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必武故居 编辑
董必武故居,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城关镇民主街24号,始建于清朝年间,是董必武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董必武故居坐西朝东,砖木结构,面阔6间,建筑面积203平方米。董必武故居由三幢建筑和院墙组成,在第一幢与二幢之间院落内,有一棵石榴树。第一幢为按历史原貌修复的“董恒豫”酱菜店和粜米店6间门头房;第二幢是董必武故居文物本体,正房面阔6间;第三幢是新建的董必武故居陈列室,面阔6间;故居北部院墙的内、外侧,镶嵌着60多块石碑。董必武故居作为革命家董必武的故居,展现了董必武在革命路上的奋斗历程和英雄气概,在历史、文化和革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5月25日,董必武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董必武故居
地理位置: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城关镇民主街24号
所处时代:清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0993-5-12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建筑面积:203 m²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国民党悬赏通缉董必武未果,烧毁了董必武故居部分建筑,前两幢房屋损毁殆尽,唯有第三幢还残留少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安县人民政府对故居的后幢进行了维修,在故居前两幢的基址上修建了县文化馆。
1977年,红安县革命博物馆依据历史记载和调查走访,按原貌修复了第三幢建筑。
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复同意“董必武故居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
2013年6月,“董必武故居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启动,拆除了故居周边的现代建筑,围绕故居文物本体,复原了前幢店铺,新建了陈列室、董必武诗碑墙、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2016年3月,董必武故居纪念园全面投入使用并对外开放。
2016年11月,湖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鄂编文〔46〕号文件,正式设立湖北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董必武故居纪念园管理处),主要负责人按正处级选配。
董必武故居
第一幢
董必武故居纪念园临街第一幢为按历史原貌修复的“董恒豫”酱菜店和粜米店6间门头房,其内复原了董必武大伯父董基浚、二伯父董基哲经营酱菜店和粜米店的场景。门头房北侧院墙开有一圆门,上方嵌有镌刻着中共中央书记处原书记、全国政法委原书记任建新题写的“董必武故居”5个金色大字的汉白玉匾额。
在第一幢与二幢之间院落内,有一棵石榴树。1928年,被国民党反动派因捉拿董必武不成而摧毁,第二年春天重新发芽,至今已枝繁叶茂。
第二幢
第二幢是董必武故居文物本体,正房面阔6间,两侧有耳房,正房分别为堂屋、董必武大伯夫妇居室、二伯夫妇居室、四叔夫妇居室和董必武父母居室(董必武诞生地及1910年董必武与黄俊贞结婚的房间)以及董必武青年时期的住室,耳房分别为厨房和杂物间。其内复原当年董家居室的陈设原貌,通过家具、物品摆设,展现各个房间的功用,再现董必武一家当年的生活场景。
第三幢
第三幢是新建的董必武故居陈列室,面阔6间。陈列内容分“家世·家风”“成长·成才”‘“亲情·乡情”三个单元,通过文字、雕塑绘画、场景复原、图片、视频、文物展示等方式,介绍董氏家族主要成员基本情况,董必武少年、青年时期成长经历和董必武的亲情、乡情等内容。
院墙
董必武故居北部院墙的内、外侧,镶嵌着60多块石碑,精刻董必武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书法手迹,作为故居展览的延伸。内侧诗碑墙选材,紧扣故居主题,反映其革命历程,凸显其主要功绩,及其亲情、乡情,最后以《九十初度》结尾。外侧诗碑墙选择董老手迹中字少、字大、可远观,以警句、对联、诗作等形式。
董必武,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1911年10月13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董必武的家乡。董必武赶赴武汉投入辛亥革命,并参加汉口刘家庙、三道桥战斗。革命失败后,开始马克思主义救国道路,于1920年创立武汉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董必武一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忠诚于党和党的事业。1975年3月5日,董必武写下《九十初度》一诗:“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表达了一个共和国元勋的伟人情怀。
地理位置
董必武故居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城关镇民主街24号。
董必武故居
交通指引
步行:自红安县人民政府出发,路程约250米,约4分钟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