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古戏台 编辑

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祁门古戏台祁门古戏台

祁门古戏台位于皖赣交界的安徽祁门县,完整地保留有11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多集中在祁门西乡的新安乡、闪里镇境内,其中新安乡8座,闪里镇3座。这些戏台不仅富地域特色,而且以“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被人称奇,既体现了中国民间古朴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了古徽州的乡村文明与风土民俗。

祁门古戏台是古祠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建于祠堂内部,与祠堂共外墙和屋顶,因此,从外部一般看不出里面有戏台。其独特的形制为徽州仅有,在研究徽州古建筑类型学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祁门古戏台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祁门古戏台

地理位置:黄山市祁门县

数量:11处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批号:国发【2006】19号

编号:569-Ⅲ-272

历史沿革

编辑

祁门古戏台祁门古戏台

祁门古戏台主要分布在城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村、文闪河流域,历史上这一带文风昌盛。古戏台作为一种演出场所,不仅有娱乐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维系宗族的血缘关系,徽州人讲究忠孝节义、尊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与祖宗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另一方面体现出宗族的威严。祠堂是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既处罚了违法和触犯村规民约的族人,由他们出资请戏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

堂古戏台,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

坑口古村的会源堂古戏台始建明代万历十五年(1587年),清代修缮过。2013年12月29日凌晨,这个古戏台遇火灾被烧掉。

敦化堂古戏台,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

馀庆堂古戏台,建于清咸丰初期(1851-1853年)。

敦典堂古戏台,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

嘉会堂古戏台,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

和顺堂古戏台,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

大本堂古戏台,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新安古戏台,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

叙伦堂古戏台位,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

建筑特点

编辑

祁门古戏台祁门古戏台

祁门古戏台是古祠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建于祠堂内部,与祠堂共外墙和屋顶,因此,从外部一般看不出里面有戏台。其独特的形制为徽州仅有。有戏台的祠堂其基本平面布局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面阔10—15米,进深为三进两名堂(天井)。戏台搭建在祠堂前进,与享堂、寝堂相对,每逢演戏,即开享堂隔门,祖宗牌位正对戏台,后人与祖宗共赏同乐。戏台分为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类形制。固定式即戏台基部以砖石筑城外框,里面用木柱支撑,覆木板形成台面,也称“万年台”;活动式又叫“可拆卸式”,戏台基部全以木柱支撑,台枋相连,粗榫卯结构,上覆台板即成戏台。在结构处理上看,戏台采用干拦式,左右对称布局,平面分前、后台。前台三开间,中为明间演出区,开间较大,次间为文、武场乐间,稍间为廻廊。从建筑本身上说,祁门古戏台充分展示了徽派建筑的艺术魅力,整个戏台组合完美、空间合理,既讲究传统建筑的严谨均衡,又不失因势而为的灵活,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从工艺设计上讲,戏台巧夺天工,不论是整体设计,还是局部构思,都匠心独具,精巧绝伦。甚至蕴藏着许多科学道理,如戏台顶端的藻井同时具有防火、扩音及装饰等多种功能。戏台装饰风格各异,整体体现出了徽派建筑的精华。

文物遗存

编辑
馀庆堂古戏台

馀庆堂古戏台馀庆堂古戏台

馀庆堂古戏台位于祁门县新安乡珠林村赵氏祠堂内,祠堂建筑面积504平方米,戏台和观戏楼占地面积136.72平方米。戏台分前后台,前台有正台及两厢,正台为表演区,两厢为乐队、锣鼓伴奏所用。戏台正立面制作工艺讲究,斗拱、内外额枋、斜撑、月梁等雕刻着各种精巧的人物、戏文、花鸟等图案。天花为藻井式,看台雕刻有精致的隔扇棂花窗和精美的花鸟和人物故事浮雕,整个戏台装饰性很强,富有感染力。2013年实施馀庆堂古戏台整体修缮工程,现状保存良好。

会源堂古戏台

会源堂古戏台会源堂古戏台

会源堂古戏台位于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坑口,古名“竹溪”,又名“竹源”。“会源堂”位于村东,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文闪河汇上游诸水,于祠前成一泓清潭。竹源陈氏由此分迁他乡及外州邑者,均溯此为源,故名会源。会源堂乃竹源陈氏宗祠,后由陈枝山兄弟重建,享堂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重建。会源堂由戏台、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600平方米,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44平方米,观戏楼及天井206.56平方米。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以木桩支撑,上铺台板,为固定式。戏台后壁即祠堂南墙,不设大门,是为该祠一大特色。前台明间为演出区,两侧各有厢房,为乐队伴奏处。台前设有石雕栏板,两侧有楼梯与观戏楼相连。戏台正中央顶部有穹形藻井。梁架结构为穿逗式和硬山搁檩式,各种雕饰布及戏台和观戏楼正立面,整个戏台雕梁彩宇,装饰性较强。两侧观戏楼前檐柱为方形石柱,柱台上设有菱形斗拱。天井下以青石板铺地,十分规整。戏台墙壁上各地戏班的信手题壁仍依稀可辨,上自咸丰三年(1853年),下至1986年,皖赣两省的彩庆班、和春班、四喜班、同乐班、景德镇采茶剧团、怀宁县黄梅剧团等均曾来此演出,以清同治,光绪年间为盛,是研究地方戏剧史的珍贵资料之一。

敦典堂古戏台

敦典堂古戏台敦典堂古戏台

敦典堂古戏台位于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磻村组下首,座北朝南。为村中陈氏宗祠,整体建筑由门楼、戏台、廊庑、享堂、寝楼组成,总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戏台为可拆卸活动式戏台,以漆饰涂抹表面,柱身为黑色,隔扇、月梁等为朱色,含有外来文化的浓郁色彩。整个戏台布局紧凑、朴素、简洁而又趋于变化,灵活而又工整。

嘉会堂古戏台

嘉会堂古戏台位于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磻村组,座北朝南,三进三开间,现存前进古戏台及后进寝堂部分。古戏台部分通面阔10.3米,进深7.63米,总体建筑面积为505.05平方米。戏台柱除祠堂本身结构主柱外,另根据台面设置需要附加短柱支撑台板,为可拆活动式戏台,小巧玲珑。2012年实施嘉会堂古戏台整体修缮工程,现状保存较好。

敦化堂古戏台

敦化堂古戏台敦化堂古戏台

敦化堂古戏台位于祁门县新安乡新安村洪家组,原为洪氏宗祠,座东南朝西北,三进三开间,通面阔9.45米,通进深19.77米,占地面积18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40平方米,整个建筑由门厅、戏台、边廊、前天井、享堂、后天井、寝堂等组成。

叙伦堂古戏台

叙伦堂古戏台位于祁门县新安乡上汪村上汪组内,座北朝南,原系汪氏宗祠,三进三开间,现存前进古戏台及享堂、边廊厢房。,总面阔14米,通进深22米,占地面积约为291平方米。原整个建筑由祠前巷、院墙、卷拱门洞、门厅、戏台、边廊楼上厢房、前天井、享堂、后天井、耳门、寝殿组成(已毁)。2012年实施叙伦堂古戏台整体修缮工程,保存现状较好。

和顺堂古戏台

和顺堂古戏台和顺堂古戏台

和顺堂古戏台位于祁门县新安乡星林村长滩组内,原为赵氏祠堂。座南朝北,共三进,三开间,通面阔11.63米,通进深32.57米,占地面积379平方米,建筑面积455平方米。整个建筑由祠前广场、门厅、古戏台、边廊、前天井、享堂、后天井、耳门、寝堂、耳房、楼上堂、神龛等组成,原堂正壁悬挂的“和顺堂”以及享堂檐梁柱上字匾、楹联均已不存,仅存痕迹。

顺本堂古戏台

顺本堂古戏台位于祁门县新安乡星林村良禾仓组,建于清末,座西南朝东北,原系赵氏宗祠。共三进、三开间。通面阔11.32米,通进深26.81米,占地面积304平方米,建筑面积396平方米。整个建筑由门厅、戏台、边廊廊上楼(包厢)、前天井、享堂、后天井、寝堂、耳房、楼上房、神龛等组成,前进天井有耳门通向两边巷道及民居。原享堂正壁悬挂的“顺本堂”以及各梁额及柱上字匾、楹联均已不存,仅存痕迹。

新安古戏台

新安古戏台保护碑新安古戏台保护碑

新安古戏台位于祁门县新安乡新安村新安组,座西北朝东南,原系祠宇。现存前进古戏台及前天井卵石地坪。戏台部分通面阔9.46米,总进深32.38米,占地面积约306平方米,整个建筑原由戏台、边廊、前天井、享堂、后天井、耳门、寝堂等组成,后进部分现已毁。2013年实施新安古戏台整体修缮工程,保存现状较好。

大本堂古戏台

大本堂古戏台位于祁门县新安乡新安村李坑组,原系陈氏宗祠,座北朝南,三进三开间,通面阔10.42米,通进深32.8米,占地面积341.8 平方米。整个建筑由祠前广场、门厅、古戏台、边廊、前天井、享堂、后天井、耳门、寝堂、厢房、神龛等组成,前天井东西两侧耳门外靠巷道,与民居相通。该祠前进门厅同徽州传统祠宇建筑风格一致,中进金柱间设有仪门,门前设有抱鼓石;仪门内设可拆卸活动戏台,在演戏时搭设,祭祀等大型活动时拆除。

聚福堂古戏台

聚福堂古戏台位于祁门县新安乡新安村叶源组,座北朝南偏东,建于清早期,系王氏祠,三进三开间,现存前进门厅古戏台及享堂、边廊、寝堂。通面阔10.14米,通进深33.01 米,占地面积332平方米,整个建筑由祠前广场、门厅、戏台、边廊、前天井、享堂、后天井、耳门、寝殿等组成,天井东西两侧耳门外与巷道及民居相通。

文物价值

编辑

祁门古戏台祁门古戏台

徽州古戏台是最富文化内涵的一类,作为古代徽州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古戏台对研究徽州宗族文化有着特别的参考价值,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徽州宗族祭祀、议事、教化等诸多内容。为人们探寻研究徽州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实物例证。在中国戏剧史和建筑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祁门古戏台群建造精良,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是徽派建筑中保存完整、数量庞大、构造装饰精美、形式统一的古代建筑,也是研究徽州戏曲舞台艺术、民俗以及徽州建筑等方面的宝贵历史实物资料。古戏台营造的文化环境反映了徽州鼎盛时期民间艺术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文物保护

编辑

祁门古戏台祁门古戏台

2010年,祁门县正式启动祁门古戏台群的整体保护工作,对11座古戏台进行临时抢救保护的基础上,依据上报国家文物局的修缮方案。同时对11座古戏台实施了白蚁防治工程,2011年着手编制祁门古戏台群保护规划,同时编制单体古戏台修缮设计方案,通过公开招标实施古戏台修缮工程,使祁门古戏台群整体保护逐步纳入科学、正规、系统化管理。

2013年,祁门县对古戏台进行整体保护性修缮工程。馀庆堂古戏台是祁门县重点投资修缮的2座古戏台之一。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文物部门完成对古戏台墙体校正维修、屋面瓦重盖、木结构校正,并对地面、轩顶、轩弯橼和部分花窗等进行修复,修缮费用逾400万元。

2016年,黄山祁门县相关部门投资约560万元对祁门古戏台“会源堂”复原,包括异地选址基建和会源堂院落、戏台、廊庑、天井、享堂、寝楼的重建,以及室内外排水系统。

历史文化

编辑
戏台文化

祁门古戏台祁门古戏台

祁门县保存的“古戏台群”基本上分布在县城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河、文闪河流域。该县通达江西鄱阳、九江;北上越岭,即入池州、安庆府地。因此,是徽州文化、赣文化的交融处,也是徽州文化向外渗透的“窗口”。

徽州是一个宗法制严格且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的地方,氏族大家通常聚族而居,祠堂往往是一个村子中最宏伟高大的建筑。宗族中每遇大事,都要“开祠堂”“共决议”;礼敬神明,祭祀祖先,甚至一些宗族成员的婚丧嫁娶,也是在祠堂内进行,而伴随这一切的又往往是演戏。据此,古徽州一般说来,有宗就有祠,有祠就有台。

古戏台作为祠堂建筑的一部分,有两种形制:一种是戏台与祠堂前进合为一体,不唱戏时是祠堂的通道,装上台板就是戏台,这种戏台被当地人称为“活动戏台”。另一种戏台是固定的,这种形式的戏台被人称为“万年台”。戏曲在中国文化艺术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村中戏台上演的剧目,给全村老老少少带来了乐趣。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祁门古戏台位于皖赣交界的安徽祁门县。

祁门县

交通信息

火车:最快捷的铁路交通是先到黄山、祁门。

客车:从黄山到祁门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