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那遗址 编辑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那遗址沈那遗址

沈那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毛胜寺西台地上,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 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沈那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50余米,文化堆积厚1—3米, 共发现遗迹现象451处,其中房址104座、灰坑273座、窑址3座、墓葬15座、活土坑52处。 该遗址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古羌人聚落村,是远古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一种文化遗存,以齐家文化居住遗存为主,还有少量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卡约文化遗存。沈那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相当丰富、保存现状较好的多种文化并存的一处齐家文化原始聚落遗址。

1979年,沈那遗址被西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沈那遗址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沈那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沈那遗址

地理位置: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毛胜寺西台地上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约 100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0212-Ⅰ-21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1948年,沈那遗址被中国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发现 ,最初叫“小桥遗址”。

1979年,该遗址更名为“沈那遗址”。

1991—1993年,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对沈那遗址大面积揭露,发现齐家文化房址、灰坑、墓葬。个别灰坑有埋猪狗,甚至埋人的祭祀现象。出土玉器和铜器及漆片等。并有许多动物骨骼,有猪,羊、牛、马、鹿和鸟类等。

2004年3月,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对沈那遗址保护性发掘,开挖4座墓葬,5个房址和17个灰坑,发现有数量可观的石器、骨器及大量陶器碎片。

2016—2018年,西宁市文物管理所先后两次对沈那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勘探调查,共发现遗迹现象451处,其中房址104座、灰坑273座、窑址3座、墓葬15座、活土坑52处。

沈那遗址

遗址特点

编辑

结构

沈那遗址坐落于湟水及其支流北川河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50余米, 北起阴坡,南至坟墓沟,西临乱沟,东部台下即为宁张公路,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

特点

沈那遗址的文化内涵以齐家文化居住遗址为主,出土的房址以半地穴式房屋最为突出,房址有圆形、方形两种,每一房址面积约9—10平方米。房内有灶坑、柱洞。这种半地穴式房屋在柱洞中插上木柱,缀以篱笆,抹上泥巴,成为围墙。顶上先排木棍子,铺草,糊泥,以防雨防晒。在内壁涂以石灰,保持干燥清洁。出土石器中广泛存在着打制的,与加工皮革有关的工具,表明皮革制作业在这个文化中的地位以及经济类型的变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些铜器,其中一件青铜矛,是迄今已知齐家文化及进入铜石并用时期最大的一件青铜器,表明当时的冶炼铸造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沈那遗址东部沈那遗址东部

文物遗存

编辑

青铜巨矛

圆銎宽叶倒钩铜矛于1992年在沈那遗址出土,身长61.5厘米,宽19厘米,是中国目前出土最大的一件青铜矛,该文物于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一级文物。 它的圆銎一侧铸有倒钩,正是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自西向东传播而来的体现,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例证。

沈那遗址出土的青铜巨矛沈那遗址出土的青铜巨矛

青黄玉环

青黄玉环直径7.1厘米、孔径3.7—4厘米、厚0.7厘米。玉色自青黄色逐渐过渡到另一半的浅黄色,玉肌内均匀地布满浅褐色藻叶斑纹,摩氏硬度5.5左右。单面钻孔,孔壁倾斜,留有明显的管钻螺旋纹痕迹。边缘经过锯切、整修、打磨,通体磨光。

玉锛

玉锛长5.3厘米、宽3.5厘米、厚0.6厘米。玉内含有浅褐色藻叶斑纹,切割、磨治规整,侧边切痕明显。单面刃,器表磨治光滑,无任何使用痕迹,是一象征性生产工具。

青玉铲

青玉铲长5厘米、宽3.5厘米、厚0.4厘米。摩氏硬度6左右。上部残缺,双面弧形刃,刃口甚薄,有使用残痕。器表打磨较平整,并可辨认其有规律的摩擦痕迹。

<p>沈那遗址出土的文物

沈那遗址出土的文物

沈那遗址出土的文物

沈那遗址出土的文物

历史文化

编辑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甘青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个文化,东起陕西渭河上游,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南达川甘交界处的白龙江流域,北至内蒙古阿拉善蒙古旗。距今4000年左右,当时居民是古代羌人。齐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比较有名的齐家文化遗址有沈那遗址、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随着一夫一妻制、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家内奴隶的出现,原始社会走上了它的末路,是青海地区古代羌人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发生重要变化的阶段。

研究价值

编辑
沈那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相当丰富、保存现状较好的多种文化并存的一处齐家文化原始聚落遗址。它的发现,对探讨分布在湟水流域北川地区的齐家文化不同类型增添了新的重要资料。这里出土的凿、锛、璧等,有些是用硬度较高的玉材制作的,通体光亮,刃部锋利,制作精致,证明了古人在切割和穿孔方面技术的高度发展。尤其是1992年出土的圆銎宽叶倒勾青铜矛,也是迄今为止已知齐家文化进入铜石并用时期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它表明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沈那遗址对于我们研究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乃至人们精神世界的状况,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1979年,沈那遗址被西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沈那遗址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沈那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沈那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街道建北巷三叉路口。

沈那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从西宁站出发,途经祁连路、小桥大街,全程大约8公里,约需20分钟到达。

下一篇 虎台遗址

上一篇 塔尔寺