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口宗祠建筑群 编辑
洞口宗祠建筑群,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属于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宗祠建筑。
洞口宗祠建筑群包括金塘杨氏宗祠、钟元帅庙、谭氏宗祠、王氏宗祠、黄氏宗祠、廖氏宗祠、尹定公祠、潘荣公祠、肖氏宗祠、曾八支祠、曲塘杨氏宗祠共11个。宗祠建筑群有其独特的民俗风采和地域特色,其外形恢宏奇伟,古风肃然;内饰精美灵动,素朴大气。无论是建筑与雕饰、结构与审美,实用与功能完美的融合,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支奇葩和重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2013年3月5日,洞口宗祠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洞口宗祠建筑群
地理位置: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
所处时代:明至民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249-3-54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潘荣公祠始建。
清乾隆七年(1742年),曾氏宗祠始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曲塘杨氏宗祠始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至嘉庆四年(1799年),萧氏宗祠复修。
清道光四年(1824年),曲塘杨氏宗祠重修。道光十六年(1836年),潘荣公祠整修。
清同治二年(1863年),黄氏宗祠始建。同治七年至十三年(1868~1874年),曾氏宗祠复修。
民国三年(1914年),曲塘杨氏宗祠整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长征至洞口时曾借萧氏宗祠宿营,祠堂西侧围墙上至今留有当年红军书写的宣传标语。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第六、第七军官总队设于曲塘杨氏宗祠。
2018年,洞口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对王氏宗祠、谭氏宗祠、金塘杨氏宗祠、尹定公祠进行修缮。
曾氏宗祠
曾氏宗祠,又称八支总祠,是湖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宗祠古建筑群,建筑群平面为长方形,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座东朝西,砖木结构,前后五进,依次为门楼、阁楼、前厅、过廊、中(礼)堂、寝堂、宗圣阁,两侧分别为钟鼓楼、笃亲堂、守约斋、走马楼厢房等,总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60平方米,现作为湖南省首批民办博物馆。在祠堂大厅内外,匾额楹联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曾国藩为宗祠题写的对联“资水如带,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曾国藩与儿子曾纪泽、孙子曾广钧分别书写的“春风沂水”“一家仁让”“同归于厚”三块巨匾悬挂左右。
曾氏宗祠
曲塘杨氏宗祠
曲塘杨氏宗祠,占地面积3589.78平方米,建筑面积1710平方米。座西朝东偏北,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为牌门、戏楼、地坪、中堂、天井、寝堂、两侧建有厢房、钟鼓楼及附属建筑。该祠内外装修均较朴素,主要特点在其空间形式,戏台活动区作降台处理,中堂和寝堂之间两侧钟鼓楼做成骑楼形式,使内外空间隔而不断,三进内院空间也各有特色。
曲塘杨氏宗祠
萧氏宗祠
萧氏宗祠,又名兰陵会馆,平面为长方形,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为牌门、戏楼、中堂、寝堂、凌云阁、聚义堂,两侧分别为钟鼓楼及厢房。总面阔46米,总进深78米,占地面积3588平方米,座北朝南,砖木结构,牌门为中西合璧形式,厢房前后出廊,与戏台、礼堂构成迂回曲折的走马楼。该祠柱大梁粗,石刻、木雕、泥塑、彩绘内容丰富。
萧氏宗祠
黄氏宗祠
黄氏宗祠,台基平面呈长方形,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为大门、戏楼、看戏坪、中堂、祖先堂,两侧为厢房和耳房。座南朝北,砖木结构。礼堂和祖先堂柱大梁粗,用材考究,其石雕柱础造型各异,图案精美。牌门设计融入了西洋建筑元素,门额和楹联题字均为清末书圣黄自元手书,其楷书骨格雄奇,笔力遒劲;行草飞逸洒脱,刻工洗炼;门框石刻对联楷、行、魏碑三体书法挥洒自如、磅礴俊逸。
黄氏宗祠
潘荣公祠
潘荣公祠,平面为长方形,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为月台、牌门、戏楼,内坪、中堂、祖先堂,两侧为厢房与钟鼓楼;座北朝南,砖木结构。文物本体占地面积1478平方米;门楼古朴雄伟,泥塑彩绘丰富;戏台重檐翘角,六角攒尖;外墙明窗为西洋建筑形式。蔡锷少年时期曾游学潘荣公祠经馆,当留学日本回国后,又协助昔日同窗好友潘合壬极力倡导新学,为该祠书赠“有豸小学”牌匾。
潘荣公祠
历史价值
洞口宗祠是地方宗族兴衰的象征,宗祠建筑反映了当地各历史时期建筑的发展水平及历史文化特点。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宗祠建筑,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地方建筑的建造水平、工艺及材料的发展变迁,现存的洞口宗祠建筑是难得的历史实物见证,是整个南方宗祠建筑的代表性遗存。同时,宗祠基本上是村落中规模最庞大的建筑,是祭祀祖先及家族公共活动的场所;抗战时期,部分宗祠被改为驻军地,成为抗战场所。因此,宗祠建筑群在不同时期的功能变迁,记载了地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以实物的形式见证了一部分中国近现代革命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洞口宗祠建筑营造手法师于古,但不泥于古,在建筑艺术表现形式上,分别采用了木雕、石刻、彩绘、泥塑、堆瓦等多种传统技艺,使得洞口宗祠建筑艺术风格多种多样、精彩纷呈。文学及书法艺术突出是洞口宗祠的又一大特点。大多数宗祠内楹联丰富,牌匾众多,碑文石刻随处可见,其中有诸如曾国藩、何绍基、曾纪泽、黄自元、徐世昌、谭延闿等历史名家之作,文化底蕴深厚,书法艺术精湛。
科学价值
洞口宗祠选址布局以历法、星算、勘舆等传统学术为指导,但又不拘传统,依具体地势、环境而定。现存建筑的结构形式、装修样式等代表了当时该地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平,具有浓郁的地方建筑特色。建筑结构形式是明、清时代湘西南地区传统建筑的代表,对于研究我国地方古建筑种类、建造技术的发展是较好的实物资料,为中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文化价值
洞口宗祠蕴藏着丰富的传统礼孝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以家族族谱的形式记载祖先的起源、家族人口的繁衍和宗族发展等重要事件与重点活动,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宗祠内柱础、门楣等石材、梁架及门窗装修、彩绘、屋脊泥塑等图案都包含了地方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元素,为研究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其文化核心,实际上是儒家思想文化中诸多精华内容的具体表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社会价值
洞口宗祠是当时宗法社会的产物,集中体现了当地的宗族制度、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和发展,具有融洽宗盟、增强宗族的凝聚力,进而实现尊祖敬宗、合族收族的目的。宗祠对于地方村落的稳定、家族团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宗祠的主体功能是祭祀场所,同时又是家族教育的课堂。通过纪念祖先、弘扬祖德和开办族学这一机制,成为农村社会团结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学校。
宗祠文化源起
宗祠即祠堂的一种。祠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对祖先的崇拜,诞生于周代宗庙,经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到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嘉靖帝采纳礼部尚书夏言的建议,允许民间皆可联宗立庙,号召天下臣民在冬至日统一进行祭祖,并同意建造祭祖的场所——祠堂,至此民间终于可以合法建立祠堂。在传统的祖先崇拜——以宗庙祭祀为主要方式的礼仪文化和儒家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宋代立家庙,明代筑祠堂,后代子孙凡有发迹的,莫不以兴修祠堂为光宗耀祖的大事。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总结宋、明以来宗法制度的基础上,颁行《圣谕广训》,提出“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的四项义务,从此宗祠建筑被纳入朝廷规范,民间敬宗睦族,整修祠堂达到了高潮。此后,建祠堂与修家谱一起成为家族发展最重要的象征,人们认为宗祠所在就是祖先宗庙陵寝所在,是家庭的“根”、人生的“本”,是家族认同血缘、凝聚亲情的场所,是谋氏族发展的核心与求族群兴旺的纽带。
地理位置
洞口宗祠建筑群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
曾氏宗祠
交通信息
自驾:从邵阳市出发经沪瑞线—辰溪路—沪昆高速—洞口互通—洞口县。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指挥所旧址
上一篇 武冈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