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长沙王陵墓群 编辑
汉代长沙王陵墓群,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起天马山、北至望城县玫瑰园的狭长地带,大多于湘江西岸沿低矮山丘蔓延,区域总面积达30平方千米,是汉朝时期的古遗址。
汉代长沙王陵墓群是汉长沙国王室及成员墓,已发现与长沙王陵墓群相关的各类遗迹点23处,其中已发掘者5处。墓葬规模普遍较大,皆为一山一墓,上部建有大型封土堆,墓穴凿于山体之中,墓室为带墓道的甲字形或中字形,多使用黄肠题凑葬制,部分还采用了金缕玉衣等汉代高等级丧葬形制(礼仪)。自1974年始,配合建设工程先后发掘了陡壁山汉墓、象鼻嘴一号汉墓、望城坡“渔阳”王后墓、风篷岭汉墓、风盘岭汉墓等5座长沙王或王后陵墓。汉代长沙王陵墓群的发掘丰富了长沙本地西汉时期的墓葬资料,同时为研究汉代长沙王陵的位置与范围以及附近区域是否存在汉代聚落等提供了基础性资料,为研究汉代的埋藏制度、陵园布局、葬具名实、丧葬礼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汉代长沙王陵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汉代长沙王陵墓群
地理位置:湖南省长沙市南起天马山、北至望城县玫瑰园的狭长地带
所处时代:汉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632-2-11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85年,全国性文物普查时,发现了渔阳墓。1993年初,进行基本建设时,将其封土推毁。1993年2~7月,为配合基本建设,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2005年12月底,在望城县星城镇银星村一座名为“风篷岭”的山上进行开发建设时,发现了一座大型竖穴岩坑木椁墓。2006年3~10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望城县文物管理局联合对风篷岭Ml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2006年、2012年11月至2018年12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市望城区谷山丘陵区域北部的风篷岭—桃花岭墓地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了桃花岭汉墓、丛葬坑、11座陪(祔)葬墓和功能暂不明确的夯土墙。
2013年9月至11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建设对时代倾城一号汉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2019年~2021年,先后开展了桃花岭墓园环境整治工程和文旅提升工程,两个项目的顺利竣工标志着遗址公园桃花岭组团的基本建成,也标志着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自2022年10月,对望城区和顺总部基地建设项目进行考古发掘以来,已清理西汉时期墓葬21座,出土陶器、滑石器、金属器等各类遗物234件(组)。
长沙王王室成员墓葬分布图
汉代长沙王陵墓群是汉长沙国王室及成员墓,位于与长沙国都城临湘一江之隔的湘江西岸的低矮丘陵区。已发现与长沙王陵墓群相关的各类遗迹点23处,其中已发掘者5处。墓葬规模普遍较大,皆为一山一墓,上部建有大型封土堆,墓穴凿于山体之中,墓室为带墓道的甲字形或中字形,多使用黄肠题凑葬制,部分还采用了金缕玉衣等汉代高等级丧葬形制(礼仪)。桃花岭汉墓
桃花岭汉墓位于湘江西岸的沿江低矮丘陵台地上,属于长沙中部丘陵岗地区,地质结构主要以石英砂岩、砂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山丘多呈岛状分布,山丘间间隔存在若干地势较低的水塘。桃花岭墓园历史上曾遭到若干次的严重破坏,保留了部分汉代地层。
桃花岭汉墓是汉代长沙王陵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桃花岭汉墓本体,夯土垣墙一段及13座中小型陪葬墓。其中墓葬本体平面呈甲字形,为带墓道的竖穴岩坑木椁墓,由封土、墓道、墓坑、椁室等部分组成。墓主为西汉中晚期某代长沙王。双面云纹青玉璧、长沙王印金印等重要文即出土于此处。
和顺总部基地西汉墓葬
M12
21座墓葬均为西汉时期的小型竖穴土坑墓,可分为带墓道的“凸”字形墓葬和不带墓道的长方形墓葬。古墓中,存在多墓并列且墓向基本一致的现象,有可能为夫妻合葬或家族成员合葬。M12的墓坑中仍可见较完整的椁具痕迹,形如“Ⅱ”,且墓底中部有5个一字排列的支柱朽痕。考古专家推测M12有可能为“立架式”的双层墓结构。
马坡山—庙坡山陵园
马坡山—庙坡山陵园的陵园垣墙平面呈“曰”字型,与帝陵规整的长方形很不一样。庙坡山汉墓发现了有“王后家官”字样的漆耳杯,是王后使用的物品。
时代倾城一号汉墓
时代倾城一号汉墓
时代倾城M1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岩坑墓,平面呈“中”字形,方向319°。在发掘之前,封土和墓葬上部已被破坏,残长21.5米,宽5.94米,残深4.8米。整座墓葬由墓道、前室、后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坑北壁正中,为长斜坡式,北端宽,南端略窄,整体略向东倾斜,墓道口已遭破坏,残长11.1米,宽2~2.4米,墓道下端口残深2.88米,与墓底持平。坡度12°。墓道两壁规整,有明显的加工痕迹,底部残留踩踏面。墓坑平面呈“凸”字形,竖穴式。墓坑口部已被破坏,残长22.5米,残宽5.94米,残深4.8米。时代倾城M1是一座前、后双室墓,前室东西各有一个外藏室,用于放置随葬品,后室则为置棺的主室。望城风篷岭汉墓
望城风篷岭汉墓M1
风篷岭Ml为带墓道的竖穴岩坑木椁墓,平面呈“中”字形,方向347°,在发现之前,墓葬几部已被推掉,残长30.3米、残宽14.6米、残深3.26米。整座墓葬由墓道、墓坑、题凑、椁室和套棺等组成。墓道位于墓坑北壁正中,为斜坡台阶式。墓坑平面呈“凸”字形,竖穴式。六个角的位置略向外突出,使得墓壁略弯曲,棺室尤甚。墓坑口部已遭破坏。题凑位于墓坑壁与木构椁室外壁之间,除墓道下端口和中列前室之间缺失外,基本围绕椁室一周,平面略呈“凸”字形。椁室构筑于题凑所围的内部空间,平面呈“凸”字形,长16.5米、宽11.5米。整个椁室木结构,由枕木、底板、墙板、立柱、门和顶板等部分构建,椁室内部各分室以墓道和棺室一线为中轴线,分作东,中、西三列配置,平面均为长方形。中列分为前室、中室和后室(即棺室),东、西两列也各分为前、中、后三室,总计9间。西汉渔阳墓
望城坡西汉渔阳墓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咸嘉湖西侧,东距江边约2.5千米,东南距湾镇约2千米。此地为岳麓山余脉的丘陵地带,麓山在其南侧,四周的山丘海拔高度为65~76米。该墓依山临湖,地势高旷,东北与陡壁山、象鼻嘴山等两座西汉早期长沙国王室墓(20世纪70年代发掘)隔湖相望,相距约2千米。
西汉渔阳墓
西汉渔阳墓在一座海拔71.2米的山丘上,墓地现存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在其东、西、南三面各有一个外藏坑。主墓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岩坑木椁墓,平面呈“甲”字形,方向287°,主墓现存长约37米,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四部分组成。斜坡墓道位于墓坑西壁正中,全长21.02米,坡度18°。在墓道东端距墓坑西壁边约2米、距墓道底约1米处的填土中,发现一对偶人,跽坐于竹荐之上,两臂平伸作拦阻状。手臂皆木制。偶人通高88厘米、体厚60~66厘米、两臂通宽172~184厘米。头部用整木雕琢,五官毕具,耳、鼻单作,再用木梢衔接。脑后部平整,凿有方格状斜槽,清理时还发现丝帛残片。墓坑平面呈长方形,墓口南边因施工而被破坏,北、东边尚保留一段台阶,与墓道处于同一水平面,宽1.3~1.4米。外椁平面呈长方形,长7.4米、宽5.7米、高3米。由枕木、底板、墙板、盖板及椁门、藏室组成。内、外椁门之间的空间形成前室,其南北两侧设门,与南北藏室相通。内椁位于前室东侧,平面呈长方形,长3.47米、宽2.7米、高2.16米。由底板、墙板、椁门、盖板组成。套棺长方形两重棺,两棺紧密套合,置于内椁室后部。出土时外棺盖已被盗掘者掀翻在底板之上。外藏坑分布于主墓的东、西、南面,皆为岩坑竖穴。
滑石璧,纹饰为菱格纹+圈点纹
和顺总部基地西汉墓葬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尤以软陶居多,陶鼎、陶盒、陶壶、陶钫、陶罐等器物为主要组合形式,此外还出土了2件铁器、2件滑石璧、1件琉璃璧。风篷岭汉墓
风篷岭汉墓出土文物
风篷岭汉墓出土器物的数量较多,按质地可分为陶器,铜器与铜钱、漆(木)器、玉器、水晶器、金器、鉴金器、银器、铁器、丝织品等。金缕玉衣1套。残存玉衣片32片和少量金缕、云母薄片出土于中列后室西北部。由于尸骨从漆棺中被拖出,残损严重。玉衣片因土沁而呈现白色和黄色长方形,一面阴刻几何纹,内贴金箔片或云母薄片,四角有的有穿孔,有的无穿孔,出土时部分玉衣片以金缕相连,玉衣片下粘连有极薄的云母片。风篷岭汉墓还出土了“长沙王后家杯”漆耳杯。
时代倾城一号汉墓
时代倾城一号汉墓出土铜器、铁器、玉器、陶器等。铜器包括铺首、奁。铁器有带钩、短剑、扣饰、铁釜、铁削。陶器为泥质灰陶器和印纹硬陶器两类。还出土了大量五铢泥钱。
西汉渔阳墓
西汉渔阳墓出土文物
西汉渔阳墓出土文物按其质地可分为金、玉、石、铁、漆木、骨角、陶器和纺织品等。漆木器种类繁多,有耳杯、盘、盒、盂、壶、卮、匜、案、几、匕、磬、排箫、琴、瑟、筑、陆博、砚盒、奁盒、具杯盒、伞、杖、方器座、俑,以及木质象牙、犀角等。在墓中出土一批木楬上记载了大量纺织品的名称、数量。木楬、签牌、封泥匣100余件。大多残断,材质经鉴定为杉木。其中木楬均呈长方形,上圆下方,首部涂黑,有二穿用来系悬。木签牌呈长方形,下端两侧各有一缺口,用来系绳。封泥匣均为长方块,中间下凹以填封泥,纵断面呈“凹”字形。
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至汉建武十三年(37年),长沙国经历了两个姓氏、共14位长沙王的统治。先是汉初的异姓长沙王“吴氏长沙王”,后是刘氏长沙王。吴氏长沙王历经文王吴芮、成王吴臣、哀王吴回、恭王吴右、靖王吴著五代五位王。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墓主第一代轪侯利苍、第二代轪侯利豨所在的历史时期,正是第二代至第四代吴氏长沙王在位时期。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汉景帝之子刘发被封为长沙王(谥号定王),开启了刘氏长沙王时代。刘发在位时,轪侯已经传至第三代利彭祖、第四代利秩。最后两位长沙王刘舜、刘兴,一个被废,一个被贬为临湘侯,薨后不能入葬王陵区。吴氏长沙王和刘氏长沙王的陵区位置分界明显。从长沙城市布局来看,可以以岳麓大道为界区分。岳麓大道以南,吴氏长沙王及王室成员墓葬主要分布在岳麓山一带;岳麓大道以北,刘氏长沙王及王室成员墓葬主要分布在谷山一带。
2013年3月5日,汉代长沙王陵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汉代长沙王陵墓群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起天马山、北至望城县玫瑰园的狭长地带。
长沙玫瑰园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汉代长沙王陵墓群,路程约14.5千米,用时约22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