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千佛岩石窟 编辑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夹江千佛岩石窟夹江千佛岩石窟

夹江千佛岩石窟,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衣街道千佛村,是唐朝时期的文物遗存。

夹江千佛岩石窟兴建于唐代,主要龛窟建造于盛唐时期,清代和民国时期开凿少量龛。石窟造像集中区延亘600余米。造像最高者离地面约20米,红砂石质,深浮雕,现尚存162龛,佛像2470尊。主要内容有:净土变、观音龛、地藏龛、说法庄严龛、毗沙门天王龛、一佛二菩萨等。其中最大者龛高340厘米,宽220厘米,深180厘米,一般龛面积约1平方米左右。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中作为主尊来供奉的主要有佛类、菩萨类、天王类、圣僧类和其他造像等五大类。从技法表现上熟练地运用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透雕和阴线刻的技法。造像中不常见繁复的装饰纹样,而是注重人物细节的刻画表现。夹江千佛岩石窟除具有唐代造像的特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专家称为“新异的盛唐体”。夹江千佛岩石窟在音乐舞蹈艺术、镌刻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实物证据,是盛唐期间佛教在川西盆地传播、发展状况的见证,是川地现存唐代摩崖造像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6年,夹江千佛岩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夹江千佛岩石窟

地理位置: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漹城镇西2.5千米的大观山下

所处时代:唐朝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编号:6-0857-4-04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夹江千佛岩石窟兴建于唐代,主要龛窟建造于盛唐时期,清代和民国时期开凿少量龛。

195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派人对千佛岩佛像进行了专题调查;198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拨专款1万元用于佛像清理;198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拨专款3万元用于佛像维修,当年新发掘被掩埋的佛像八龛。

1985年至1989年,千佛岩景区重新修复了濯缨堤、天生桥、铁石关牌坊,恢复了毗邻的点将台、金像寺等景点。

2008年,千佛岩石窟安装报警设施。

2009年,结合5.12灾后重建,千佛岩景区进行环境整治,修建路道及护栏。

2021年,成都市文物局对成都及周边地区的摩崖造像进行普查,包括夹江千佛岩石窟。

文物特点

编辑
综述

夹江千佛岩石窟夹江千佛岩石窟

夹江千佛岩石窟位于夹江县漹城镇西约2.5千米的大观山下,东起聚贤街小牌坊、西至纸博馆围墙、北至大观山顶、南至青衣江北岸、长约1.2千米、宽约0.7千米。摩崖造像位于沿江石壁之上,滨青衣江东岸,石龛造像集中区延亘600余米。造像最高者离地面约20米,红砂石质,深浮雕,现尚存162龛,佛像2470尊。主要内容有:净土变、观音龛、地藏龛、说法庄严龛、毗沙门天王龛、一佛二菩萨等。其中最大者龛高340厘米,宽220厘米,深180厘米,一般龛面积约1平方米左右。

造像题材

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

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中作为主尊来供奉的主要有佛类、菩萨类、天王类、圣僧类和其他造像等五大类。佛类,主尊为佛像的龛窟居多,约90龛;菩萨类,主尊为菩萨的龛窟数量为其次,约30龛;天王类,有7龛;圣僧类,有第091龛。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有两个特点:一是同样的题材和布局形式重复出现,在三圣龛、四佛龛、阿弥陀净土变龛、毗沙门天王龛、地藏观音同龛中重复的比例较高,得以体现。二是地方民间信仰流行的体现:地藏菩萨、观音菩萨的单尊供奉以及二者组合供奉的出现、与阿弥陀佛同龛的非典型三圣组合,以及作为主尊来供奉的毗沙门天王,展现了地藏信仰、观音信仰和毗沙门天王信仰在此地的流行,同时也展现出民间信仰的世俗化与多样化发展。

造像特征

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

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中不常见繁复的装饰纹样,而是注重人物细节的刻画表现。人物造像的基本特征涵盖了头部造型、躯体形态、衣着服饰和其他装饰。佛像受佛像经典的约束,其造像有较为严格的范式遵循。因此,佛像的头部造型、服饰、身体形态都展现出了佛陀才拥有的庄严德相,没有繁复的装饰表现,佛陀身份的刻画表现在于华丽的台座、头光和身光的造型上;菩萨像不受佛像庄严法相的约束,其头部造型、服饰、身体形态相较于佛像来说,有更多样的装饰表现。四川地区的唐代菩萨造像身形丰腴、面容饱满、慈眉善目、庄重典雅,展现了以慈悲之心关照世人的菩萨形象,配饰一改隋朝的繁复之风而有所简化,多展现婀娜身形。夹江千佛岩中的菩萨造像也表现出了以上特征,身形较佛像相比稍显瘦削,躯干修长,衣纹舒缓流畅,多显女性化柔美气质;夹江千佛岩中毗沙门天王造像的布局构成、面相描述和仪轨都大致相符,基本特征各龛也大致相同。三面宝冠和上扬的U形冠带,依稀可辨的项圈和胸甲结构、上臂鳍袖,这些服饰特点都相似。

造像技法

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

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从技法表现上熟练地运用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透雕和阴线刻的技法。

造像风格

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

世俗化的人物表现是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的特征之一,其面部特征和身形比例虽都与世俗凡人相近,但针对不同身份的刻画也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神性。从面部刻画技法上来看,天王像以刚健的雕刻线条、更多的块面表现了天王的严肃怒目的神态和立体感。同刻画天王像的手法不同,佛和菩萨的面部刻画则没有太多的起伏,不见生硬的线条,块面转折小,营造出柔和细腻之感。装束也从细节刻画上以不同的技巧表现来凸显不同身份的气质。天王像的服饰刻画上就多见劲挺的线条,刻画出甲胄的质量感,高浮雕战裙的层次感明显厚重于其他身份的服饰刻画,凸显了毗沙门天王的威猛庄严,灵动张扬的披帛和冠带使天王像更显生动。佛像身着的袈裟则是薄衣覆体,阴线刻衣纹自然轻柔,展现出佛像泰然自若的神态。菩萨像的天衣随身体姿态自然下垂,衣纹的表现更为复杂,整体质料轻盈,刻画出菩萨像具有女性化灵秀气质的婀娜身姿。

文物遗存

编辑
古弥勒佛造像

古弥勒佛造像古弥勒佛造像

高3.46米、宽2.4米、径深1.4米的古弥勒佛造像,其体积与保护程度,堪称千佛岩之最。在清代被补色修复,风蚀程度也较弱,是因为它和乐山大佛类似,外部曾有一座木质八角亭护体。在此佛像四周,还清晰可见亭楼主体“入嵌”崖壁的痕迹。

文物价值

编辑
夹江千佛岩石窟除具有唐代造像的特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专家称为“新异的盛唐体”。夹江千佛岩石窟在音乐舞蹈艺术、镌刻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实物证据,是盛唐期间佛教在川西盆地传播、发展状况的见证,是川地现存唐代摩崖造像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保护措施

编辑

遗址碑遗址碑

2006年,夹江千佛岩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夹江千佛岩石窟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衣街道千佛村。

东风堰-千佛岩景区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夹江千佛岩石窟,路程约2.8千米,用时约7分钟。

下一篇 新政嘉陵江离堆

上一篇 犍为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