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织金古建筑群 编辑
织金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城关镇和三甲街道,始建于明末,大量修建于清代初。
织金古建筑群包括位于织金县城关镇的东山寺、回龙庵、炎帝庙、小街龙王庙、斗姥阁、财神庙、白衣庵、隆兴寺、紫竹庵、寿佛寺、黑神庙、玉皇阁、文昌阁、杨泗将军庙、文庙遗址、回龙桥、月华桥、太平桥、日升桥、童生桥、兴隆桥、和惺和尚墓塔、南门塔和位于三甲街道的保安寺、仲机桥,共25处文物点。织金古建筑群文物门类众多、造型各异、功能复杂、综合性强,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2006年5月25日,织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织金古建筑群
地理位置: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城关镇和三甲街道
所处时代:元至清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0728-3-431
2010年2月22日,织金古建筑群中的东山寺发生火灾事故,过火面积 26.6平方米。
织金古建筑群过去是按《易经》中的五行八卦所定位:故将府署建于乾宫,文庙建于坎宫,文昌阁建于艮宫。隆兴寺建于震宫,白衣庵建于巽宫,炎地庙建于离宫,马王庙建于兑宫,三楚会馆建于坤宫,其余建筑则按属性所建。
城内潭、塘、泉、井比比皆是,回龙潭、黑龙潭、猪巴巴龙潭、瓦窖龙潭、双堰塘、龙泉,一勺泉、四方井、月亮井等十余处,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城周群山环绕,凤凰山、玉屏山、墨峰山、古佛山、西灵山、斗蓬山、东山、鱼山、龟山、蛇山、塔山,群山景色秀丽古木参天绿树成荫与古建筑相映成辉形成了织金“八大景”“八小景”。在这山水如画的县城内容纳按传统理念建造的功能各异的古建筑堪称高原一绝,这是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
东山寺,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加修葺。坐东向西,由山门、前殿、正殿、钟鼓楼、观音阁组成,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存山门、前殿、正殿、钟鼓楼。
东山寺
东山寺
东山寺
东山寺
回龙庵
回龙庵,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续修。坐北向南,由前殿、后殿、右禅房、左山门、得月楼组成。现存得月楼。
炎帝庙
炎帝庙,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坐北向南,由大殿、戏楼组成。
小街龙王庙
小街龙王庙,始建于清初。坐西向东,由山门、大殿、观音阁组成,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60平方米。
小街龙王庙
斗姥阁
斗姥阁,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坐东向西。原由阁、左右凉亭、正殿、武侯祠、偏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现存阁楼和西南侧的凉亭。
斗姥阁
财神庙
财神庙,始建于清初,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 由山门、两厢、正殿组成。占地面积约6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
财神庙坐北朝南,北面是凤西书院,南面对着城中心的大街,东面是九对头小街,西北紧临北门大街。财神庙的精妙在于其建筑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财神庙为木结构建筑,共38脊、四重檐、悬山顶式,呈宝塔形状。18个翼角底下分别系着一个铜铃,微风徐来,叮当作响。财神庙共分4层,底层通面阔16.76米,进深12.15米,并排5间。偏厦阔14.46米,进深3.1米,亦为5间。其左、右、后为靠背栏走廊。庙左有偏殿一间,面阔3.5米,进深4米。庙正面为石头拱砌的山门,宽2.57米,高2.8米,置木门关启。
财神庙
白衣庵
白衣庵,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清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坐东向西。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封火山墙硬山顶。现存正殿。
隆兴寺
隆兴寺,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坐北向南。原由前殿、左右偏殿、后殿组成。占地面积约8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20平方米。现存后殿。
紫竹庵
紫竹庵,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坐南朝北,殿堂三间。
寿佛寺
寿佛寺,又名“三楚宫”,即湖广会馆。始建于清初,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城南移建现址。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至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坐西向东,由大殿、戏楼、厢房及牌坊组成,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10平方米。现存大殿。
黑神庙
黑神庙,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民国年间增修。依山就势,建有黑神庙、对厅、济赈亭、藏书楼、且住亭等建筑,建筑面积125.69平方米。
黑神庙
玉皇阁
玉皇阁,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嘉庆、道光年间两度重修。坐东向西,由阁楼、前殿、后殿及禅房组成。
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嘉庆七年(1802年)移建今址。清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坐南向北,由前殿(文昌宫)和文昌阁组成,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文昌阁夜景
杨泗将军庙
杨泗将军庙,始建于清代中期。坐西向东,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顶。
杨泗将军庙
文庙遗址
文庙遗址。文庙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后屡次重建、维修,同治年间重建。坐北向南,由牌坊、棂星门、大成门、天子台、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组成。现存大成殿遗址。
回龙桥
回龙桥,亦称通济桥。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东西向,跨贯城河。全长20米,桥面宽4.5米。
月华桥
月华桥,原名“奢香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整修。东西向,跨贯城河。三孔石拱桥,长18米,宽4.7米。
月华桥
太平桥
太平桥,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东西向,跨贯城河。二孔石拱桥,长28米,宽13米。
日升桥
日升桥,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成,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整修。东西向,单孔石拱桥。
日升桥
童生桥
童生桥,又名“永安桥”、“童生桥”,俗称“下水关”。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次年(1749年)告竣。东西向,跨贯城河,单孔石拱桥。
兴隆桥
兴隆桥,又称“半边桥”。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东北西南向,二孔石拱桥。桥西北侧是石龙栏杆,头向东北,高1米许。桥西北河床石岩上立四棱碑。
和惺和尚墓塔
和惺和尚墓塔,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系“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七世存上慧下参和惺老和尚之塔”。
南门塔
南门塔,又名文明塔,南门塔位于狗桥东侧白马山顶。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局部毁于1966年。1997年修复。圆锥体白绵石塔,底径6米许,通高14米许。
保安寺
保安寺
保安寺,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倚一石峰建造,由大殿、观音阁、地母庙、禅房等建筑组成。
仲机桥
仲机桥,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南北向,跨纳弓河。单孔石拱桥,长4米余,宽2.5米。
织金天然溶洞较多,在石器时代就有远古人类居住由洞居转为崖居民居便是织金古建筑的一大特点。早期的“洞屋”主要防猛兽,后来逐步演变成防御工事,作为垒灶熬硝制造鞭炮之用,这些洞屋有的建有护墙,墙内又有木结构古建,具有代表性的有樱桃洞、宾兴洞、四方洞、牛王洞、硝灰洞。还有的在织金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崖壁斜出,由建筑师巧妙利用洞口建造民居式的宗教建筑,如于偏厦中所营造的保安寺、依洞而建的观音阁,便是洞居转崖居、民居的真实写照。这类洞居、崖居、民居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了织金古文化的魅力。在中国古建史上这些倚崖傍洞的古建筑为研究人类居住、变迁和古文化发展提供了真实的实物是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民族历史的见证,改土归流的产物
织金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建城,古时称为“比喇”(彝语)属水西地带长期以来为彝族土司治理。自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清庭设立平远府后废除土司制度实行了改土归流。这段历史与织金古建筑有着重要的关系。明末清初,中原政权更迭,吴三桂拥有重兵、欲割据称王,彝族土司惨遭毁灭性打击,史称“吴王剿水西”。这一重大事件结束了彝族土司的统治,并随着“改土归流”的实现,大批中原民族涌人织金,促进了织金民族、宗教、经济、文化的建设,由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各种修建工程蓬勃兴起。因而建造“四庵”(观音庵、紫竹庵、白衣、回龙庵),“四阁”(文昌阁、玉皇阁、斗姥阁、文腾阁),“四寺”(东山寺、寿福寺、隆兴寺、地藏寺),“四祠”(忠烈、神柯武侯祠、丁公)和“八大庙”(文庙、关帝庙、财神庙、马王庙、龙大庙、黑神庙、炎帝庙、城隍庙)。这一时期建寺庙,造会馆的热潮,使得织金建筑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有商人崇尚的财神庙,军人崇尚的武庙,学者崇尚的文庙,市民崇尚的城隍庙以及湖广客商崇尚的寿福寺,江西客商崇尚的万寿宫,四川客商崇尚的川主庙等。经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许多外来的民族及汉居民,早已融入世居民族之中。
1999年,织金保安寺被定为贵州省省级文物。
2006年5月25日,织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织金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城关镇和三甲街道。
交通信息
自驾:从织金站出发,约9分钟即抵达织金县城关镇;距离织金县三甲街道约18.2公里车程,需花费24分钟左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上一篇 可乐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