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个庙石窟 编辑
五个庙石窟,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西北20千米党河水冲刷形成的高约30米的砂崖上,最早的石窟建于北朝晚期。
五个庙石窟是古代瓜、沙地区(今瓜州、敦煌地区)以敦煌莫高窟为中心的外围中、小石窟之一,现存洞窟19个,唯有中间5窟可以登临。现存有壁画的洞窟共6个,其中位于西区4个,东区2个。石窟内共有36处壁画,内容主要是经变画,另有尊像画、曼荼罗、装饰图案以及世俗人物像等。五个庙石窟壁画的发现填补了中国硬笔绘画艺术史的空白,是研究西夏时期该地区历史文化、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例证。五个庙石窟壁画丰富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内容,也是研究河西地区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2013年3月5日,五个庙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五个庙石窟
地理位置: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西北20千米
所处时代:南北朝、五代、宋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 全天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1603-4-106
五代时期,重修过第4窟的甬道和前室。
西夏时期,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重修。
石窟内共有36处壁画,内容主要是经变画,另有尊像画、曼荼罗、装饰图案以及世俗人物像等,第1窟为中心柱窟,窟内现存有释迦牟尼八相变、文殊经变、普贤经变、水月观音经变、金刚界曼荼罗、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炽盛光佛曼荼罗、涅槃经变等壁画。壁画大多保存完好,颜色鲜艳。第3、4窟均为佛殿窟,第3窟内存有维摩诘经变和劳度叉斗圣变,第4窟内存有释迦牟尼说法图、文殊经变和普贤经变。壁画十分珍贵,尤其是西夏时期用苇笔或竹笔绘制的壁画,多见于密教题材。
五个庙石窟
窟名 | 时代 | 形制及内容 |
---|---|---|
第1窟 | 北周(西夏重修,表层壁画属西夏) | 平顶,有中心塔柱。主室东南、西、北壁宽为3.7、4.3、4.0、4.6米,窟高2.5米。中心塔柱东、南、西、北向面宽2.3、2.1、1.9、2.3米,其中东、南、西向面各开一龛。南向面龛距地1.1米,龛高0.7米、宽0.7米、深0.35米,东向面和西向面龛均距地1.0米,龛高0.8米、宽0.7米、深0.35米。窟顶绘脊枋卷草(类莫高窟309窟人字披图案)。中心塔柱南向面龛内绘一佛二菩萨,受代塑像一身。龛外绘塔形龛楣,龛楣上方两角绘魔鬼数身(与龛内塑像合为降魔变,原塑像失)。东西两侧为八塔变(与榆林窟第3窟八塔变相似)。中心塔柱东、西向面龛内各绘一佛二菩萨,龛外绘千佛(各存17身)。北向面绘立佛一铺,下残(类莫高窟第98、61窟背屏背面佛教史迹画)。东壁北起绘曼陀罗、炽盛光佛经变(有二十八宿诸神、黄道十二宫)、水月观音各一铺,水月观音底层露出北周壁画。南壁门上绘一趺坐佛二供养人(一男一女)二胁侍高僧及二侍童,门东绘文殊变(背景为五台山,山中有“佛手化现”、“佛头化现”等情节),门西绘普贤变(背景为峨嵋山)。西壁北起绘曼陀罗、弥勒经变、水月观音各一铺,弥勒经变上方两角绘树上生衣、一种七收、老人诣墓等情节。北壁正中绘涅槃经变,东侧绘八臂观音,西侧绘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立像(共30臂,十一面自上而下呈3、5、3排列)。 |
第2窟 | 北周 | 人字披顶,北壁开一龛。东西长4.0米,南北长(进深)4.4米,窟高3.5米。龛高2.0、宽1.4、深0.5米。人字披两披脊枋忍冬卷草纹。北壁龛内浮塑背光,龛外浮塑龛楣、龛柱(毁)、龛梁(毁),龛楣绘忍冬纹。东壁下方绘女供养人一列(存6身,模糊,所绘时代不详)。 |
第3窟 | 北周(西夏重修,表层壁画属西夏) | 人字披顶,北壁前设一马蹄形佛坛(塑像已失)。东西长3.6米,南北长(进深)4.1米,窟高3.4米。 前室东、北壁残存北周壁画,东壁(今通道上方)可辨出天王二身。主室窟顶人字披南披绘药师经变一铺,北披绘弥勒经变一铺。北壁正中绘佛光,两侧共绘四弟子二胁侍菩萨二供养菩萨、天龙八部(八身)。东壁绘维摩诘经变一铺。 |
第4窟 | 北周(五代、西夏重修,主室表层壁画属西夏) | 人字披顶,北壁开一龛。东西长4.0米,南北长(进深)4.4米。龛高1.9、宽1.2、深0.6米,龛内有一长方形佛座,高0.15、长0.7、宽0.57米,甬道西壁存五代时期绘男供养人一身,东壁存供养人一身(模糊)。主室北壁北周浮塑龛梁、龛楣、束帛龛柱。龛内东、西壁各存西夏绘千佛二身,龛外东、西侧西夏各绘说法图一铺。东壁北起绘净土变、文殊变各一铺。南壁门上毁,门东、门西各绘水月观单一铺(下方两角均有僧人礼拜、置行囊于地的画面)。西壁北起绘净土变、普贤变各一铺。 |
第5窟 | 北周(宋重修,表层壁画属宋代) | 前部毁,后部平顶,有中心塔柱。北壁东西长5.5米,中心塔柱北向面东西宽2.4米,西、北向面各残存一圆券龛,其中北向面龛高0.9米、宽0.7米、深0.1米。中心塔柱后部窟顶存宋画团花。东、西、北壁和中心塔柱有宋代壁画残痕,北壁东端宋壁画下露出北周画飞天三身、天宫栏墙一段。 |
第6窟 | 北周(宋重修,表层壁画属宋) | 前部毁,后部平顶,有中心塔柱,中心塔柱开龛情况不明。主室北壁东西长4.2米。中心塔柱后部窟顶存宋画团花。东、西北壁和中心塔柱有宋壁画残痕。 |
表格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
名称由来
蒙古族称石窟为“庙”,“五个庙”即五个石窟,五个庙石窟由此得名。
学术研究
1986年,张宝玺在《敦煌学辑刊》发表《五个庙石窟壁画内容》,对五个庙石窟的地理位置、现存状况、开创时代做了说明和论述,并对第1窟、第2窟、第3窟、第4窟从形制、测量、绘图、内容等进行了考古报告式的公布,其开启研究意义重大。
1994年,《敦煌研究》第1期同时发表了赵声良的《清新隽永恬淡细腻——肃北五个庙石窟艺术》和王惠民的《肃北五个庙石窟内容总录》各文。赵从“经变画”“尊像画”“世俗人物”等方面对五个庙石窟内容进行了详细描述。王的《肃北五个庙石窟内容总录》按洞窟编号由形制到内容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在形制与测量上有精确的记录。
199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敦煌石窟总录》中,王惠民整理发表了《肃北五个庙石窟内容总录》,对第1窟、第2窟、第3窟、第4窟、第5窟、第6窟中的内容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石窟所存壁画较多的第1窟、第3窟、第4窟作了对应的文字较丰的细致描述。
2002年,郑秀文所著《中国石窟图文志》对五个庙石窟的第1窟、第2窟、第3窟、第4窟进行了说明。
2016年,张宝玺编著出版《河西北朝石窟》,在第二章第十一节以“肃北五个庙石窟”为题,从方位、修建时代、洞窟形制、造像与壁画内容、题记等方面对第1窟、第2窟、第3窟、第4窟、第5窟、第6窟再一次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五个庙石窟采集的壁画标本
五个庙石窟壁画的发现填补了中国硬笔绘画艺术史的空白,是研究西夏时期该地区历史文化、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例证。五个庙石窟壁画丰富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内容,也是研究河西地区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五个庙石窟中出现最重要的乐器是铜角。现存三个有壁画的洞窟中,其中两个洞窟皆出现有铜角。五个庙石窟中的铜角对11世纪到13世纪中国铜角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研究角乐器的早期形制、演变类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个庙石窟是敦煌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西夏壁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有助于对河西走廊地区西夏历史与艺术的研究,五个庙石窟中的壁画图像丰富了敦煌石窟的内容。
地理位置
五个庙石窟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西北20千米党河水冲刷形成的高约30米的砂崖上。
五个庙石窟
交通信息
自驾:从酒泉市区出发,先通过肃州路,再到连霍高速,然后到柳格高速,然后到S12,再经过肃沙公路,最后通过S302到达五个庙石窟。
开放时间
全天。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