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佛寺石窟 编辑
仙佛寺石窟,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翔凤镇仙佛寺村酉水河西岸崖壁上,是唐朝时期的文物遗存。
仙佛寺石窟大小造像共计27尊。仙佛寺石窟摩崖造像利用山崖开凿,主要佛龛有北龛、中龛、南龛、中型龛。造像有释迦牟尼、弥勒、双观音和其他菩萨及弟子,造像最大者通高约6米,大佛龛顶距离地面最高处14.6米。根据他们造像的服饰特征,题材组合,佛座样式,帔帛垂于腿际二道,降魔触地印之佛手势,弥勒佛像的佛装倚坐等权威性的判断,为初盛唐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仙佛寺石窟是鄂、川、湘、黔辖区佛教圣地,是长江中游与两湖地区现存唯一的、时代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唐代摩岩造像,为研究当时的佛教文化交流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2006年5月,仙佛寺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仙佛寺石窟
地理位置: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翔凤镇仙佛寺村酉水河西岸崖壁上
所处时代:唐朝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845-4-035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3年,来凤县对仙佛寺石窟窟檐实施复原工程。
2014年10月,复建了仙佛寺石窟三层外包木钢筋混凝土结构木屋盖的窟檐。
仙佛寺石窟
仙佛寺石窟摩崖造像所在石壁全长约200米,中段约35米一段凿刻摩崖造像,大小造像共计27尊。仙佛寺石窟摩崖造像利用山崖开凿,主要佛龛有北龛、中龛、南龛、中型龛。造像有释迦牟尼、弥勒、双观音和其他菩萨及弟子,造像最大者通高约6米,大佛龛顶距离地面最高处14.6米。根据他们造像的服饰特征,题材组合,佛座样式,帔帛垂于腿际二道,降魔触地印之佛手势,弥勒佛像的佛装倚坐等判断,为初盛唐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仙佛寺石窟
北龛龛高约6米,龛顶至地面13.6米。龛中凿一佛二弟子三尊像。坐佛通高约5米,坐高3.4米。弟子通高约4米,立高3.1米。坐佛低肉髻,着双领下垂袈裟,僧祗支作交领衣,结跏趺坐于圆莲座上。二弟子均立于圆莲座上,座前雕出壶门,弟子着交领袈裟。佛右手反置膝上,左手抚膝,为降魔触地印。中龛
仙佛寺石窟
中龛龛顶至地面高13.85米,龛高6.3米。龛中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坐佛通高 5.3米,坐高3.7米。左弟子通高2.8米,左菩萨通高3.2米。佛低平肉髻(清代补修为螺髻),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右手残损,左手上举,据五十年代所拍清代补修照片,为转法轮印。双腿下垂为善跏趺坐式。大衣下摆作同心圆式披覆座上。佛座似为束腰仰覆莲圆座。二弟子着袈裟,双手合十侍立,袈裟下摆内束。菩萨戴高冠,帔帛垂于腹腿之际二道,中间作结,左手下垂,右手上举。右菩萨右手似持净瓶。南龛
南龛龛顶至地面高14.6米,龛高6.2米,龛中凿一佛二弟子三尊像。坐佛通高约5米,坐高3.4米。左弟子通高3.8米。坐佛着双领下垂袈裟,右手抚膝,左手上举(已残)。佛身后彩绘头光与身光,缘饰火焰纹,同中龛。北龛彩绘通身火焰纹背光。
南侧中型龛
仙佛寺石窟
南侧中型龛,龛顶至地面高11.3米。龛中凿二立菩萨,左菩萨残损较甚。右菩萨通高2.7米,着宝冠,帔帛垂于腿际二道,中间作结。胸饰三条垂式璎珞,右手提净瓶,左手上举。最南端为14龛小龛,每龛一佛,高1.5至2米不等。仙佛寺石窟
仙佛寺石窟是鄂、川、湘、黔辖区佛教圣地,是长江中游与两湖地区现存唯一的、时代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唐代摩岩造像,为研究当时的佛教文化交流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遗址碑
2006年5月,仙佛寺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理位置
仙佛寺石窟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翔凤镇仙佛寺村酉水河西岸崖壁上。
仙佛寺石窟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仙佛寺石窟,路程约9.1千米,用时约14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