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 编辑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大学校内,在湘江西岸岳麓山东,指湖南大学早期阶段(1926—1959年)建成的校舍建筑。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共有九栋, 分别是:二院(现物理学院实验楼)、科学馆(现校办公楼)、工程馆(现教学北楼)、大礼堂、老图书馆、胜利斋教工宿舍、第一学生宿舍(现基建处办公楼)、第七学生宿舍(现离退休处办公楼)、老九舍(现重点实验室)。 这些建筑分别建于20世纪20至50年代,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洋式风格,只有大礼堂和图书馆属于中式风格,二院属于折中主义建筑,科学馆属于西洋古典风格,其它大部分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建筑则属于早期现代主义建筑。 其建筑风格与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的发展演变同步,同时也体现了从古代书院走向现代大学的历史过程。
2013年3月5日,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中文名: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
地理位置:湖南省长沙市
所处时代:民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编号:7-1833-5-1833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湖南大学开始兴建“科学馆”(今校办公楼),最先由土木系的蔡泽奉教授支持设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科学馆竣工。此建筑为当时湖南省内规模最大的公共建筑,动工时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当时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亲自参加了典礼,并题字“学以致用”,刻石刊于大楼入口门厅的墙上。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第一学生宿舍由柳士英教授主持设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第一学生宿舍竣工。一舍建设时值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抗战时期湖南大学迁往湘西,校舍遭到日军轰炸、焚烧,损失惨重。柳士英教授主持设计了一批宿舍建筑,都是采用木屋架、木楼板,地板、青砖、青瓦、清水墙面,清一色的地方材料,因地制宜。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第九学生宿舍由柳士英教授主持设计,同年竣工。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老图书馆开工修复遗址,由柳士英教授主持设计。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老图书馆竣工。有书库三层,目录厅和办公房若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馆藏图书79182册。1951年,老图书馆扩建,总面积达2300多平米。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七学生宿舍竣工,由柳士英教授支持设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工程馆开始由柳士英教授支持设计,今为湖南大学教学北楼。1953年,工程馆竣工。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湖南大学胜利斋教工宿舍建成。
1951年,大礼堂由柳士英教授支持设计。1953年,大礼堂竣工。
科学馆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共有9栋建筑。 大多可分为三种风格,第一种是将西方各种建筑式样进行集仿的折中主义风格,在同一幢建筑上混用各种风格式样和艺术构件,一般分为横三段和纵三段;第二种是当年十分流行的,以中国固有式建筑为代表的混合式建筑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突破了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形体由功能空间确定,外观呈现洋式建筑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建筑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第三种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采用符合功能的空间,较为简洁的体量,展现出当时最新的建筑潮流。湖南大学校园内的早期建筑,主要以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建筑师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拘泥于固有法式之间的矛盾所做的探索。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中,如大礼堂、老图书馆较符合民族主义风格的指导思想,在外观上采用了中国“重要之国粹”——大屋顶,在细部装饰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彩画,装饰等;在技术上则大量运用西方先进的“科学之原则”——钢筋混凝土乃至大跨度木屋架以及现代平面和空间布局手法,并在其中采用斗拱等中国传统木建筑构件。
湖南大学现代主义建筑,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建筑造型,大胆创造出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较少量装饰等特点。如工程馆。
大礼堂
湖南大学大礼堂由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柳士英教授设计,李达主持审定兴建。 建筑手段上有所改进:采用大跨度木屋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以国漆红黑色为主调,点缀金饰;外墙粉刷以普通水泥掺和颜料、石灰、碎玻璃等。
湖南大学大礼堂
老图书馆
湖南大学老图书馆由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柳士英教授设计,于1954年建成,中国传统大屋顶式样。建筑造型中加入西方早期现代主义手法,特别是正立面上贯通多层的竖向长窗,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造型特征。檐下、墙壁等细部装饰又具有中国风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
老图书馆
科学馆
湖南大学科学馆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月胡庶华校长任内兴建,由蔡泽奉设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竣工,耗资14万元,占地86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6550平方米,有大小房间41间,红砖清水外墙。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科学馆竣工。此建筑为当时湖南省内规模最大的公共建筑,动工时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亲自参加了典礼,并题字“学以致用”,刻石刊于大楼入口门厅的墙上。科学馆原为两层,后由柳士英教授设计,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加建一层,由平屋顶改建为青筒瓦坡屋顶。
科学馆
二院
湖南大学二院由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设计,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湖南大学超出岳麓书院向外发展新建的教学楼,称为“湖南大学第二院”,简称二院(岳麓书院被称为“第一院”)。二院为原法商两科校舍,占地1097平方米,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为两层古典式建筑,融入了不少西方现代建筑技术。
二院
胜利斋
胜利斋是一栋西洋早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建筑,由柳士英先生设计,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最早作为单身教师宿舍使用。“胜利”二字代表抗战胜利。宿舍共有二层,砖木材料,整体呈砖红色,体型小巧含蓄。田字形平面,内有四个庭院,四周回廊环绕,院内安静舒适,草木葱茏。胜利斋的手法与观念都表现出现代主义风格。是岳麓书院学生交流学术的场所。
胜利斋
工程馆
湖南大学工程馆由中国现建筑学家柳士英教授设计,于1951年建成,现为教学北楼。风格属于早期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德国表现主义。
工程馆
老九舍
湖大九舍实际上就是湖大以前的第九学生宿舍,原为女生宿舍,建成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抗战期间,柳士英带领一帮师生自力更生,自己设计建造了一批宿舍。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当时设计的这批宿舍多为一至三层的砖木结构,与现代的多层和高层公寓相比较,自然显得较为简陋,但完全能满足使用与功能需求。
老九舍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日军投降,国民政府在中国国内分设了多个受降点,其中长衡岳地区的受降点就设在湖南大学。在湖南大学科学馆(今校办公楼)二楼东头的一间大房间内举行仪式,当时国民政府的王耀武将军接受日军的投降。
2013年3月5日,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联合主办的“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入选其中。
位置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大学校内。
湖南大学
交通
自火车站:乘立珊专线公共汽车、长沙202路公共汽车、旅游1线公共汽车至湖南大学(岳麓山南站)下;
自汽车南站:乘长沙公交152路至湖南大学(牌楼路口站)下;
自汽车东站:乘长沙公交126路至火车站下,转乘立珊专线公共汽车、202路公共汽车、旅游1线公共汽车到湖南大学(岳麓南站)下;
自汽车西站:乘长沙公交603路至湖南大学(牌楼路口站)下;
自黄花机场:乘民航大巴至民航大酒店,转乘立珊专线公共汽车或旅游1线公共汽车至湖南大学(岳麓南站)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上一篇 新民学会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