全长146.4米,有自清初至清末的祠堂、民居54间,建筑群体占地面积10217平方米。街道宽敞畅顺,路面以花岗岩铺砌,两旁宅第门房高大,石砌台阶,门墙多为水磨青砖结砌,室内厅堂装饰有木雕屏风、花架及隔扇等,富丽堂皇。

东华里内首尾均有闸门楼,设有更楼。

为适应聚族而居而又分房立户的需要,东华里的深宅大院之间有小巷分隔,每侧4道,形成叶脉形的里巷布局。

建筑特色

编辑
东华里古建筑群中,大部分古建筑为“三间两廊”式建筑布局,现仍保留着清代各期具广府民居特色的建筑;东华里大部分民居都是清朝中期所建,已经大量采用花岗岩石作建材,40、42号民居的建筑风格更是体现了清晚期受外来影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

东华里后段两旁各有小巷,四条巷内为宅第后三进的住宅,排列整齐统一,镬耳顶式的封火山墙,一旦火灾发生可防止向周边蔓延。

东华里的建筑艺术构件精美,结构精细,花岗石条铺砌的路面,家家门前都有二级石台阶,都在高达4米的石门框装置了屏门、木栅门和厚重的大门等三重门,分别具有遮阳、通风和防盗三种功能。

在民居内,都有门厅、两廊、天井、正厅、耳房、二厅、神龛、厨间等,厅、室以木雕屏风、花架、嵌彩色玻璃的隔扇等分隔,室内都铺砌防潮的大方砖,内墙还用木板装修。南面的二层民居装有木制的有屋盖的楼井和铺上方砖的露台,环形的扶梯选用坤甸等良材制成。

东华里内首尾均设有闸门楼和更楼,两侧建筑风格整齐划一,多是水磨青砖墙、石脚镬耳悬山顶建筑。 建筑室内厅堂装饰有木雕屏风、花架、隔扇等,具有典型的岭南民居建筑风格。

文物价值

编辑
东华里古建筑群保留有清代各时期风格各异的建筑,是广东省内保存较为完好、具有珠江三角洲典型风貌的清代古街道,对研究珠江三角洲建筑史及居住习俗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物遗存

编辑
北侧后段的骆氏家族宅第,共四排建筑,每排之间有小巷相间,各排均为四进深的三间两廊式建筑,每进间用天井相间,一律用水磨青砖外墙,建筑锅耳式封火山墙。据云当时李鸿章也参与规划设计;南侧后段招氏家族宅第、并加层扩建二楼,内部为走马楼式,通风采光极好,临街建有带西洋风格的露台,外表灰批花草人物,具有中外合壁的特点,体现民初典型建筑风格。

东华里古建筑群街首闸门尚嵌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石刻街额。全长112米,宽3~5米,花岗石条铺砌路面。房屋外墙石墙脚上,一式水磨青砖,几乎都是锅耳封火山墙,整齐而富韵律。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清朝大臣骆秉章、岭南画派画家黄少强、骨科医生李广海、革命烈士陈铁军、咏春拳宗师梁赞、粤剧名伶红线女曾在东华里居住过。

文化活动

“卖懒”

在除夕当晚,东华里的小孩们有一个特别的任务——“卖懒”。在除夕上灯后,每个小孩都会拿着一个红鸡蛋,点着一炷香,提着灯笼,到街头巷尾边走边唱道:“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

文物保护

编辑
20世纪80年代,佛山开始提出对祖庙、东华里片区进行改造,改造重点偏向于文物和民居的保护。

1989年,东华里被公布为为佛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东华里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制定《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详细性控制规划》时,禅城区明确提出“保护历史,延续文脉;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建设原则。

2008年10月8日,祖庙东华里片区的重要工程项目“岭南天地”正式破土动工 ,其原址即为东华里古建筑群。 东华里古建筑群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葺、利用,同时运用现代化手法改造片区内具有典型岭南民居建筑风格的历史建筑,保留了宗教庙宇、祠堂、家庙、庄宅、民居、店铺、茶楼、嫁娶屋等大量不同时代风格、不同形制特点、不同装饰布局的古建筑,体现了珠江三角洲广府文化在特定的手工业和商业都会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有建筑文化和社会民俗文化。

改造后的东华里片区街道(岭南天地) 改造后的东华里片区街道(岭南天地)

东华里古建筑群的改造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采取部分拆除重建、部分修旧如旧恢复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改造模式,在设计过程中也加入了更多国际化的元素。改造之后,岭南天地新旧建筑相融共生,岭南建筑与近代西方建筑完美结合,街砖、排水瓦、瓦片花窗别具特色,欧式的喷泉、拱廊、彩色墙面也兼而有之。整个街区的动线更符合人们现在逛街消费的习惯,为街区注入现代商业元素,让历史与时尚和谐地融合。岭南天地某店铺一店员表示,在商业化进驻古建筑过程中,品牌也十分注意保护这里的岭南文化遗产,“我们甚至每钉一颗钉子都要先行申报,避免对古建筑造成破坏。” 但是从改造后的片区现状来看,在改造过程中,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建筑仍然存在一些建设性破坏。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东华里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福贤路中段。

东华里

下一篇 南风古灶

上一篇 康有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